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及品德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落实
2019-11-11谢建强
摘 要:化学教学应该以学生全面的人格发展为教育思想,追求一种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化学素质教育观。在教育教学中除了传授化学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品德思想,既抓学生的创新教育,又抓学生的品德教育,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在兴趣、激情的支配下学习化学知识,才能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化学设计;创新教育;品德教育
教育是科学。科学的第一要义是创新,因此,积极而有价值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体现创新原则。同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大批适应社会、有益于社会、不断推动社会前进的人才,而人才的品德问题对社会就显得无比重要,故有生命力的教育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品德教育。“创新、品德”这是教育教学的双翼,缺一不可,只注重学生的创新而忽略学生的品德教育,可能会造就一大批很有才干的英雄,但不一定對社会、家庭乃至个人有益,甚至在高科技时代,他们对社会的破坏会更大,更强烈。反之,如果只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而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挖掘,也可能会造就一批又一批品德高尚的好公民,但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民族同样会落伍。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既抓学生的创新教育,又抓学生的品德教育,两方面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呢?本文就化学教学谈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 重视化学史教育,培养创新精神、高贵品质
好多老师在教化学时,可能会把传授化学知识当作唯一的目标去追求,至于如何落实学生的创新、品德教育,就无从下手。有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是,化学只能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可以给人以智慧和品格,因为化学史不但描述了化学科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化学科学的形成规律、丰富的哲理创造和科学家的人格魅力,这就是创新、品德教育的最好题材。毋庸置疑,古今中外的化学家在化学工艺、实用化学等方面的每一个发现、每一个假设都倾注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人格品质、科学精神,任何一个化学科学的诞生,都是化学家千辛万苦、千难万险不断探索的结果,其中蕴藏着化学家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价值观,严谨的科学态度,不怕失败、精诚所至的毅力、勇气和胆识,默默求索、不畏权威、忘我牺牲的可贵品格和崇高精神。整个化学史就是一部发现、发明和创造的历史,也是一部勤劳、求真和奉献的历史。重视了化学史的教育,不仅使学生可以了解化学科学的形成过程、巨大成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崇尚科学的信心。通过我国化学史的教育还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我国化学科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50万年前北京猿人火的利用到陶瓷器的制作、造纸、火药、金属的冶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在化学领域也有许多惊人的成就。1959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和有机化学研究所与北京大学化学系等单位协作,全面开展了人工合成胰岛素的工作,在生物学家和化学家的通力合作下,经过六年的实验研究,终于在1965年9月17日,获得了用人工方法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于1981年又在世界上第一个用人工方法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自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后,又成功地爆炸了氢弹、发射了人造卫星等。这些科学成就都离不开化学家的突出贡献。这些史料不仅对学生的创新有一定的启迪,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教育的最好素材。
二、 重视环境忧患意识教育,提高生态伦理水平
环境忧患意识教育可使学生产生紧迫感,是环境教育的必要因素和认识基础。化学工业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在我们平时的化学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水源、空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化学肥料等一些环境污染的实例:如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水俣病,80年代印度的毒气泄漏,近几年我国某些城市出现化学烟雾,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的关系等。通过这些实例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了学习兴趣,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化学科学的激情,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科学一时一刻都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它的产生、发展之物质基础是自然界,从而使学生关注自然,从自然界的角度寻找化学科学的使用和创造,使学生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感觉,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追求、创造,始终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之上,这将是积极而有意义的思维取向和伦理取向。比如教师讲到空气时可以向学生渗透讲解近年来废气破坏大气臭氧层,已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已经发现某些地区的臭氧层变薄,甚至出现了空洞,臭氧层能吸收和抵挡某些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农业的大幅度减产,某些生物的灭绝,这将是人类无法避免的灾难。在讲到水时,可向学生讲明,目前全世界60%的地区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例如:非洲东部的埃塞俄比亚在20世纪80年代遭受特大旱灾,土地龟裂,河水断流,草木枯萎,牲畜死亡,农作物灭绝,使1100万人的生存受到威胁,很多人死于饥渴。
三、 重视新科研动向教育,增强学生创新使命感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强烈,创新人才需要教育的创新培养,如果教师把与化学知识有关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新的科学概念、学科动向引入课堂,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去探索更新的知识,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兴国使命感。例如,在学习分子、原子时,可引入纳米技术、新材料合成等信息;在学习碳时,可向学生介绍C的发现,C60是由60个碳原子构成的外形似足球的笼状结构分子,C60在超导材料、催化剂、高效电池、抗癌药物等高新技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英国科学家科罗托在实验中意外地发现了C60和C。经过反复验证,他提出了C60是一种非常稳定的不同于金刚石和石墨的碳单质,他为了研究C60的结构,创造性地用20个正六面形和12个正方形拼成了一个60个顶点的C60分子模型。在介绍这些新科研动向时,可对比性说明我国在这些科研领域的贡献和差距,从而激励学生发奋学习,参与化学科学的研究和探索。
四、 以科学家事迹教育,培养科学兴趣、意志品质
任何一项科学的巨大发现必将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样,任何一项巨大的科学发现,科学家必将付出艰辛的代价。这就是说,科学诞生的一个前提是人们的艰苦努力。例如诺贝尔潜心研究,在无数次的失败和多次爆炸之后发明了炸药;居里夫人明知放射性元素对人体有害,仍然长年累月从几吨沥青矿中用人工方法提炼镭的结晶。通过这些事迹的渗透,让学生明白,只有勤奋的人、顽强的人、不怕失败的人、敢于献身的人才可能有所創新,创新过程中肯定会遇到种种困难,而要战胜困难,就必须要有恒心和意志。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教师在讲授化学知识的时候,同时再现知识产生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物理学家们为获取物理知识所作出的真实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品质,化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含有静态知识体系——科学规律、成果;动态知识体系——科学研究的过程。前者给人以知识,而后者给人以创新的智慧。离开了历史背景的单纯的化学知识只能使学生觉得枯燥和深奥,若能通过具体、生动、可靠的历史事实来说话,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大师们用有效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揭示化学奥秘时那种科学创造的快感与激动,接受科学态度和优良品质的熏陶,则会让学生在兴趣、激情的支配下来学习化学知识,既提高了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学生创新的品质。
五、 重视跨学科,综合性教学,扩大创新局面
很多专家学者在谈到创造这个问题时,共同的感受是:任何一项科学的巨大发现需要科学家具备多种学科的知识素质,有很多科学家的科研成就并非他的专业,而是在他的专业研究的基础上派生出对其他科学的发现,这就是说,人们假设的研究目标不一定能实现,但在科学工作者研究的征程上一定会得到人们意想不到的科学结论。如果我们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能善于将化学教学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进行,不断寻求新的组合,这样将会大大拓宽创造的平台,当化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与生物、物理等学科的相互联系时,学生学起来津津有味,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体系进行多角度思维,不断提高学生学以致用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民族进步之魂,社会迅速发展之本。事业的创新,社会的飞跃,离不开创造性人才聪明才智的发挥,而这些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品德,做人之本,社会健康发展之根。人类的进步、自然界的协调运动离不开人类的生产、生活行为,而人们的各种思想都与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品德培养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该现象的本质和规律。从长远发展看,中学阶段的教育应从终身教育和继续学习的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重视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新教育正体现了这一目标。
创新教育、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树立起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面的人格发展为本的化学教育思想,追求一种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化学素质教育观。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化学发展史上前人提供的经验和知识,尤其要创造性地工作,不断给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条件,创设情境,拓宽学生的思维,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相信我们的教育一定是成功的。
作者简介:谢建强,甘肃省定西市,甘肃省陇西县南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