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2019-11-11潘霞
摘 要:问题式教学是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将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分别从问题式教学的流程、学习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问题情境的整理、问题的确定和呈现、注重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等几个方面探索问题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 问题式教学的内涵
问题式教学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强调地理教师应予以重视的一种教学方式。“问题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个上位概念,凡是基于真实问题、开放式问题、尚无现成答案问题的教学,都可视为问题式教学,单元式、项目式、主题式等教学方式,都可用于问题式教学。将问题式教学运用于高中地理课堂,需要教师在课前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指导,结合学生发展的现状与需要,从真实的社会背景中寻找合适的案例整理出契合于课堂需求的问题情境。此外,教师需要综合考虑知识的内在逻辑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将一节课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链,课堂上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增强自身能力的过程。地理教师运用问题式教学,创设一系列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完成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有助于学生养成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 问题式教学的应用探索
问题式教学在课程实施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地理课堂开展问题式教学是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为更好地发挥问题式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更好地培养中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人地协调和地理实践力,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为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点参考。
(一) 遵循问题式教学的流程
问题式教学通常以創设问题情境为开端,以问题为贯穿整堂课的线索,围绕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程序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问题教学设计的流程一般是: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提出恰当的地理问题并由学生进行分析→学生分析探究后得出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展示学生的问题探究成果,教师进行评价、总结与补充。
例如,教师要用问题式教学法进行“产业转移”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前搜集国家发改委提出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一项目的相关新闻资料并依据本课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整理,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推动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问题情境;接着再补充详细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等重难点问题;学生初步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最终建立起“产业转移”的完整知识体系。当然,教学中也要综合考虑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和其他因素,问题式教学的设计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
(二) 立足学习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课堂是为学生达成特定的学习目标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服务的,因此,无论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还是问题的设计都应该立足于学习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基于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问题的设计要切中教学要害,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出不同层级的问题链。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融入问题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探究并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进行“洋流”这一节内容教学时,应该紧扣课标要求“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并熟记世界洋流分布图来培养其区域认知素养,通过探究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来实现人地协调观以及综合思维能力的培育,利用真实案例分析洋流对航行的影响来增强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能力等。
(三) 依托适当的情境
教师在选择案例提供问题情境时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发展特征与生活经验。鉴于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未完全成熟,而大部分高中地理知识尤其是自然地理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地理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多下功夫将抽象的学科情境转化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关联度较大的实际情境。问题情境要体现关联性,让学生在一个贯穿全过程的情境中经历地理思维发展的过程,将适当的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和背景,避免仅将情境作为“课堂导入”的做法。一个适当的情境还应该是完整的、有逻辑的,能够满足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学习的要求。
比如,在进行“锋与天气”这一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近期天气因锋面过境而剧烈变化的真实案例来进行课堂导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需要出发开始本课的学习。将我国地域范围内冷暖气团由南向北推进或者从北至南移动形成暖锋、冷锋或者准静止锋作为学习三种类型锋面的整体情境。在讲解不同类型的锋对气候产生不同影响时也可以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天气阴湿和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下的云贵高原来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帮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会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难题。
(四) 合理确定与呈现问题
设计问题是问题式教学的基础,问题的确定不仅要与实际情况相关联,还应该覆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若干章节,突出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和关联性。必须要设计有效、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才能有利于学生发现未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为了使学生能够“跳一跳达到苹果的高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依据不同层次的水平设计符合学科知识逻辑的不同层次的问题链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的框架设计好之后,还要选用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确保语言表述准确,教师尤其要注意问题中行为动词的选择和设计。一个合格的地理设问应该具有如下特征:问题语言能清晰表达学生的认知所达到的水平和对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设问指向明确,不会让学生产生歧义;问题结构完整,用词严谨且准确;问题语言包含地理学科的特性。
例如,教师在讲授“热力环流”这一节内容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空气遇热膨胀上升,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这一原理,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待学生掌握热力环流原理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城市热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根据热力环流原理自主分析它们形成的原因。如此教学,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又遵循了学生的知识建构逻辑。又比如说,在使用问题式教学法进行“城市内涝”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引发城市内涝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引发城市内涝的人为原因中,分别影响了水循环哪些环节?根据城市内涝发生的主要人为原因,说说缓解城市内涝的措施主要有哪些?分析国外比较有效的防涝、排涝的做法,给城市内涝频发的我们带来哪些启示?以上设问都给出了学生回答问题所基于的条件和回答问题的方向,用词较为严谨,地理学科特性浓厚。
(五) 注重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由北京师大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由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组成,其中三级指标包含“问题解决”能力这一素养。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也强调地理课程应该培养学生使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既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都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那么地理教师在通过问题式教学法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就更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包含方方面面,而地理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明确地理问题的能力、搜索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创造能力。
例如,进行“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和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通过展示北宋时期开封府地图、开封府繁华热闹景象以及如今鼓楼广场等地的萧条现状,然后请学生思考开封府今非昔比的原因。接着展示因铁路建设而得以快速发展的郑州市相关素材,请学生思考郑州快速发展的原因。学生在探究开封府衰败和郑州市兴起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一个关键信息,即开封府的兴衰与水运有关而郑州的崛起得益于铁路干线的建设,如果学生能从素材中抓取这个重要地理信息,便能总结出交通运输方式的变化对聚落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地理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应该努力尝试运用那些既能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明确地理问题的能力,又能提升地理逻辑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案例以及素材。
三、 结语
将新课标所提倡的问题式教学法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是每一位地理教师都应该努力探索和践行的迫切任务。笔者认为,在运用问题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问题式教学法的流程;立足学习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依托适当的情境展开教学;合理确定与呈现问题;注重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问题式教学法的合理利用,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地理课堂的效率,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刘筱清,刘贺.问题式教学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中的运用——以“水循环”为例[J].地理教学,2018(23):22-24+38.
[3]董素艳.引发思维的提问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3):52-55.
[4]马彦芳,李文成.“交通运输方式及布局变化对聚落形态和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设计[J].地理教学,2018(23):41-43.
作者簡介:
潘霞,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