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2019-11-11崔友初
崔友初
在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本人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良好的管理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真诚的爱可以打动学生,宽容的心可以感化学生。有了它们,老师犹如插上了双翅,可以在教育王国里自由翱翔,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爱心”是缩短师生距离的溶解剂
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位教师,其神圣职责并不仅仅局限于向学生授业解惑,老师应该敞开自己的心扉,显露真实的自我,让学生了解我,同时我也去了解学生,师生间才能产生共鸣,进而形成牢固的亲和力。如在课余时间,应从平等的关系中多与孩子们接触,通过交心了解彼此的家庭情况、成长历程、个人爱好等。记得我给孩子们聊起我小时候的糗事时,他们很惊讶地问:“老师你也会爬树?”望着孩子们疑惑的目光,我笑着点了点头,说“农村孩子不会爬树小伙伴是瞧不起的。我的右臂就是那时折断的,现在一变天还难受呢!”学生不经意间说出的“也”字包含了多少含义啊!它无形中拉近了我和孩子们的距离,当师生双方不互相隐瞒真实情感和思想时,彼此就走进了对方的心灵。当在外遇到困难时,学生们往往就直接给我打电话或发短信,我也尽我所能地给予帮助,把无私的爱心给予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无处不在。老师既要为学生之师,更要为学生之友。心灵沟通了,亲和力增强了,教书育人也就得心应手了。
二、“爱心”是促进学生转化的催化剂
每名学生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教师的任务就是“长其善而救其失”,通过发挥学生的积极因素,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用无私的爱心充分调动学生成长进步的信心和力量。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同样,爱一个优秀生,每位老师都能轻而易举的做得到,可对于那些“双困生”(作者注:学习困难和日常行为习惯困难的学生)呢?那就未必了。我个人认为:能够爱那些“双困生”才是真正爱学生,因为他们更需要精心的关爱和呵护。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赏识。”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发。例如我曾经教过这样一名学生,由于家庭特殊环境造成他性格较偏激,常常无故在班上对同学发脾气甚至打骂同学,同学们都怕他,有时脾气一上来对老师也很无礼,但他又很自卑,不敢和同学交往,孤独、没有朋友。针对这名学生的特殊性,我首先要同学们不能歧视他,和他做朋友,在学习、集体活动等方面关心他、帮助他、感化他。当他发脾气时我从不随便责怪他,而是过后同他谈心询问原因,帮他走出心灵的困境;当他有一点点进步时,不忘同他握握手、拍拍肩,及时鼓励并在班上宣扬;当他又反复时也不嫌弃他,用爱心、耐心、诚心对待他。经过我们共同努力,他后来的性格有了很大的转变,不再随便欺负同学,对老师也有礼貌了,还知道用心学习呢!通过此事,我们可以看到赞扬某些学生极其微小的进步,比嘲笑他们不足更高明,特别是那些曾经被忽视急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获取学生的接近、信任,除用爱的语言沟通外,还需要巧妙运用非言语的沟通手段,如一个微笑、握一握手、拍一拍肩、点一点头等,它们也能体现出对孩子的关心、尊重、鼓励和期待,收到“无言之教”的奇效。
三、“爱心”是创建优秀集体的孵化器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组织。搞好班集体建设能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荣誉感,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还能逐渐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复合型人才。当今的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智力超前发展,然而在他们身上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自私、固执、内向、人际關系紧张等特点。在家,他们只知享受、不知爱人,只会索取、不会付出,只会上网、不会玩耍;在学校,同学间缺乏相互理解、支持和合作等等。这些问题,作为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学生打成一片,玩在一起,真诚对待学生,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知道学生的喜怒哀乐,促使学生向老师“交心”,接受老师的关心帮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的保护学生的心灵。”有时以教师身份不能达成目的效果,以朋友身份却能做到,所谓亦师亦友不就是这样吗?这一个个体,引导好了,就形成了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学生们在这种集体风尚的感染中、制约下,很容易形成关心集体,体贴他人,规范自我的主动意识,从而激发集体主义情感,个体的缺点也容易改正、克服。因此马卡连柯提出:“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一切。”教师把无私的爱给了学生,学生也会把爱心回报给你,并将爱心传递、撒播开来。
四、“爱心”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发动机。
“爱心”教学,即教师必须对学生有真情,待学生有热情,教学生有激情,育学生有亲情。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建立师生之间的亲近感,让学生在和谐的人情,淳淳的亲情,融融的激情中去探求真知。如何运用“爱心”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关键在于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喜欢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没有任何压力和心理负担的情况下主动学习,是最有收获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微笑面对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用欣赏的目光看着他;课堂上用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课堂外用热情的语言询问学生。师生关系,亦师亦友,努力让学习过程变成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让师生之情在共同探求知识中出彩,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总之,“爱心”可以为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的转化、创建优秀集体、培养学习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一定要在教育学生时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对所有的学生寄予同样深切的期望,让我们心中时时充盈着爱意,满怀爱心地注视学生的成长。正如全国优秀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对教师来说,力量的源泉就是对学生的爱,爱学生才会爱事业,才会对教育工作保持经久不衰的热情,才会充满献身精神。”正是这样,我们教师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教育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