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言文字“旁逸斜出”

2019-11-11叶卓冉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9期
关键词:旁逸斜出空白点语言文字

叶卓冉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可见,语文能力的形成是要通过实践操作,即阅读训练来掌握的。然而,还有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却惧于“练”,怕“练”花费时间,失去人文,赶不上潮流,于是,课堂热热闹闹,殊不知却丢失了传统阅读教学的精髓。能力的形成需经重锤敲打,扎实训练。因而,挖掘语言文字的内涵,优化阅读训练,是语文教学回归本体的需要,也是落实课标精神的需要。笔者认为优化阅读训练,重在找准训练点。

一、以难理解的字词为训练点

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石,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字词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关键的字和词,进行品味和体悟,对于帮助学生培养语感、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用心、揭示文章主题、突破重难点,发挥着至关重要、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在《惊弓之鸟》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紧紧抓住个别字词作为训练点:听到弦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是怎么飞?老师开始也不知道这个“直”字的意思,于是就查了查字典。字典中“直”字有以下几个解释。请大家思考,在这里“直”是什么意思?①不弯,跟“曲”相对;②把弯曲的伸开;③公正的;正义的;④爽快,坦率;⑤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⑥竖的;与地面成九十度角的;⑦汉字笔形之一,自上至下……学生选择⑤(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

理解词语有联系上下文、对比等多种方式。针对一字多义的情况,查字典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上述这个设计在指导学生品字析词的同时,教给学生文本细读、使用工具书等学习方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以优美的语言为训练点

模仿文中优美的句式作仿效练习,可以巩固和积累知识,形成技能。

如《匆匆》一文,作者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把时间的流逝写得十分生动。课中,我设计了三次仿写,分别是“( )了,有( )的时候;( )了,有( )的时候;( )了,有( )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 )的时候,日子从( )过去。”“过去的日子如( ),被( )了,过去的日子如( ),被( )了”这样的句式训练既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的特点,又紧扣目标,体会时间的流逝。

再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中,抓“独”字,引导学生说诗人的孤独感,体会客居他乡的寂寞;抓“逢”字,引导学生说说“逢”佳节的所思所感,体会因佳节而倍生思乡情怀;抓“遥”字,引导学生回顾过往的种种情景,入情入境地体会一起登高望远时的愉快心情;抓“少”字,引导学生谈作者想说的心里话,感受无限惆悵。因此,只要设计好,每个字都可能引起学生的表达欲望。

三、以阅读重点难点为训练点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特别是识字教学是重点的一年级,学生刚则接触小篇幅的文章,对于字词的积累是重点,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好词,积累语句。

如在学习《小动物的家》一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想一想,文中出现了几个小动物?这几个小动物把叶子分别当做了什么?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点学习文中的每个自然段,学生在学习中有了方向,就会带着问题思考,更好地为理解第一自然段做了铺垫。从而激起了学生感受第一段秋天来了大自然美丽的词句,积累到了“碧蓝碧蓝,金黄金黄,火红火红”等表示色彩的词。再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针对本单元的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设计了一个表格: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填表(略)通过填表,既让学生体会到女孩的悲惨,从而对她产生深深的同情,又进行了概括能力的训练,达成教学目标。

四、以拓展延伸为训练点

许多课文给读者留有空间,我们称为“空白点”,只要抓住这些“空白点”设计训练,就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抓语句中的“空白点”。如《顶碗少年》结束句“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你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他激动的内容写下来吗?《十六年前的回忆》中“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联系上文,练笔“父亲仿佛( )地说——”。这些练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二)抓情感处的“空白点”。如《慈母情深》一课,在读到“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时,设计了练笔练习,我先动情地讲述:作者看着母亲,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一个个常常萦绕脑际的画面出示:看着母亲瘦小的身影,想起了想起了那个大雪纷飞的清晨,母亲;看着母亲瘦小的身影,想起那个酷热难挡的正午,母亲____;看着母亲瘦小的身影,想起了那个大雨倾盆的晚上,母亲仍____。情动而辞发,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三)抓深思处的“空白点”。如《顶碗少年》中“少年呆呆地站着他有些不知所措了。”此时,他在想什么?“少年镇静下来向观众鞠了一躬。”他又在想什么?从中领会人物的情感。

(四)抓对话中的“空白点”。如学了《桃花新木》,出示:种树人的种树方法与众不同,相信你也深受启发,给他写封信,诉说你的心声吧!

(五)抓结尾处的“空白点”。很多课文的结尾都留有余地,让学生有很多猜测的空间。对于这样的地方,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把这些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变成自己的作品。如《凡卡》一课,让学生续编故事:突然,凡卡被一阵刺骨的寒风吹醒的……

这些训练设计,让语言文字自然而然的“旁逸斜出”,进一步厚实了阅读教学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语言素养,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旁逸斜出空白点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教师专业发展是否允许“旁逸斜出”
作文起步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