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师范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方法研究
2019-11-11周姍
周姍
本课题将以师范类二本院校中的95后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像我校这样的师范类二本院校中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常见问题,探究此类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可能引发的常见的校园心理健康危机,探讨建立预防校园心理危机产生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探索构建适用于我校学生特点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青年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95后大学生正处在这样的黄金时期。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的主要群体,肩负着未来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重责,特别是师范生,更是肩负着国家和民族未来教育事业振兴、培养教育下一代的重任,所以,更是应该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地发展自己,不仅要做到学业成绩优秀,培养出自己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1 95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的95后大学生点评说:“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阔、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的确,这一代的大学生个性鲜明突出、思维活跃、富有朝气,具有激情和创造性,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以自我中心、特立独行、敏感和脆弱,更容易处在心理的亚健康状态。
学业竞争、经济消费、人际交往、恋爱情感、家庭问题、择业压力、环境变化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心理健康状态的波动。各类根源的多样性、变化性,往往容易导致在校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时候,多个问题的叠加,甚至会引发严重的校园心理危机。如果面对学生群体中的产生的各类心理健康问题,无法及时地给与帮助和指导,并采取恰当、科学的应对措施,就会给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造成障碍。
2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过程。短短几十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缓解学生心理冲突、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中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里的“强”和“积极作用”都还是相对局限的。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在今年的高校的学生问题统计数据和社会新闻中已屡见不鲜,基本上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而发生心理健康问题和校园心理危机的原因,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对于心理健康问题和校园心理健康危机的研究,在我国高校中尚处起步阶段。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预防校园心理危机发生,建立健全的校园危机应对预案和措施,仍在持续探索中。
3 在95后师范生中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研究95后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了95后大学生群体的共同心理特点之外,还因为师范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属性决定。
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这样的师范类二本院校为例,我校共有普通本专科学生14000余名,从学生的年龄层次、生源特点、家庭因素、群体特征等方面来看,我院的学生整体质量与普通的综合类大学或者一本院校有着较大的差别。学校主要培养得是中小幼阶段的学校老师。
单从生源来看,所招录学生绝大多来自本省,且在很大比例上是来自于省內的各县区,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甚至山区。单就成长经历而言,学生从小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理念几乎都是“学习第一,其余次之”。这样的成长经历和氛围,会让学校、家长,甚至是学生本人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和品德教育放在及其次要的位置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就间接造成了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自我认知不清晰、环境适应性差、受挫力差、无法正确自我定位等一系列的问题。由此,增强师范生的心理健康自我调适能力,优化师范生的心理健康品质,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以及对新一代的中小幼学生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 我校95后师范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产生原因
我校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原因大多来自于人际交往(友谊、感情)、学业竞争、原生家庭教育、成长经历、自我认知等。诸多诱因中,人际交往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居于首位。
一般而言,在新生群体和毕业生群体中,比较容易多发心理健康问题,这是阶段性的变化造成的。作为心理辅导的老师或者辅导员,就应该在此时帮助学生正确的感知和认识现实,并在此基础上接纳现实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就能解决问题。
从各个年级的学生总体来看,人际交往受挫和学业压力是比较常见的容易引起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两大因素。在校园人际交往中,女生更容易受挫。在女生群体中,同性友谊交往的伤害大于在跟异性感情交往中的伤害,导致的负面影响从时间长度和影响范围而言,也都更加严重。
此外,我校的农村地区生源的学生群体中也比较容易多发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是因为于个人成长经历和原生家庭的影响(寄养、抱养、家庭离异)。农村学生还比较容易因为经济支出、性格习惯、生活消费等问题,产生自卑心理。而在此类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也最大,接受度较低,效果也不甚良好,这也与从小的认知和理念有很大的关系,今后在这方面仍得花大力气。
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要区别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从理论出发点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出发点是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出发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伦理学。从学生观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理解和认同为基本手段的移情性学生观;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以示范教育为基本手段的评价性学生观。从核心任务来看,前者核心任务是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后者则注重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从关注对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对象是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人格完善,最终指向是内在的成长;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关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相关内容,最终指向的是道德标准的内化。从工作方式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是本着双方平等的协商式探讨过程,重在启发,甚至是倾听后的再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则偏重于自上而下的传导式教育方式。
在实际的工作中,辅导员是两种教育的共同实施者,既要将两者巧妙联系,又要区别两者不同。以科学的方式、恰当的方法分别实施教育,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6 在95后大学生群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原则
第一,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注意区别普通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疾病,也要区别群体问题和个体问题。群体问题要通过日常教育来普及滲透,个体问题则可通过辅导与咨询来解决。前者要注意广泛性和长期性。后者注重保密性和自愿原则。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问题,一定要找准原因,准确把脉,才能准确解决。
第二,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抱持着积极态度来解决。需要明确一个观点: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其实是教给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具备平衡生活、学习和个人其他需要的能力。我们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但不能恐惧、排斥甚至是歧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三,还应该定期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和提高,并且对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定期的检测,这样可以避免心理教育工作者们“带病”上岗,造成问题的“源头污染”。
总之,在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工作。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自我完善,更关系到学生家庭的幸福,最重要的是,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会影响到我校的人才培养最终质量和社会评价及影响。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与学业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优质教育人才。
(作者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
(作者单位:广东培正学院)
indent:18.0pt;mso-char-indent-count:2.0; line-height:15.0pt;mso-line-height-rule:exactly;layout-grid-mode:char; mso-layout-grid-align:none'>整篇文章从我国的面二胎政策放开背景进行展开。主要分析了我国的幼儿托育行业发展的历史以及发展的现状。从上文我们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国的幼儿托育行业发展历
(下转第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