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书法文化的现代演变

2019-11-11李萍

卷宗 2019年29期
关键词:现代性

摘 要:中国书法在文字的书写与运用过程中逐步形成,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及社会的变迁密切相关。从书法文化发展的历史沿革中,分析书法的现代性与媒介传播的影响,探析书法在现代性的影响下自身的演进变化。

关键词:书法文化;现代性;现代演变

以传播学的角度,书法的产生可追溯至文字传播时代,中国书法在文字的书写与运用过程中逐步形成,而文字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密切相关,因此书法与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在漫长的汉字演化过程中,中国书法文化逐渐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而存在,在现代性的影响下加速着自身的演进变化。

1 书法文化的内涵及历史沿革

1.1 书法文化的内涵

有学者将书法定义为: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1]此定义反映了书法的两个基本属性:书写属性和文化符号属性。书法可以作为一种书写工具,通过象形符号传递信息,也可以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来表达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旨趣。

学术界对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颇有争议,这里借用“人类学之父”英国社会学家泰勒的观点: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2]。这一定义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也恰与书法的双重属性相契合。因此书法文化也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一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一切与书法相关的能力与习惯,二是通过书法形式而获得的知识、艺术、道德和风俗等。

1.2 书法文化的历史沿革

书法作为文字传播工具,从西周开始履行传播功能,书法字体多以古文与篆字为主,通常用于特定的仪式意义或者承载信息的记载功能,传播范围多局限于士大夫与其门客;秦汉时期,实行“书同文”,书法作为一种书写艺术的五种典型字体篆、隶、行、楷、草,初具形式并各有发展,书法开始同时具备传播符号与传播文化信息的功能;及至魏晋时期,王羲之博采众长,将人生感悟融于笔法之间,而非单纯欣赏字体字型,并且开创了书法的传授教学,形成了文人雅士集会分享书法赏析之风,开始在小范围群体中文化内容的传播;唐宋时期书法中法度盛行,书体的变化、规范带有书法家强烈的个人风格和思想志趣,书法家与文学家常常共生,民间书法已经较为广泛,且拓本的流传使得书法传播已经涉足到印刷工具的传播;明清时期,书法逐步摆脱以“官文化为主流的文化氛围”,互相欣赏的小范围人际传播逐渐转为以文本为基础的传播。

纵观近两千年书法的演进历史,作为传播信息的文字媒介,规范性和实用性逐渐增强。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近两千年积累的、蕴含在书法文化中的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包含的信仰,融入了大多数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中,成为我们心理层面和意识层面的一部分。[2]

2 现代性与媒介传播

2.1 现代性带来的社会变化

所谓现代性,根据吉登斯最早的一个定义是缘起于17世纪欧洲的社会生活或组织结构模式,这一模式在世界范围扩散开来,并且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性从本质上来说对社会变迁产生重大影响。

1)现代性的“去传统”的问题。就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西方社会经历了重大社会变革,宗教和传统的影响不断削弱,知识和科技得到了推崇和扩散,工业化革命兴起,市场机制被广泛推行,大众传播媒介出现,且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2)现代性的“西方化问题”。随着现代性的发展,即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扩散,世界其他国家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广泛影响,存在被“西方化”甚至被“美国化”这样一个过程和现实。

2.2 现代性与媒介传播

1)媒介传播在现代社会的位置日益重要。媒介传播为现代性所建构,同时建构了现代性。现代性与媒介存在着相伴相生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不断兴起并对社会生活进行广泛渗透。新媒体和微观的信息传播过程的兴盛,互联网等新媒体重新定义了传播方式和人类社会。2)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传统也变成媒介化了的传统,由于新的媒介的介入,许多传统文化被保留下来,但是,新的媒介也使部分文化传统变得更加脆弱,这在中国书法文化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 现代性下的书法文化演变

书法的现代生存状态与发展变化归根结底是由中国社会的变迁所决定的,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书法在现代性影响下加速着自身的演进变化。

3.1 书法的书写属性与文化符号属性的分离

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以来,因为钢笔的效率和便携性,国人开始大规模换笔,钢笔取代毛笔成为近一个世纪的主要书写工具,也使得书写的“工具性”属性更加突出。然而书法是凝结着书写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与人的精神气质紧密关联,但是,钢笔的普及使得人们更注重为了实用而书写,书法的书写属性与文化符号属性渐渐分离。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电脑的出现让人们丧失了手写的日常性和普遍性。执笔的机会越来越少,书法与日常书写断裂,书法成为了纯粹的艺术,文字所体现的精神气质也逐渐模糊。

3.2 新媒介助推书法文化符号属性的显现

随着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大批量的复制印刷使得碑帖的生产临摹更加便捷,人们的感官得到延伸,书法文化的传播也开始借助了其他媒介的助力,虽然书法的书写工具属性与文化属性割裂,执笔写字已非常态,但是在大眾传播时代下,书法不再是特定人群“书斋式”的人际和群体传播,同样拥有可视化特性的电视媒介使得书法艺术从文人书斋走向了大众生活,大众在对书法文化的感知中,文化符号属性处于主导位置,书法文化也更多的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内涵、共同精神气质的象征符号而被关注,呈现出仪式化的意义,书法的文化符号属性愈加突出。

3.3 书法文化传播出现两极化差异

从传播主客体的角度看,一方面,人类的传播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媒介让书法文化的传播拥有更多的渠道,大众对书法文化的接近权不断增长,提供了更多的书法文化传播的受众群体。但另一方面,由于知识鸿沟的存在,通过新媒体方式接受书法文化传播的大多为经济水平较高、受过一定教育的中青年群体,而对书法有较高造诣的书法家往往因为年龄和传授习惯的原因,并不习惯使用新媒体的方式完成书法文化的传播,这就造成书法文化传播两极化的差异。

3.4 书法文化的传播完成了由实物到数字符码的转变

从传播内容来看,由于对数字技术的借助,书法文化的传播也完成了由实物到数字符码的转变,大量书法艺术通过现代手段进行数字化展示和传播。对于书法本身而言,诸如书法工具、观念等大量的现代元素注入其中。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可以替代了纸张书写,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运用数字化技术替代了纸张书写成为可能,数字书法作品创作也应运而生,书法文化在数字化的背景下从创作到传播被赋予新的形态与使命。

参考文献

[1]周斌,马琳编著.中国书法简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绪言.

[2]丁苏安.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列传[J].民族论坛,2012(12):11-21.

作者简介

李萍(1965-),女,山东乳山人,中共山东省烟台市委党校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现主要从事文化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现代性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北京晚清园林中的现代性线索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牛仔少年的孤独:论《骏马》中现代性对西部空间的争夺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欧战”与中国的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