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2019-11-11倪子旭
倪子旭
【摘 要】《热巴舞曲》中的热巴舞是中国藏族的一种综合民间表演艺术,铃鼓舞是其主要表现形式,除此之外,还包括踢踏、说唱和杂耍等形式。在中学阶段开设《热巴舞曲》的欣赏课,有助于提升学生们对管弦乐的认识,增强学生们对藏族民间艺术的感悟,激发学生们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管弦乐的喜爱。本文拟通过对《热巴舞曲》在自身特点、受众面及学习过程等方面的现状分析,提出教师应适时转变教學理念、采取多元的聆听教学方式以及加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音乐互动来提高中学生们对《热巴舞曲》这一音乐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的审美水平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热巴舞曲》;管弦乐;音乐欣赏;审美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9-0-01
一、《热巴舞曲》音乐鉴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热巴舞曲》属于管弦乐作品,旋律优美生动,感情真挚热切,极富有生命力,它是吸收了藏族锅庄、弦子、铃鼓舞等康藏地方音乐元素的优秀的管弦乐作品。据说此舞种是公元11世纪的西藏流浪僧人米拉日巴所创造的,历史悠久。跳舞时,男女分工不同,男士负责铜铃,女士则负责举手鼓,舞蹈节奏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即由慢而快,伴随着各种特技表演。在学习《热巴舞曲》的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管弦乐音乐作品的认识,领悟其中的多元优秀文化元素;进一步增强对《热巴舞曲》中藏族民间艺术的深刻感悟,提升自身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远大理想。
二、《热巴舞曲》的音乐赏析现状分析
谈到管弦乐,很多学生第一反应或者刻板印象会认为这是很晦涩难懂的东西。但是,对于西藏这个地方以及藏族的锅庄、弦子、铃鼓舞,学生们表现出非常大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热巴舞曲》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却又因为管弦乐这一音乐形式的发展缓慢而带来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
1.《热巴舞曲》音乐元素多元,学深悟透尚且不易
管弦乐《热巴舞曲》吸收了西藏“热巴”舞中“踢踏舞”和“圆圈舞”的要素,其抒情、奔放的旋律与插入的舞蹈节奏形成了独特呼应。全曲手法简练,结构严谨,具有热烈的场景感。但是,现今中学生所喜爱的歌曲大多出自当下流行音乐,很少有人会对《热巴舞曲》中“踢踏舞”“圆圈舞”的要素以及藏族锅庄、弦子、铃鼓舞等康藏地方音乐元素有基本认知,因此他们可能不会去选择聆听如《热巴舞曲》这一类的管弦乐作品,更不会对其背后的音乐元素学深悟透、加深理解。
2.《热巴舞曲》的受众面较为狭窄,普及有难度
管弦乐在我国兴起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但在我国的中学音乐教育中真正得以长足发展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目前,我国中学的管弦乐教育主要在音乐课以外的课外活动中发展,所针对的受众群体非常有限,难以大范围普及。《热巴舞曲》作为管弦乐的优秀代表作品,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除了部分中学生和一些管弦乐音乐爱好者之外,很少有人会对这一音乐作品有了解有认知,受众面较为狭窄,缺乏管弦乐的欣赏氛围,普及很有难度。
3.《热巴舞曲》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互动,学习效果不佳
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时,教师往往让学生一听而过或仅做简单的音乐元素分析。例如:速度较快、较慢,或做简单的情绪概括,音乐是欢快的,悲伤的。有时过于注重作品的背景,使得音乐欣赏改变了味道,成为了音乐历史探寻,忽视了对音乐语汇的欣赏,导致了音乐作品欣赏失去了它本身的味道,魅力大打折扣。如初听《热巴舞曲》时,学习者往往很难听辨出主题以及主题音乐想表现什么样的画面等等。
三、《热巴舞曲》的学习教育路径探索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教师须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好学习的人、肯钻研的人,音乐教师亦是如此。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提升人的艺术修养。黑格尔曾说过:“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中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多样的音乐形象。音乐欣赏,是从审美的角度去聆听,而要达到真正的欣赏目的还需要教师通过对音乐形象进行启发,带领学生了解作品的内容,产生与作品感情上的共鸣,进而领悟其中的哲理构思与艺术真谛,提升他们的音乐艺术修养和音乐情感体验。
1.音乐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与时俱进转变教学理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一旦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当前新课改的教育目标下,音乐教师首先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学生出发,充分发挥其对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运用多种方式达到音乐教育的良好效果。因此,在《热巴舞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不断搜集相关管弦乐的资料,分析该作品的“踢踏舞”“圆圈舞”等音乐元素背景,了解管弦乐旋律背后的音乐元素风格,不强求学生在初步学习后就能准确的识记清楚《热巴舞曲》中的每一个音乐主题及各个音乐要素。教师应从赏析的角度出发,通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和研究音乐,来探索《热巴舞曲》的自身魅力、引人之处、乐曲背后的音乐文化和音乐情感以及作曲家创作该音乐作品的缘由以及奇思妙想,试着通过将音乐作品中的音乐结构以及其深厚的内涵展现出来,来培育和发展学生的音乐品味,提高其审美素养。
2.多重聆听启迪学生思维,拓宽学生对管弦乐的音乐认知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学习最重要的方式是聆听,要达成熟记音乐主题的教学目标,首先就是要多听,多听一定是有指向的听、有目标的听。在熟记主题旋律这一环节中,要用多种方式为学生们创设聆听音乐的机会,听辨乐曲的演奏乐器、带领学生们轻唱主题旋律,随音乐做肢体律动,创设情境以理解主题等,使他们从有目的的聆听中逐渐熟悉主题旋律。在聆听《热巴舞曲》时,学生们往往难以听出引子部分用的演奏乐器及其想表现出来的音乐画面,即长号、大号由弱及强的滑音来模仿西藏寺庙法号“铜钦”的声音,以及作曲家运用宗教的音乐元素所营造出来的一种庄严的肃穆的神秘的感觉,仿佛号召着所有人都来到这个圣地参加盛会。这时,教师可对学生们进行引导和多重聆听,如通过对乐器的演奏方式、乐器的音色来想象该作品营造出的音乐画面,感受管弦乐丰富的音响效果和藏族人民的独有文化,深入体验管弦乐的音乐风格,启迪学生们的音乐思维,真正感受《热巴舞曲》的淳朴、热烈之美,拓宽学生们对管弦乐的音乐认知。
3.增强音乐教学中的良性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音乐教学中的良性互动,可以使学生热情高涨、兴趣盎然,拉近师生距离,也可以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学习音乐,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教师们可通过让学生了解《热巴舞曲》作品结构和作品中的如弦子、堆偕、锅庄等藏族音乐元素,增强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和理解。在聆听该作品的音乐主题时,教师可通过询问音乐作品的速度、描绘的画面,来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使他们分辨出作品的节奏、音乐结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们观看舞蹈視频,通过注意表演者的舞蹈动作,引出藏族踢踏舞元素“堆谐”和圆圈舞“锅庄”。再者,还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创编简单的踢踏舞和锅庄舞甩袖子动作,通过想象自己穿着藏族服装、摆动长袖,伴随着音乐翩翩起舞。在这样的情境下,可以使学生们在与音乐的对话和创作中,获得直接的观感和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们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考虑音乐知识之间的衔接和铺垫,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发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主题音乐形象、音乐情绪、音乐赏析等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和比较,来获得相关的知识,理解其蕴含的规律。
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曾说道:“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音乐欣赏是一种抒发感情、寄托情感的艺术,以一种非常感性的形式向人们表现高尚的审美理想、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热巴舞曲》作为一首获得中外艺术界一致好评的优秀管弦乐作品,引导听众不是去关注一般概念中的技法,而是在于感觉整个音乐画面的真实,而真实中的广袤、自然、格调、动情,才是最真实、永恒的。青少年作为冉冉升起的太阳,祖国未来的栋梁,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对音乐的感受力,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是非常重要的。面对不断更新的信息时代,面对与时俱进的青少年,教师工作者唯有不断地沉下心来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探索有效的音乐教育路径,才能提高学生们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更好地感悟生活、憧憬未来。
参考文献
[1]张超超.方可杰管弦乐作品《热巴舞曲》《大起板》研究[J].河南大学,2014.
[2]觉嘎.西藏传统音乐的结构形态研究[J].上海音乐学院,2005.
[3]金林祥.陶行知的艺术教育思想[J].生活教育.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