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动服务应更好的服务于读者

2019-11-11米大运

卷宗 2019年28期
关键词:读者阅读

摘 要:随着我县创建公共文化体系示范区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渴求也愈发强烈,全民阅读不再是一种口号,更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我县图书馆为了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开展了图书馆流动服务活动,为群众特别是偏远地区的群众送去了内容丰富的图书,在推动全民阅读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流动服务;阅读;读者

图书流动服务最早应该是“三下乡”里包含的一部分内容,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越来越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全民阅读活动的参与者也越来越多。为了让全县人民群众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我县图书馆积极采取措施,让流动服务根植全县的每一个角落,满足他们的读书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求。

1 图书馆流动服务简述

图书馆流动服务主要是针对那些距离图书馆较远或不便于到圖书馆阅读的人所采取的一种流动服务方式。县图书馆开展流动服务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需要更好的文化服务,图书馆的职责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只有不断的创新业务模式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二是平衡地区间的文化供给,农村偏远地区虽然有村基层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但是有限且不能及时更新的图书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群众对读书的渴求,县图书馆的流动服务正好可以弥补不足。

2 图书馆流动服务方式

2.1 定点式服务

在图书馆流动服务的开始阶段,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距离县城较近的一些人员集中的场所,虽然能吸引一部分读者,但是效果不尽人意,人们大多只是感觉到很新奇,处于围观状态,为了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的发展,图书馆要积极主动的创新服务模式。首先是要制定好服务计划,在工作过程中,通过调查阅读者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喜爱书籍的种类等等,并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进而制定出合理的服务计划,使得图书馆的流动服务更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服务的开展。如在退休老人较多的场所,可以提供报纸、时政期刊等老年人喜欢的书籍;在一些工厂企业集中的场所可以提供技术专业书籍及相关的期刊、资料;学校是较好的流动服务点,可以根据不同学龄段的孩子提供他们喜爱的文学、科技等方面的书籍。在这样一些固定的地点长期开展流动服务,逐渐让人们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其次可以和酒店、饭店、商场等企业进行合作,建立馆外服务点,企业提供场地和图书管理人员,图书馆定时进行图书更新,这样既可以解决图书服务人员紧缺的问题,又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2.2 针对性服务

由于区域不同、服务对象不同,这就需要图书馆的流动服务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来开展服务,从而提高图书馆流动服务的效果。比如在村、社区开展“文化进社区·智享美好生活”、“送春联及流动服务进社区”“文化进万家”等各具特色的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大餐;在凤凰广场开展了地方文献展读、重阳节阅读推广、“颂中华经典·展汉阴风采”经典诗词诵读会等活动,有效的提高了人们对图书馆流动服务的认可。在阳光学校开展了“关爱特殊儿童.分享阅读快乐”、“点亮希望·传递梦想”活动;在学校开展了 “传承古韵.诵读经典古诗词”诵读会、“诗歌颂祖国.经典润童心”经典诵读、童话剧目进校园、绘本故事进校园等服务活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3 配送式服务

由于我县许多镇村在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导致了群众阅读困难。农民天天要劳作,已经筋疲力尽,没有精力去县城图书馆借书还书;乡村学生渴望读书,但由于路途远,无法独自去图书馆读书。县图书馆因地制宜的在一些有条件的农家建立农家书屋,在当地的群众中做好调查,了解他们的读书需求,做到每本书都契合群众的需要,流动图书车及时将这些图书送到偏远地区的农家书屋,让他们在家门口就可以阅读,解决了交通条件制约阅读推广的难题。

3 图书馆流动服务的改进

流动服务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图书馆要经常开展读者问卷调查,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建议,以达到更好的为读者服务。通过调查找出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如农家书屋的图书管理者的服务能否满足读者的需求;在酒店、商场建立的馆外服务点,在书籍更新时会不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如果开放时间不稳定,会不会影响读者的阅读等等。根据调查的结果,图书馆及时改变服务理念,调整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积极与馆外服务点协调,尽最大可能为读者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爱上读书。

图书馆的流动服务拓展了图书馆的业务,不仅让城市的人们享受到了更好的阅读服务,还有效的解决了偏远地区群众借书难、阅读难的问题,推动了全民阅读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作者简介

米大运(1980-),男,陕西汉阴县人,现汉阴县图书馆工作,本科,主要从事图书馆管理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读者阅读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读者》光明行动”(33)
“《读者》光明行动”两周年特别公益活动(一)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