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效话题设计原则激发学生探究能力的思考
2019-11-11柏平香
柏平香
【摘 要】探究是人的天性。探究能力是通过探究活动,把人的心理品质和学习能力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和品质。而兴趣、自信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反省等是影响个体探究能力的重要内部因素。本文以有效话题为突破口,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从话题的有效性设计遵循以上要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能力,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关键词】话题;有效话题;思想品德;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262-01
笔者从教思想品德教学十多年,纵观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普遍存在“四重四轻”:重“讲授”而轻“体验”,重“课本”而轻“实践”,重“结论”而轻“过程”,重“教”轻“育”。这让学生对本学科了无生趣,心生厌烦,违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的课程理念,违背立德树人的学科价值定位。
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探索的欲望,让学生乐在其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和关键能力?方法有很多,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有效话题”是促进课堂有效的一个突破口。话题有效地提出能吸引学生的注意,驱动学生内在的动力,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讨论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能力,形成良好的品德。现就有效话题设计遵循什么原则才能激起学生探究能力作如下思考。
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增强自信力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现有水平,指已达到的水平,另一种是能达到的水平,而这两者之间的距离称之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落在最近发展区,内容太容易或太难都会让学生失去学生的兴趣,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而有效话题的设计原则要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让学生在原来的水平基础上“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来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自信心,让学生在探究中树立自信心和成就感,提升探究欲望和能力。在《公民财产所有权》就公民财产所有权话题设计:一、“过年收到的利是(红包),归谁所有(父母可收缴吗)?”很多同学认为过年红包应該归自己所有,也有同学认为归父母所有。二、请你说出公民所有权的依据。有的同学认为我们所得红包都是基于父母给出去红包。最终还是属于父母所有。有的同学认为红包是他们赠给自己的。三、辨一辨:公民合法财产的赠与行为一旦发生,被赠予的财产受法律保护。这一法律常识有的同学并不太了解,这为后面关于财产所有权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探究基础。而在《对外开放》的“一带一路”为话题的中提出让学生探讨其体现的国际合作意义?当时学生对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并不理解,最终导致讲授式结束探究话题。这种败笔是没基于学生认知水平,高估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依赖于乐趣,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那什么样的话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呢?基于当前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中学生更关注身边的生活,更渴望成为独立、完整的个体,实现社会化。因此,在话题的设计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增强课堂的亲和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如:在《遗产留给谁》教学中,以“晓文家的风波”为话题,通过源自生活的真实情境,情节跌宕起伏,让学生情节发展、讨论中了解了什么是遗产、继承权、继承顺序、继承方式、继承纠纷处理问题等相关知识。有时还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话题如:明星效应、游戏闯关效应等,结合教育内容编制话题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周老师在《诚信是金》教学中以学生喜爱的tfboys为话题将诚信相关内容串插其中,让学生在一环环的情节中,趣味横生,探究欲望极强。让生活情境中,学生在不知不觉的讨论和交流、感悟、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辨别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处理成长过种的问题,处理好与他人、社会、集体、国家的关系。这也体现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面对成长中的问题,正确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三、要能循循诱导启发思维,促进自省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性设疑,可以让学生自我反省,启发思维,从新构建知识体系,内心思想与价值观自主改变,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种较稳定的信念。如《在维护人格尊严权》笔者课前调查到:班级八成学生被人取绰号,取绰号是中学生常见现象。为让每个同学有尊严地生活,能自信阳光生活,成为一名身心健康、乐观开朗、人格健全的中学生,让学生养成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品质。以《北京地铁小伙侮辱外地小妹》的社会热点为导火索,设计问题:一、你是否愿意被取绰号?(有的同学表示难以接受,有的表示无所谓。当时班上“炸开了锅”一片议论。)问题二:请取绰号、被取绰号、没被取绰号三类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或看法,感受来自他人内心真切的感受。话刚落音,一个个同学站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委屈、难过。有个平时胆子小的女生也突然站起来,带着哭腔,并指出某个同学经常当着她的面叫她的绰号——“哭包”,这个绰号让她背负着几年心理阴影…….。随着课堂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很多同学义愤填膺地说:“老师,他们太不尊重人了,侮辱同学、伤害同学,帮我们严厉处罚他们”。面对正义的呼唤,几个给人起绰号的同学低下了头,涨红了脸。此时笔者也让给人取绰号的同学谈了自己的感想。有的说:“老师,我们只是开玩笑而已,不知道会伤害到同学,在这里真诚的向同学们道歉并请求得到原谅,以后不给人取绰号!”。这堂课中,作为教师不需要说教,只要有针对性地设置话题,让话题在同学间的讨论和交流中,让思想和感受交换,领悟每个同学内心深处真实表达,让学生在话题的交流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反思自身的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进行人文关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要突出实践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勒温场理论认为: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表现出来的行为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去体验、积累、感受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情感,从而转化为表现出来的行为。《课程标准(2011版)》也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极探究和体验,通过道德践行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这启发我们在话题设计时要有意识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增强自主体验。如:在《合作?竞争》以“游戏”竞赛为设计一个活动,要求:自选搭档(2人一组),小组合作,通过竞赛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中激发探究的热情,在体验中学生领悟了合作、竞争的重要性并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学会竞争与合作。在《保护环境》教学中通过设计实践活动调查《我的家乡环境现状》,通过采访、收集信息、分析数据等来了解当前环境的现状、影响并提出对策。这让学生在社会化真实的生活中感悟真知灼见,教会了学生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更强的探究能力,增强了对社会、对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师应把握有效话题的设计原则,通过设计有效话题,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生生对话、交流、参与、体验对现有认知结构进行重组与超越,从而获得新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品德,内化为较为稳定的情感和行为,助力学生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陶鸿.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探析[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6.04.
[2]赵书芳.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培养探究合作能力[J].教学前沿,2015.03.
[3]张露.中学政治核心素养:内涵、特性及培养路径[J].教学导刊,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