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关怀为视域下的我院病残学生体育课教学研究

2019-11-11顾才铭

知识文库 2019年21期
关键词:体育课体育课程

顾才铭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问卷、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方法,以病残学生的体育课教学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病残学生体育课程教学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体育教学的共性和特殊体育课程教学的个性,在分析和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化意见与建议,以期为病残学生开设形式多样、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课提供意见和建议,结合我院学生实际情况,对开设病残生体育课提供可行性报告。从研究结果得出:在国家政策和學校层面,病残生体育课开设已有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专业师资、器材、场地等方面的不足。建议病残学生的体育教学要在学生、学校、社会、国家共同努力,以生命关怀我前提,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1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明确要求。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其中特别强调,“必须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提升特殊教育水平,进一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帮助残疾人全面发展和更好融入社会”。和谐校园建设必须要以人为本,病残学生接受教育是学生教育的组成部分,要给予病残生更多的关心和关怀,这也是平等教育的本质。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课程的一部分,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病残学生如果和其他学生一样进行身体活动,在很多方面就无法进行或者达到练习要求,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对生命的呵护与培育是体育教学的重点,本研究以“生命关怀”为前提,以病残学生体育教学为轴线,为病残生的体育教学开展提供意见与建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高校病残学生的体育课教学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论文数据库、结合互联网信息,收集本研究相关资料,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

2.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专家的走访与交流,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热点问题,特别是了解专家对病残学生体育教学的设想和目前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做理论基础。

2.2.3 问卷调查法

通过发放、回收、统计问卷,了解高校病残学生体育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问卷发放对象包括:学生、家长、体育教师、体育管理人员。

3 结果与分析

3.1 特殊体育课程

原国家教委在1992年颁布了指导体育课程的纲要,其中对病残生的体育课程做了明确的规定,2002年对纲要进行修改后,更明确地对病残生的体育课程做了修订,从国家层面保障了病残生的体育课程教学。

曾有研究(如表1所示),作者从全国不同地区选取高校作为样本,调查了病残生体育课程的开展状况,结果表明,大多数高校开设有专门的病残生体育课程,在调查中发现,尽管部分高校已有明文规定,但是缺少实际行动,只是在搞形象工程,敷衍上级。

从我们走访和调查来看,病残生对体育课程有非常大的热情和积极性,这正是管理层推行特殊体育课的前提。但因为身体原因,对普通学生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深感力不从心,或者难以完成,他们对特殊体育课程的期待也持积极态度。

3.2病残生心理

有研究表明,超三分之一的病残生对自己信心不足,主要在于不能完成普通人能做的事及不能参加集体、社会活动。病残生由于经历了许多,然而他们又不能改变现状,他们经常感到无助、压抑,身体上的缺陷使他们对自己的形象产生时常感到不满,再加上时不时受到他人的嘲笑、模仿甚至伤害,造成他们自卑、内向、烦躁不安,不乐于也不善于与人交往,久而久之,这一恶性循环进一步侵蚀着他们的信心,远离社会封闭自我。在体育课程中,病残生也会因为自身的缺陷而羞于展现自己,渐渐地,他们便丧失了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还有部分病残生想展现自己,但却无法展现,这也打击着他们的自信。体验不到体育课程的快乐,只会使得病残生越发堕落。若此时学校能根据不同病残生的生理特点,制定出符合他们身心特征的体育课程,并加以引导与鼓励,对病残生体育教学定有促进作用。

3.3 病残生参与体育教学动机研究

不同形式,不同疾病造成的病残学生,其个体差异性对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动机也有很大的差别,一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是为了增强体质,一部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是为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更有甚者是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与苦闷。因此我们设置体育教学活动与方式时,要求我们有多元和包容的思想,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使课程更合理、更人性。为病残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3.4影响病残生体育课程设置的因素

由于病残学生自我观念的因素,往往认为自己和别人是特殊的,体育课程自己无法完成,把自己与体育活动自我分割和隔离起来,错误地认为体育课程与自己无关。其次,是管理层面,对管理者而言,毕竟这样的学生是一小部分,就容易忽视这一小部分群体的正常体育活动权益,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学校流于形式,更有甚者,直接把这一类学生做免修处理,完全忽略了这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权益。再次,由于社会、家庭等因素,忽视对他们的投入,在体育场地设置,体育器材研发等方面非常欠缺,这也导致了对病残生体育意识的培养,表3反映了妨碍病残生体育课程因素排名。

3.5 病残生体育课程的构建

3.5.1 开设病残生体育课程的必要性

教育要以为人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人之“本”,笔者认为,人之“本”的含义应包括三点:第一,人对客观事物的基本认识;第二,人的根本需要;第三,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学校教育实现以人为本,就应该准确把握学校发展的现状,遵循教和学的客观规律,理清发展思路,制订发展规划和落实措施,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师生的发展条件,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基于以上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阐述,我们可以发现,要切实落实在体育教学上的病残学生教育教学就充分体现了体育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

在育人的过程中,学校要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尊重和理解病残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存在的困难,这包括其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要引导其改变观念,克服主观惰性;在客观方面,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在生活上,学习上,锻炼器材上为病残生提供方便,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人性化教学和人文关怀。学生的发展,将会对他们一生都产生影响。病残生作为学校中一份子,我们应该和普通生一样的培养,一样应得到同样的关注,有时候我们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对待他们,学校对待病残生的态度,更能体现一所高校的人文价值观。

3.5.2 开设病残生体育课程的紧迫性

在学习上、生活上等各个方面,或许病残生可以和普通学生一样适应大学生活,但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决定了在开设病残生体育课程时必须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基于这样的现实,高校应充满责任感与使命感,采取果断及时的行动,积极培养为病残生服务的师资与人才。社会上要营造良好的锻炼环境,积极研究和开拓病残生体育健身器材市场,为病残生提供安全优质的锻炼环境。

3.5.3 病残生体育课程的构建与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平等观念深入人心,即使生理上或身体上有病残或者缺陷的人群,对生活等方面追求平等对待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学校、社会已经完全接受对待特殊群体的平等观念,高校更应该身先士卒,作为引领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先锋。因此,我们在对待病残生体育课程教学领域就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平等发展,尽可能地创造生活、学习等方面的条件,更应该在体育活动等方面创造良好环境。构建高校病残生体育课程要尽可能个考虑多种因素,构建不同学生类型,不同体育项目,不同条件环境下的体育课程 。

3.5.4 病残生体育课程资源现状

经费投入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相对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体育经费偏低,这一现实在全国范围内是很普遍的,无法充分满足体育课程教学的需要,对病残生的体育课程投入更是少之又少。经费不足造成一些课程无法开展,设备设施缺乏保证,方法手段也得不到实施,而最关键的教师培训几乎是空白。

当前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病残生的体育教师,他们大多是普通体育教师兼任病残生体育教学,很少经过专门的特殊教育历练,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特殊教育。由于病残生的特殊性,需要教师有专门的技能,既要身体辅导,又要心理疏导,没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专业技术水平是很难胜任的。病残生的体育课程,最终还是需要体育教育系统的支持,不论国家、社会、学校,都应从病残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实现理想。单靠体育教师只能隔靴搔痒,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上级领导部门从理念上加以重视,才能有效保证病残生体育课程的正常开展。

3.6 病残生体育课程设置的再思考

2012年博鳌亚洲论坛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会长章新胜在“教育的真谛与症结”分论坛上表示,他说:“教育的很大缺失是伦理和道德”。当前教育很大弊端正是伦理和道德的缺失,这不仅仅体现在体育课程,而在体育教学中最能体现人文和伦理道德教育就是如何对待病残生的体育教学上,而现实情况就是雷声大、雨点小,不管是学校管理层还是教育主管部门,都把这样的课程作为附属任务去完成,每学年完成任务为首要目标,这样的态度,必然是导致对此的投入减少,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教学计划、评价方式等就会敷衍了事,也就达不到科学性,对人文和伦理道德的教育更无从谈起,所以对此的关爱与重视必须纳入立法层面,使他们的权益得到法律的保障。

3.7 我院病残生体育课程开展现状

由表4可我们可以看到,从对病残生的调查来看,我们因为没有开设专门的病残生课程,因此,他们对课程的评价满意度较低,这也符合现实情况,亟需认真研究和严肃对待这个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专门开设病残生体育课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

通过我们调查发现(表5):病残生对开设专门的体育课程有很强烈的需求,这也是我们接下来开设病残生体育课程的理论依据。

4 意见与建议

4.1 加大政府与社会投入

只有政府和全社会形成对特殊大学生群体的关爱与重视,对病残生的体育课程教学才会有坚强的保障和投入,这不仅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也是我们高等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

4.2 针对不同的病残情况,区别对待

不同的病残情况,需要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项目等,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文件时,一定要充分考虑这一情况,制定多套方案,同时学校也要加大投入,增加对教师的培训与提高,使指导更科学和有效。

4.3 從我校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调查与访谈的结果,了解我校病残生对体育课程的需求,探寻适合我校病残生的体育课程,可与杭州市残联等相关行政部门结对,汲取他们的长处,合理采用对我院病残生体育课程开展有利的建议。

5 结语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病残生体育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挑战与机会并存,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我们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我们体育人的力量。

基金项目: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院级教改项目(2016)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体育课体育课程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体育课上的“意外”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讨厌的理由
我们的“体育梦”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
自行车的发明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