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初中物理教材“想想议议”的作用

2019-11-11范玉颀

考试周刊 2019年73期
关键词:凸透镜人教版思维能力

摘 要: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设计了很多栏目,其中“想想议议”栏目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想想议议”栏目中提供的素材,认真组织好学生进行“想”和“议”,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想想议议;概念;规律;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学习习惯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设计了很多栏目:实验、演示、想想做做、想想议议、科学世界、STS、动手动脑学物理等,其中“想想议议”栏目是以思考、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是一节内容的升华与延伸。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想想议议”栏目中提供的素材,认真组织好学生进行“想”和“议”,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体现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理念,发挥每一位组员的主动性、积极性,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对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想想议议”的几点作用。

一、 加深理解概念、规律

有些“想想议议”提出的问题,是与物理概念、规律有关的,有一定的认知深度,由于学生的知识积累不够、生活经验不足,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难以达到对其全面的理解和掌握。而教材中“想想议议”的内容可适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领会这些较为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如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上册98页:查看上表的数据,凸透镜成放大的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成缩小的像时,物距跟像距相比,哪个比较大?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本节是在生活中的透镜知识基础上的分组实验课。当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之后,教师接着引导学生从物理到生活,联想看电影时的情景,镜头到银幕的距离即为像距;再引导学生联想照大合影时的情景,镜头到人的距离即为物距,以上的物距与像距颠倒后又有什么变化呢?带着问题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实验验证其猜想,最后共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像必是倒立的,且像与物在透镜两侧,可以是放大的、缩小的、等大的;虚像必是正立的,且像与物在透镜同侧,一定是放大的;物近像遠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凸透镜成放大像时,像距大;凸透镜成缩小像时,物距大;凸透镜所成的像没有正立的实像,也有没有倒立的虚像。通过小组实验、联系生活、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对物距、像距、焦距等概念,以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都有了较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二、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想想议议”中的不少问题,有难度且思维面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问题,正确引导,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如: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下册31页:所示的四幅图中,哪些地方要增大压强?哪些地方要减小压强?它们是通过什么方法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教学中,根据压强公式P=F/S,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增大压强的途径:一是增大压力,二是减小受力面积,三是同时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接着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进一步总结出减小压强的三种方法,接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举出压强应用的实例:锯、剪刀、斧头等,用过一段时间就要磨一磨,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沙漠之舟”的骆驼,体重比马大不了一倍,而它的脚掌面积是马蹄的三倍,它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这对它的生存特别重要。小组其他同学继续说出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的例子。这样教学,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如:人教版九年级教材58页:如图16.16,电压表已与被测电阻并联。如果要把这三个串联着的电阻与电源连接,哪端应该接电源的正极?哪端应该接电源的负极?请在图上标出电流的方向。教学中,教师鼓励全体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分析其道理,在实验课上进行安装并讲解,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渐渐培养了出来。

三、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些“想想议议”提出的问题,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启发,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上册22页:我们在媒体上常常可以看到“两地车程1小时”之类的说法,请你说说此说法有何不妥?小组先交流讨论,代表解答:两地车程1小时没说速度,根据公式s=vt,只知道时间是无法求路程的。又如: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下册25页:三幅图中,哪些是要增大摩擦的?哪些是要减小摩擦的?通过什么方法增大或减小摩擦?小组交流,先说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再由代表解决问题:甲图是通过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的,乙图是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的。丙图则说明冰壶运动中运动员是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的。再如:人教版九年级教材175页:根据图22.34,说明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的利用、转换和守恒的情况。小组间交流并回答:太阳照射,温度升高,水分蒸发,到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降雨释放能量降落。植物吸收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人类吃了蔬菜水果消耗了能量,代谢出了植物需要的肥料……总之,自然界中的各种形式的能量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不变的、守恒的。再让学生讲一讲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如:水电站里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冬天搓手取暖、电动机带动水泵把水送到高处、过山车急速的反转、蹦极运动……让学生说出其中的道理以及改进措施来。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与我们密切相关,通过观察各种现象,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解决生活、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想想议议”提出的问题中,包含了解决问题一些基本方法,教师可以适时对某些方法进行强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上册56页在图3.25甲中,EF、FG、GH各段分别表示温度怎样变化?物质是在吸热还是在放热?物质处于什么状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时,适时引导:要学会观察、归纳、总结出坐标图的一般物理方法。又如:人教版九年级教材13页:我国北方楼房中的“暖气”用水作为介质有什么好处?水的比热容最大,在其他方面还有哪些应用?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控制变量法、类比法以及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的物理指导思想,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举例类比说明海边昼夜温差变化比沙漠中小的原因,再用控制变量法引导学生理解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降低相同温度时,比热容大的物质放热多,而水的比热容又最大,至此,学生就理解了“暖气”用水作为介质的缘由。教师接着提问:为什么不用其他介质呢?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结合具体问题,适时对学生进行基本方法和技巧的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 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些“想想议议”提出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或答案不是唯一的,这就是常说的开放性问题。如: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上册11页: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站的很稳。但地球是球形的,在我们脚“下”的南美洲居民,好像是脚朝“上”的(图7.35),他们为什么也站得很稳呢?这个问题中也包含了地理知识。“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站的很稳”,这是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并且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竖直向下”是指向地心的方向,背离地心的方向叫做“向上”。阿根廷人也受到重力作用,脚朝下,即脚朝着地心,地球的吸引力使他们站得也很稳。又如: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上册42页:你周围有哪些噪声?请说出自己的感受并找到这些噪声的来源。再如:人教版九年级教材126页:你能借用自己手指的关系来描述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与N极位置的关系吗?看看图20.27中蚂蚁和猴子是怎么说的,也许你会受到一些启示。以上问题没有固定答案,生活中又常见,教师便可利用相关内容积极引导,善于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形成“观察—思考—创新—总结”的良性循环,尤其是学有余力的学生,“想想议议”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是难得的好教材。

六、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想想議议”中的有些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弄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养成善于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页:生活中,我们常常采用一些粗略的方法来测量长度。人体的哪些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这个问题可使学生学会粗略估计长度的方法,培养初步解决简单生活问题能力的习惯。人体上带着几把“尺”,如“一拃”约20cm、“一大步”约100cm等。学生的课本、课桌、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可以用“一拃”或者“一大步”来测量了。又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83页在图4.45中,起初茶碗看起来是空的,慢慢往茶碗中倒水时,就会发现碗中藏着一块硬币。想一想,这是为什么?要解释这种现象,学生要知道:(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光遇到桌面、水面以及其他许多物体的表面都会发生反射。硬币本身不发光,我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硬币,是因为它漫反射其他光源的光。(3)由实验可以发现,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反射了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当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池水变“浅”的原因,然后现场演示:将水逐渐倒入碗中,学生站在适当位置看到了硬币。接着学生讨论并解释其中的原因:硬币表面发生了漫反射,光从水中射入空气,在水面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光线进入人眼,眼睛的感觉是光沿直线传播,认为硬币在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看到的是硬币的虚像,就像看到水中的鱼一样,像比实际的位置要高。再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8页:行驶中的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身体会前倾;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身体会后倾。对于以上类似问题,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合作,找到答案。再循循善诱,让学生主动观察周围的各种自然现象,并找出其中的物理知识和规律,使之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想想议议”是学生课堂或者课外交流讨论中获得知识的好素材,是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合理运用,精心安排,巧妙引导,组织好讨论,充分发挥它在教学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人教版 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八年级上、下册.

[2]人教版 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 九年级全一册.

作者简介:

范玉颀,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一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凸透镜人教版思维能力
凸透镜成像知多少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巩固
小小凸透镜 成像应用多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学好凸透镜 成像点点通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