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情境设置技术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设计与实施

2019-11-11戴倩

卷宗 2019年29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

摘 要:情景设置是指教育者通过创造性劳动,运用一定的手段创设出与教育内容相呼应的,能够激发学生情感的情景与环境,使学生的认知、观念与情感充分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情境设置能够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充分设计的情境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加深对生命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生命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就情境设置技术在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中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命教育;路径设计;情景设置;大学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德心共育理念的大学生生命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YBJJ109)。

大学应把培育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使命。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运用情景设置技术,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场景,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情境。让大学生置身其中,体察、领悟、体验。通过有效发挥学生知、情、意、行整体功能,实现教育由物理过程向心理过程转化,最终实现教育目标。

1 情境设置技术运用于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设计的意义

情境设置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他们融入其中,激发他们的智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道德行为方式,并在情境中加以训练与体验,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德育实践活动。情境德育“入情入境”,引导大学生主动理解生命教育的要求,进而自觉践行相应道德行为。

1.1 启发感受领悟

以学生高度积极的主体情境体验为载体来组织情境德育过程,需要学生自由进入情境,实现亲身体验,感悟思想道德知识与情感。从这一角度讲,情境设置的首要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起基本的道德素养。让大学生在“触景生情”中领悟并铭记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1.2 引导反思生成

抓住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实际,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反思生成,关键是要提高情境设置的感染力,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进而培养道德行为能力。这其中的反思生成促进了大学生将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生命价值观向社会主义道德行为的转化。

1.3 促进整体升华

情感是道德的核心,育情是德育的关键。情境设置对“境”中之“情”的重视,在整体升华阶段需教育者精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情感交流,提升感悟。使学生在升华中形成理性判断,建立良好的价值认识。可以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大学生情感,积极引导与熏陶,升华对生命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2 情境设置技术运用于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的设计原则

2.1 发展性原则

情境设置不仅要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育要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水平。创设得当的教育情境应该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合作。

2.2 全面性原则

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环境。教育情境的創设不应该仅仅满足某一方面的需要,要同时为情感教育、认知教育和行为教育服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通过创设一个又一个问题情境,一步一步地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2.3 可接受性原则

情境设置要设计合适的”路径”和”梯度”,要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能明确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并由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连续地、深入地思考和探究更多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基于情境设置技术的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设计与实施

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具有“开关”和“选择”的特点。运用情境设置技术,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创设心理素质拓展、教学模式创新、团学活动设计、校园文化营造、“互联网+”运用、实践基地建设等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教育活动,形成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有效发挥学生知、情、意、行整体功能的教育情境。形成了步步是景,处处是景,“总有一款触动你”的教育氛围,激活各种心理要素共同参与道德活动,促进各心理要素协调一致,给学生提供选择、摄取、体验、实践的空间。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将外部教育影响转化为内在稳定的价值观念。实现了教育由物理过程向心理过程转化。体现了教育回归生活,教育融入生命的思想。

3.1 拓展心理素质,疏通接受渠道

以团体心理训练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心理接受性、开放性训练。通过精心设计的“心相约·心相通”“心探索·心溯源”“心成长·心飞翔”三个单元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促进了学生接受新观念的主观能动性,为生命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3.2 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实效

课堂教学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场。成果将生命教育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把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阐释“中国道路”;把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解读“中国实践”;把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讲好“中国故事”。在教学考核中,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学生的接受程度做出全面考核。

3.3 丰富团学活动,延展教育时空

通过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寓教于乐的团学活动,影响大学生对生命价值观的认识、看法、接受态度和实践行为。如:在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主题团日活动设计大赛”、“生命的航程·微声音”等符合大学生身心特点的团学活动。达到了延展教育时空,内化教育效果的目的。

3.4 营造校园文化,优化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打造以明德讲坛、我和传统有个约会、弘扬校训·铭记校训·践行校训等为代表的15个文化品牌,发挥环境隐形教育“润物无声”的教育功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外部教育影响转化为内在稳定的生命价值观念,发挥校园文化在生命教育中的育人功能。

3.5 运用“互联网+”,丰富教育载体

将网络载体作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校园网、“心价值·新视界”“读书修身”“心灵之约”等专题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融入红色经典、时事动态、微言心语等版块,全方位、全时段开展“互联网+”生命教育,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成长与收获。

3.6 开展社会实践,促进知行合一

社会实践是接受主体由认知、内化到行为的重要环节。成果把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教育的知行合一。重庆交通大学灾区心理重建服务团连续10年为北川中小学提供心理服务;茅以升公益桥团队先后在宁夏固原、四川巴中等32个贫困地区搭建爱心桥,受益村镇达51个,受益人口超过65000人,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志珍院士誉之为“小桥大爱”。

不断拓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现路径,“入情入境”的情境设置,结合时代背景,贴近大学生生活,符合大学生成长和情感需求,还需不断与时俱进,创设更加立体多维的情境,有效育人,促进生命教育的内化。

作者简介

戴倩(1974-),女,重庆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如何在影视欣赏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教学探索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