APP下载

浅析平面图形中的“图—底”关系表达

2019-11-11皮文君蔡克中

工业设计 2019年7期
关键词:平面设计图形

皮文君 蔡克中

摘要:本文从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图底共生图形产生的图底关系,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旨在进行图面与图底关系的研究中分析出更多理论依据。通过本论文,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图面与图底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实际理论,设计出更好的视觉图形作品。

关键词:图底关系;图底共生;图形;平面设计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7-0087-02

1 图形的图底

1.1 图形的“图—底”

在远古时期,原始人未能形成语言及文字的传达,沟通都是靠一些简单的、相互熟悉的肢体动作作为交流的基础。久而久之,当想要表达的事物逐渐复杂的时候,简单的肢体动作,便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的要求,这个时候就有一些图形上的表达。人们开始通过利用一些石头,沙尘等工具绘制一些简单的图形,使大家明白其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图形便由此而生。

1.2 “图—底”共生图形

图面与图底关系是最基础和最原始的视觉现象之一,在中国古代白勺《易经》和老子的《道德经》中,讨论了有关阴阳的概念、存在与否以及是非虚实。并由此产生了太极和八卦等经典传统图样,非常值得后人考究。在艺术设计形式中,张力的表现方式可以引起视觉的扩展,或者是图像在脑海中呈现的延伸感,同时增强视觉形象的动感效果。利用定向张力的有效手段可以更好的刻画形态陛格[1]。

在现代设计美学中,为了增强画面视觉力场的形式,从不存在运动的地方观察到运动,这就是张力,这种张力是艺术设计形式效应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在太极图形中张力表现为定向运动的扩张感,这是一种静态的扩张,可以被视觉经验直接把握,不需要借助联想的手段。在艺术设计形式中,张力的表现手段可以造成视觉上的扩张,也可以是意象性的延伸,同时可以强化视觉形象的动势。在设计传达艺术图形时可以借助趋向性的动势张力这种有效手段[2]。

2 “图—底”关系的整体性认知

在心理学中,将视觉中心与周围环境用“图面”和“图底”来表示,“所谓确定图底关系,判定哪些图形从背景中突出出来形成图面,哪些图形仍留在背景中作为背景的图底。”作为视觉组织的最基本形式,“图面”与“图底”的关系在人们对视觉对象的观察和认知中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图底关系研究最早的学者是鲁宾,他提出了用于视知觉组织方式分析的著名双关图形。如图1所示,在该图中,它可以被视为一个瓶子,也可以被视为是男人的侧面,但这两个视觉组织结构却不能同时被感知。当我们看到白色花瓶日寸,黑色部分作为背景后退到后面。而作为黑白区域交界处的轮廓线在每次视知觉感知时,都是属于图形而存,背景则在图形区域的下方延伸[2-3]。

也就是说,当人们观察和识别视觉对象时,当视觉上容易“捕捉”的一些图形被用作视觉和焦点的中心时,其他部分则回落到图的背面。如图2在观测这个外方框的图形时,会不由得认为内部最小的正方体是水平垂直的,但是单独看内部的小正方形时便会发现,事实上日是一个菱形,当两个平行线出现在视觉中,人们会不自觉的忽视掉期间内的其他线条,而会习惯性的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待,未经过仔细的辨别,会将平行线条的内部图形忽视掉。这便是视觉捕捉画面的视觉陪衬图形被虚化了所以作为点的图形也容易成为视觉中心[3-6]。

3 “图—底”关系在平面图形中的表达形式

3.1 封闭的图形与非封闭的图形

封闭的图形在视觉上的感受是一个完整的平面范围,形成一个被包围住的平面,而这个被包围住的平面多被称为“图”而与其相同轮廓线,或是在其后面的一个图片则称为是“底”,如图3左,大多数人认为被线条封闭起来的平面范围为“图”,而在图3中被封闭的图形开始出现了反包围的现象,但由于反包围现象还不是很明显,因此,大多数人仍然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封闭图形带来的“图片”和“底层”关系。但在图3右,中很多人就会开始思考究竟何为图何为底,因为在这个图形中出现了两个类封闭图形,即使已知完全封闭的图形样式是哪一部分,还是会被其中富有张力的新兴图形影响了视觉的观测点,由于其处于整个画面的视觉中心点导致焦点即使放在封闭的图形中也会显得非封闭的空间内部更像是一个图。

3.2 小面积图形与大面积的图形

在一定条件下,小区域始终被视为“图面”,而较大区域始终被视为“图底”。例如,当我们观察时,图4上中的一些较窄的线或单元总是看起来位于宽条纹的下部。如果我们要获得某种相反的体验,当我们将扇面视为较低的部分时,我们会感受到风格本身的强烈抵制视觉观赏感差。其产生的条件是一些大型单元看起来像一个连续的,未受约束的基础,或在轮廓下的非常简单的基础。

反观图4下,在内外轮廓线一致的情况下变形成了图底共生的现象,这种现象取决于两个图形的重叠或是共享部分的轮廓线,这种情况下,便是由不同的视觉中心与视觉焦点去判定给人以哪种方式呈现的图底关系,而面积大的部分更容易成为图面。

3.3 密集的图形与反向密集图形

当表面没图形时轮廓线将使轮廓线以内的面密集度以及面的位置也會发生改变内部面质地的改变,反过来又会加强轮廓线的影响,在图5所示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圆形轮廓内部区域质地的密集。就大大加强了这个圆形面的“图形”的特征,在图5中处于封闭的轮廓线四周的区域则由其他质地的密集型占满,看上去反而成了离观看者较近的区域,因此有了“图形”的特征,结果轮廓线内部的区域变成一个圆形的洞口有种向内凹进的感觉。

密集的部位会给人以图的感觉,也是由于长期人们对机理的感知,认为密集的图案是描绘肌理时的一种方式,而肌理处于一个平面中都是向外凸出的,则与较为平滑整洁的平面相对比成为一种“图”的形式,而后者变形成“底”,这便是密集与反向密集图形的对比。

3.4 高明度图形与低明度图形

在光谱上光波较短的那些色彩会使得他在表面上看上去离观测者远一点,而那些光波较长的色彩,就会使他所在所表现的评比表面上看上去离观察者近一点,在美术绘画表现中,明度高的色彩往往作为向前面的勾勒,明度底的色彩往往用来绘制阴影,如图6,是一个色立体,从明度上便可以看出,某些明度较高的色彩看起来离观察者更近,而明度较低的色彩像是被躲藏在了其他色块的后方。

色立体的组成方式是为了表达一个色彩立体的概念,图7是纯粹在平面色彩构成中的图底分析,该平面构成主要运用了线条将整个图形分隔成几个活泼的小块面,使用了不同明度的色彩,和不同大小的方块形成强烈的对比,从平面上给人一种空间透视感,深蓝的块面给人以“底”的感觉,而浅黄灰给人靠近的感受,使画面极富有装饰感和冲击力,色彩的明度也是区分图与底关系的某一项因素。

4 结语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感知因素与对比本体可以相互融合也可以相互抵抗。如“知白守黑”“大象无形”的特征是东方典型的辩证思维。同时,日本的文化艺术也受到中国的影响,在设计实践的应用中也具有国际应用的地位。与国外理性思维相比,中国人的典型的感性思维在研究图面与图底的关系时缺乏理论上的完善和实验论证的支持。

如果上述各种形式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以新的形式组合,毫无疑问,它将把图形创意扩展到一个新的领域,这在当下积极开放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着非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沈莹.图底共生图形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李颖.平面构成基础教学初探——谈平面构成的要素点、线、面[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06):36-38.

[3]白麗平.平面构成与图形创意——由中国传统图形反思平面构成教学改[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字习饭)2008 (02):26-28.

[4]谭文勇.阎波“图底关系王野仑”的献人识[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02):28-32.

[5]冯维玲.浅谈图——底关系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11):223.

[6]刘珊珊.论太极图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7(03):352-356.

猜你喜欢

平面设计图形
行走在本土与全球化之间
平面设计中数码摄影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探讨
现代平面设计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数图形
分图形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
图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