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核心素养”谈中考作文审题
2019-11-11邱贵霞
邱贵霞
【摘 要】“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链接培养目标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具体要求。“核心素养”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如果落实到具体的语文写作教学实践上,那么中考作文审题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窥视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中考作文审题,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文化基础,联系自主发展,表现社会参与。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考作文;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2-0130-01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正式走入广大一线教师的视野。“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链接培养目标与教学实践的桥梁,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具体要求。“核心素养”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如果落实到具体的语文写作教学实践上,那么中考作文审题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窥视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
审题是写作的前提,审清题目,不用担心作文跑题;审明题目,胸有成竹一气呵成。题目审的清楚明白,作文就有了提纲,也可以说已经有了“腹稿”。中考作文审题,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文化基础,联系自主发展,表现社会参与。具体要求学生具备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一、审题立意,离不开人文底蕴的积淀
“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写作文就是要运用文字表述自己的意思、自己的认知、自己的看法,“我”的所想、所思、所念、所感、所议。学生在作文中要表达的贯穿全文的核心就是中心思想,是提纲挈领的道理,是努力通过各种细节来表现的内涵。审题立意,体现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人文底蕴。所谓“你什么样,你的作文就什么样”,换句话说叫“作文如做人”。
无论是“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通过审题,首先要确定的就是中心思想。中心思想直接体现了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和世界观。学生的人文积淀,对社会的认知,审美情趣,就像董仲蠡在《教育的意义》这场演讲中所引用的“当我们看到一群鸟在湖面飞过的时候,我们能够吟诵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我们去戈壁旅游、骑着骏马奔腾之时,心里默念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就是文化底蕴,这就是情感态度,这就是精神追求。
二、审题选材,健康的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作文素材源于生活,又不是生活的照搬。黑格尔说:“假如你不缺少发现美的眼光,那么,你在每个人、每件事物身上,都可以发现美,在受到美的吸引的同时,感受到很大的快乐。”通过作文题目,联系相关的人、事、物,自己的、他人的、家庭的、国家的、社会的,眼前的、过去的、未来的,抓住细节,搜集其中的闪光点,撷取浅浅的人生小河中的涟漪,塑造出让自己感动的形象,只有满载一船的“星辉”,才能在“星辉”灿烂中放歌。
还以中考作文题目为例,“越来越〖CD#4〗的我”,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先补充题目然后作文。生活永遠是写作的源泉,这个题目切近学生的成长历程,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根据题目特点,文体上倾向记叙文,选择充实鲜活的材料展开成长话题,在选材上考虑多事件,“越来越”体现“我”的成长足迹,要突出前后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启示、发展变化有细心的观察、独特的体验。“感悟生活”,就是学生对于社会、人生、自然、民族、国家的种种思考;“培养情操”就是抒写自己和自然、社会、家庭、他人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抒写亲情、爱情(爱国家、爱父母、爱自然、爱社会、爱邻里)、友情等,进而思考责任、习惯、和谐、情趣、守信、尊重、宽容、真诚、珍惜、倾听、孝心等。
学生对写作材料的取舍,既表现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又可以看出学生的情感倾向。只要生活这条小河奔腾不息,写作材料就会源源不断。
三、审题构思,是科学创新素养的综合体现
构思精而巧,思路要清晰。中考作文审题构思,这一步往往会被忽略,其实“构思”就是“布局”,是对文章的结构组织,对材料的先后、详略安排。鲁迅在《热风·随感录三十三》中说:“科学能教人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不许鬼混。”可见,思路清楚是科学素养的体现,是行文遣句的灯塔,是布局设计的匠心独运。
很多时候,学生会采取所谓的“新瓶装老酒”,就是材料不变但是形式有变化。就像是盖房子,土地面积、位置不变,但是房屋的设计更巧妙,更新颖,这就非常招人喜欢。作文的构思就是要在文章的结构上下工夫,有的同学善于运用段首中心句的形式,使得文章眉目清晰,如行云流水;有的学生喜欢加小标题,一个意境接一个意境,酣畅淋漓。值得一提的是,力求构思的巧妙,更要注意“切题”。
2018年河南中考作文——《最懂我的那个人》,表面上看是“最懂我的”“那个人”,就是写一个人,一个最懂我的人,仔细审题,你会发现题目中涉及到的人数和详写的对象,不只是“我”和“那个人”,一个“最”字是否在告诉我们,除了这个人,稍微懂“我”,甚至不懂“我”,令“我”痛苦的人也是存在的呢?这样,在设计文章思路时就不能只是一件事来叙述那个“懂我的人”,应该考虑到情节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设计出波澜才能更加吸引读者,构思才能称为巧妙。
例如:最懂我的那个人
谁最懂我?是爸爸,是妈妈,还是爷爷奶奶。不对,那是老师,同学……都不对,我觉得最懂我的人是——我自己。
这篇作文的开头就紧扣题目,故意设置悬念,一波三折,最后点出“最”懂我的人是自己。
审题构思,是学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选择的最佳表现方式。即使是同一个作文题目,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构思,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创性。
总之,中考作文审题离不开学生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及时转型,把“育人”与“教书”融合,围绕“核心素养”,培养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