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2019-11-11罗海红周天宏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43期
关键词:孝道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罗海红 周天宏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其精髓在于人人落实优秀传统美德,“孝”道是优秀传统美德的核心思想。由于历史原因,现今社会对传统文化产生了误解、曲解,导致国人丢失传统,传统文化将面临断层的危险,我们从以身作则、狠抓落实,邻里守望、一带一组,课上课下、不舍一人,把握时机、寓理于事等方面将其宝贵的价值理念与道德规范应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伦常道德;孝道;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3-0215-04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望眼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者一度灿烂辉煌,可惜已成过去。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是唯一一个在文化河流中没有干涸、没有断流的文明。其精神支柱是什么呢?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到,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1]“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根,《孝经》云:“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一个人能在家孝敬父母长辈,友爱兄弟姐妹,他到学校自然能恭敬老师,团结同学,到单位就能尊重领导,协助同事。故“百善孝为先”,孝心开,百善皆来。其他的德行是从孝道延伸出来的。故而“一花开,百花皆开”。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构建及承传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是家文化

我们纵观历史,在历史文明的长河中,许多文明是建立在“宗教文化”、“图腾文化”的基础上,而我们华夏文明是建立在“家庭,家教,家规,家风”的基础上的家文化。“宗教文化”及“图腾文化”的载体往往比较抽象、空洞,在承传的过程中往往落不到实处,从而使人产生怀疑,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失去对这种文化的信心。而我们的文明是建立在“家文化”的基础上的,它的载体是家,既不空洞,也不玄妙,实实在在。“家文化”是以慈爱为原点,“慈爱”里包含了用智慧来爱,不仅仅是物质的供养,更重要的是精神与智慧上的引导与提升。在家庭内部主要有夫妇、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主要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亲情关系,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父子、夫妇、长幼是一种很自然的人伦关系。在这些伦理关系中展现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等家庭成员之间的道德,这些基本的道德熏陶正是“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一个人在家庭里具有了“孝悌”思想,那么进入社会也就会“忠信”不失。所以“伦理道德”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中所应遵循的自然法则,即“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承传要靠教育

1.家庭教育与分工。“童蒙养正,圣功也”指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古人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以母教为主,母亲懂得教学、懂得教育,要把小孩看护好,看护到三岁。满三岁,一千天,叫扎根教育。让他所看到、听到、接触到的全是正面的。即“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根扎下去了,终生都不会轻易变节,受用终生。古代舜王,母亲去世后,父亲又为他找了一个继母,舜的后母及家人串通一气,都希望舜早点死,甚至陷害他;然而舜对家人的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半点怨言,反而更加谨慎,总在反思是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如父母心意,对弟弟没有友爱?舜多年如一日,当家人打他时,他就躲开;需要他时,他能及时出现在家人身边。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处理好家庭关系,他的孝心孝行感动了家人、邻里,他的这种行为被人称颂。尧也肯定了舜的品行和能力,将王位传给了舜。我想正是由于大舜处于那样的恶劣的家庭,他能“以德报怨”,他的家庭是成就他成为一代帝王的助力。那么,回过头来,舜王是否应当感谢他那些家人呢?从舜王的故事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故而“相由心生”。舜王的孝悌之德仍然是我们当今后世的楷模!

所以欲得贤子,先有良母。由此产生了“夫妇有别”,夫妇是一体的,但是对家庭任务的分工是有别的,中国家庭教育是圆融的,不仅要认识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一体的,还要在实际行动中去笃行,“男主外,女主内”,家庭经济与子女德行教育落实到人,齐手共抓。“至要莫如教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家长的一言一行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行在日常生活里。推动世界的手是推动摇篮的手,母亲的职责关系到社會稳定、世界和平。中国人深明大义,尊称女人为“太太”,并让其专心教育下一代,所以我们历史长河虽历经沧桑,却相续不断,正是因为良好的家教形成了淳厚的社会风气。

我们从历史史料中可以看到家庭成员的分工及家庭教育是关系社稷长治久安的基石。

其一长孙皇后母仪天下,坤载万物,借古喻今,辅助唐太宗李世民,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长孙皇后不主动出面干涉朝政,但她在不断地提醒着李世民要行仁政,多听劝谏。她以女性特有的力量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辅佐皇帝丈夫。君明后贤臣直,文治武功,春风和睦,亲切包容。大唐初期迎来了它令后世魂萦梦绕的理想境界“贞观之治”。[2]

其二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主政初期,由于大兴告密之风、重用酷吏等,史书内都对她的所作所为大加鞭挞,直斥其阴险、残忍、善弄权术,与中宗时韦后之专政,合称为“武韦之乱”。[3]“一将功成万骨枯”,武则天在争权夺位的过程中,有多少冤魂死不瞑目,有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同一个时代,同一样身份,同一样地位的两位女性,向历史证明了“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客观性。所以,由此我们体悟到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如果人不尽本分,专心功利,利令智昏,必然会做出错误的事情。

2.经典的智慧。为什么传统文化可承传五千年,文言文这个工具功不可没。因为谈话用的言语是会随时代变化而改变的,所以我们的先人就把写文章跟说话分开,写文章都用文言文,只要我们读得懂文言文,打开文言经典,前人的智慧我们就可以借鉴。故我们深入经典,会发现经典里所讲的道理都很在理,字字句句都是在教育后人。其一,汉字是智慧的符号,汉字很直观,观其形,便可知其义,如“孩”这个字,它是由左边一个“子”和右边一个“亥”合在一起组成的会意字,我们都知道“亥”在十二生肖中表示“猪”,那么“孩”这个字表示的意义就是——养孩子如果仅仅供其吃喝玩乐,而不教育其当人之道,督其应尽的责任,就如养一头猪!又如“想”表示心上有相,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心上的相多了,人不得其平!要“恕”,心中恒常如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二,词的构成往往是在表达前因后果,如“平安”表示人如果不安,则是因为不平,既易懂,而又发人深省:我哪些方面不平?故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故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其三,文言文是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文言文所用字词句都是比较考究的,言词之美妙,意境之深邃,使人读后回味无穷。随着人的体悟加深,文言文所表达的意境也是没有止境的,故而“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个个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使人欲罢不能,故有“至乐莫如读书”。读书不仅是一种享受,更能使人从书中明白道理,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从而达到了圣人的理想状态,此谓“思无邪”。

3.社会教育。我们的先人将教育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如风俗礼仪、诗歌艺术、建筑艺术等,其表现形式灵活多样,举办的方式也是多元共建,避免了教育的单调化,教条化,让人们在寓教于乐中既享受了生活又明白了道理。如:其一,在古礼的婚礼中,新娘在出门时有摔扇子的习俗,这一做法表示新娘从今以后要摔掉大小姐的脾气,不能任性,要理智,顾全大局,上敬公婆,下慈儿女。而次年农历五月娘家人还要再送扇子,而此处的“扇子”是谐音“善子”的意思,它的寓意就是想要有“善子”,需得有“良母”,此时,由娘家的母亲(娘母)特意教导女儿要如何做一个“良母”,由此可知,一个母亲对儿女的教育是终其一生,尽其所爱。有句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此时我们深知父母恩,同时我们还要报答父母恩:一是孝养老人,二是将此恩传递下去,要慈爱我们的儿女。其孝悌之道也由此一代一代地承传,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家教。其二,古代的建筑也是一种教育,比如北京故宫三座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每一个宫名中都有一个“和”字,礼之用在于“和”,这个“和”字就在提醒我们见人要礼敬。反之,如果不和了,那么我们就要反思我们是否没有礼敬了。古代的寺院的建筑从外面看,是两层,但是进到里面之后就是一层,表示学习的方法、方式有多种多样,但是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教育人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而里面的设施也相当于我们学校里的教具,比如说供水,提醒自己心要净,还要平;“香”代表戒定真香,提醒自己要遵守国家、社会以及团体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供奉的佛菩萨像,也有其表法意义,看到他人有困难就要伸出援助之手,即使力不足也要表示同情安慰;“佛”、“菩萨”正如我们大学里的博士、硕士学位,他们也是通过学习取得学位;而佛经正如我们学校各科系的教科书。所以供奉的圣贤像一是表示我们对先人的恭敬,二是提醒自己见贤思齐,通过读诵经典,把经典的内容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上,不是有求于他们,他们不会给我们什么,所谓“祸福无门,唯人自召”,而是教育我们如何彰显自己的德能,回归“人之初,性本善”。所以它不是迷信,正是教人破迷,彰显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智慧、德能与相好。[4]

我们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历代仁人志士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血液中流淌着仁义的精神,在心灵的深处凝结着忠孝的情感。中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无始无终,多元包容广大无边。它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穿衣、吃饭,大到治国理政,实现中华民族多民族多信仰“和而不同,不同而一”的理念。

二、恢复传统文化的迫切性

(一)误之,弃之

由于历史原因,在现今国人心目中,很多人误解中华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中的封建专治,是迂腐的,是过时的,不民主,不自由,束缚身心,应当抛弃。造成这种错解、曲解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一是受我国特殊历史时期的影响,不少人淡漠了崇高的理念,人的神圣感、尊严感消失殆尽。更有甚者,某些人對西方的后现代主义采取各取所需的功利态度,热衷于反道德、反理性、反正统、反严肃,追求绝对的个人自由,把散漫当作自由,把轻浮当作活泼,认为节俭是穷酸等,丢失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二是我们对待所接触的人、事、物不加甄别,抱有人云亦云的心态。所谓“法无定法,唯人所使”,比如说一把刀,如果使用者用他切菜,为家人烹调美味佳肴,刀就是必备之物;反之如果用它去行凶,它就是凶器。

(二)富之,教之

孔子指出要在“富之”的基础上“教之”,孟子也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是富有远见的。我们眼前的现状正是“饱食暖衣逸居”,我们的教学仅侧重于知识技能的培训,而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所以宠物会出现在大学课堂上,正是“近于禽兽”。因为我们没有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没有统一的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标准。“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所以我们不能责怪我们的学生,当下应当广为宣说,识其德本,将德本教育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三、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身作则,狠抓落实

现在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够,就想方设法地为儿女“效劳”,反而事与愿违,出现不孝子孙;我们的老师和父母一样生怕学生学得不多,学得不全,出了校门找不到工作,也是多开课,多讲课,学生还怨声载道。俗话说“务广而荒”,应该在课堂上少讲,让学生多练。少讲:只讲重点,难点。一般两节课连堂上,时间为100分钟,讲的时间不超过30分钟,基础知识通过课下预习做作业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留下一小时时间让学生多练,练的过程一是由生疏到熟练的过程,二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了就要及时地练习,趁热打铁,一气呵成,不给学生养成拖拉、散漫、应付的习惯,培养他们的执行力。

(二)邻里守望,一带一组

一个班上的学生正如一双手,十个手指长短不一,发挥“悌道”作用,同学之间利用分组形式,组长对组员负责,同时利用“结对子”的方式,对每个组的极个别理解、动手能力差的学生分别安排一个同学单独辅导。为了防止优生的傲慢、学困生的自卑的心理,此时要让他们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善为大铠,不畏刀兵;善为大船,可以渡水。”我们都知道范仲淹先生,可是对于他的范氏家族可能知道的就少了。在此,我们来看看范氏家族的两则故事。一是范仲淹先生在母亲去世后,风水先生认为她母亲的墓地是“绝地”,不利于子孙昌盛,劝他重选。可是,他说既然是绝地,我宁愿自己受,不应让别人去受;如果我该绝后,迁坟有什么用?结果没有迁坟。范公不仅没绝后,而且后世子孙人丁兴旺。二是范仲淹做宰相时,有人劝他把风水宝地——南园买下来做住宅,以利后代出人才、做大官。范仲淹说,一家人发达,富贵范围太小,用它来办一所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国家兴盛了,人民才会安居乐业。于是他买下南园,创办了“苏州书院”,培养出不少人才。范仲淹的善心善行直接影响了他的子子孙孙。他的儿子范纯仁见到一位故友,因亲人客死异乡,无钱运灵柩回乡,于是将卖一船麦的钱及运麦的船送给朋友处理后事。范仲淹死后,范纯仁又做了宰相,而且后世代代出人才。范氏家族兴盛将近千年,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最好证明。[5]我们用历史故事来为同学们讲述善心善行,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行善。我们现在利用所学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就是行善,教学相长,我们在教他人的同时,自己又温习一次,温故而知新。故何不于强健时,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合理的分工合作一来可以避免完成任务的同学无事可做,就理直气壮地玩游戏,影响他人;二来同学之间讨论学习可以互相勉励,达到教学相长,各有所得;再者可以拉近同学们之间的友情,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同时也免去老师顾此失彼的尴尬,此时老师可以整体把控,发现问题,处理问题,以确保课堂教学井然有序。

(三)课上课下,不舍一人

对于教学班级中还会存在极少数同学不能在课堂内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我们也不能坐视不管,我们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补习。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勤能补拙,不仅仅只是补自己的拙,同时也可补老师的漏。晚清名臣曾国藩先生就是一个典型。曾国藩小的时候比较笨,他学习很下苦功。一天晚上,夜已经很深了,他仍然在背一篇文章。此时他家屋檐下藏着一个贼,想进屋偷东西。可是看他在读书,只好在屋外等,边等边听他背书,可是贼都会背了,他还不会,贼实在等不下去了,就跳进屋子,指着他的鼻子说道:“就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我听几遍就会背了!”于是贼将那篇文章从头到尾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扬长而去。

“行百里者半九十”,告诉我们一件事能善始却很难善终。一个人的一生有小坚持就有小成就,有大坚持就会有大成就,如果我们用一生来成就一件事,想不成就都难!“贵在坚持”,故有“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不假方便,自得心开”。道理连小孩都能讲,但往往

实践中随着自己不良习气使然,为什么所学不能为我所用,这其中往往缺少了善缘,“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我们作为老师,就需要主动多鼓励,多肯定这些学生,使他们突破自卑,扩大心量,主动与人交流。很明显,这些孩子通过补习后,脸上的忧郁不见了,取而代之地现出了浅浅的微笑并且也欢喜和其他同学讨论问题。很快他们能将这份爱传递出去,当他看到他人和他一样的情形时,他有感同身受的认知,他也会很主动地去帮助他人,“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何乐而不为呢?

(四)把握时机,寓理于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我们在与同学们接触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从相互认知、了解到信任的过程。在和同学们交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善于寓理于事。比如现在的女生穿着暴露,其暴露点正是身体经络穴位要害处,既伤害自身身体,又有碍于民风。因为她们没有受过这方面的生命教育、伦理教育,懵懂无知,我们可以通过民谚俗语,先让她们明白道理,再建议她们要如何保护自己,实际上是自爱。比如说“寒从脚下升”、“狗从嘴冷,人从腿冷”、“人老腿先老”等这些俗语,告诉我们要保护好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露膝、露肚脐,坦胸露背,肚脐是我们身体很重要的穴位所在,关元,关乎元气,一元不生,便会与世长隔,所以现在很多病痛的产生和衣着不当有很大的关系。再就是饮食问题,我们都可以利用机会向学生讲授,虽然她们现前可能受益不大,但是来日她确实感受到了,她就会告诉她们的下一代,下一代就受益匪浅了。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用在课堂教学上,也可以用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用“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来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善待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而“君亲师”就是要把“上天有好生之德,大地有载物之厚”做出来。“君”的本意是领导人,要以身作则,“亲”的本意是父母,要用一份亲情来关爱;“师”是老师,表示处处引导学生,三者是一体,我们应该將“君、亲、师”落到实处。[6]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抓住它的精髓,纲举目张,抓住孝道思想,将其思想扩展应用。“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是“孝道”思想的延伸与发扬。每个学生都能将“孝道”思想落实在处世、待人、接物等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在承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不仅能实现学业的进步,还能获得真正幸福美满的人生!

参考文献:

[1]1.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

[2]百度百科——长孙皇后[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87%E5%BE%B7%E7%9A%87%E5%90%8E/10955864?fr=aladdin

[3]百度百科——武则天[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D%A6%E5%88%99%E5%A4%A9/61872?fr=aladdin

[4]刘余莉.心态即命运:正说传统人生智慧[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

[5]百度百科——范仲淹[EB/OL].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35fbbd5343fc960ada7ea3d8&lemmaId=176112&lemmaId=176112&fr=qingtian

[6]蔡礼旭.大学演讲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孝道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绝对“孝道”有悖人性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