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新思路
2019-11-11刘飞袁昌来李海林吴天生
刘飞 袁昌来 李海林 吴天生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以锻炼大学生自主创新和动手能力为目的,为各方面学科培养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优质学生,提供了有效途径及可行性实践平台。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下简称“大创”计划项目)也因此被列为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的首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沿着“大创项目转专利(科研创新)、项目出论文(理论联系实际),项目带比赛(动手能力),项目促成果(成果转化)”的方式,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增加实践及就业机会,也借此思路来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意识。文章以机电工程学院开展“大创”计划项目为例,从分析现状、提出问题到给出建议,系统提出完善“大创”计划项目实施的新思路,以期达成学生、高校和企业“共赢”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新思路;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3-0043-04
一、引言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及项目由教育部在2007年提出,自实施以来已有十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大创”计划项目已逐渐成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平台。其中,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也逐渐加快步伐。然而,“大创”计划项目的实施,是高校对本科教学管理改革的一种体现,这也意味着在“大创”计划项目的实施及开展过程中,仍需不断探索及改进;包括转变思想,改革培养人才模式;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掘、培养创业人才等。与此同时,在“大创”计划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小组所在单位作为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示范高校,拥有全国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所获得的成果最为显著,主要原因之一是该示范基地“大创”计划项目与企业合作紧密,且企业高端人才作为指导老师的项目数量占比率较高。另一方面,本单位机电工程学院是与企业合作范围和数量较为广泛的学院之一,应可借鉴参考其示范经验和方法,进而不断探索和改进思路,形成具有机电工程学院特色的“大创”计划项目风格。因此,本文结合该示范基地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与开展情况,以机电工程学院近年来“大创”计划项目的实施情况(本数据采集2012年至2018年的创新训练项目立项情况)为依据,系统探讨目前“大创”计划项目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的实施新思路。
二、“大创”计划项目实施情况及现状
图1显示了2012—2018年机电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施情况。由图可知,“大创”计划项目立项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017年达到最高立项数33项,这与“双创”理念逐步贯穿整个本科教育过程中的大背景相统一。随着项目立项数目的整体增长,一方面说明学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源投入增加,包括配套的实验器材、实验场所和平台以及与之相关的创新创业课程等;立项数目的增加也反映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壮大,学生参与程度与积极性也明显提升。另一方面,图2为机电工程学院历年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分类统计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国家级立项数量在2015年达到最高值9项,为当年全校大创项目国家级立项数量前三名。其中,有5项为校企合作方式,也是历年来企业参与数量最高的年度,且均有中、高级职称企业人员作为校外指导老师,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坚持效果也较为显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性。因此,在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及改进“大创”计划项目的开展方式有其必要性和应用价值。
三、“大创”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来源单一
目前,“大创”计划项目主要以创新训练项目居多,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相对较少[1]。多数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创新性科研项目,该类项目的主要来源是导师的科研项目,而大多数指导老师的项目为基础性研究类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本科生受限于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参与积极性会随着项目开展的进程而逐步降低,导致项目实施进展缓慢,难以在计划期间获得相关成果,这将导致学院下一年度大创项目申报数量的减少和结题任务要求程度的降低,这与“大创”计划项目为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目的不符。
(二)项目支持经费不足
在创新训练或创业训练项目中,若研究内容来源于以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的模具设计及开发类课题,学生在開展项目时,一套小型模具按照工厂生产的价格约为5000/套,学生为完成项目结题要求,需要加工多套模具来进行冲压实验,并结合模拟数值分析结果,获得相关对比数据,从而指导模具设计及开发。但按照项目支持的经费,完成项目有关结题要求是极其困难的,这往往需要指导老师从其负责的其他目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向,一部分项目的核心实验将无法在校内进行,这会导致项目无法持续开展,并且直接影响项目的定期结题;若在其他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测试,又会涉及一部分经费的支持。
(三)项目团队成员分工不明确
按目前创新训练项目学生团队人数要求,每队不超过5人,学校鼓励团队跨年级和跨专业组队。但在项目的实际实施过程中,团队负责人主要为大学三年级学生,其他成员多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大一、大二的团队成员,受限于理论知识和经验,平时也与项目负责人交流较少,往往不能及时辅助负责人解决项目开展所遇到的问题;这势必造成团队只有项目负责人跟进项目实施的情况,独立和指导老师完成整个大创项目。此外,大三学生面临考研和找工作的选择,有可能出现突击完成结题的情况。这些均与“大创”计划项目的初衷和要求相悖。“大创”计划项目应注重的是项目训练的过程,所有项目参与人员应在该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以弥补在传统课堂上重理论知识模式下的不足。
(四)项目成果转化不足
目前创新训练项目成果多是研究论文和实用新型专利等,虽都为学生和导师共同的创新成果,但这些成果多数没有实现转化,即将科技研究成果转化以服务地方经济,促进高校所在省市的各方面发展。“大创”计划项目成果应以达到实际创新与社会价值双丰收为目的。
四、校企合作模式开展“大创”计划项目的新思路
结合学校示范基地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总结出,在企业的参与下,根据本科生的特点和要求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和任务分解,可完善学生团队的建设和管理。以机电工程学院为例,首先,项目申报的前期,企业导师以介绍实际生产过程中所遇到問题与项目开展必要性的联系为依托,可逐步将本科生从理论知识的学习模式到“真刀真枪”的项目实践过渡;其次,项目申报成功后,由校内指导老师对学生团队进行分工,布置和督促阶段性任务的完成;定期带领学生到工厂与企业导师进行沟通交流,布置下一阶段的具体任务和要求,保证学生参与的持续性和积极性,并在项目实施中,通过如图3所示的“项目转专利(科研创新)、项目出论文(理论联系实际),项目带比赛(动手能力),项目促成果(成果转化)”的新思路来使得学生团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在企业、校内导师的指导下,充分共享企业与学校加工实验设备的资源,并在企业提供一部分经费支持的作用下,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及动手能力;再者,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促进项目开展合理化,在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调整方案,适应生产的需要,这样有利于项目的创新成果“零门槛”落地企业转化。最后,为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模式,为机电工程学院开展“大创”计划项目提供实施新思路,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与企业合作力度,重点支持校企合作方式申报“大创”计划项目
校内导师应积极与企业进行联系,以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所遇的问题和困难为目的,加之为企业提供后备人才为前提,寻求企业合作开展大创项目。学生以“大创”计划项目的形式参与到校企合作,一方面,导师可以获得一名或多名学生助手,促使项目顺利开展,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加入可提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便于日后学生能够迅速融入乃至负责一个工程项目并保证顺利实施;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和“大创”计划项目相结合,可减轻科研经费支出负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费的使用也更具有目的性和准确性。
(二)实行企业导师主导,校内导师辅助的指导模式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大创”计划项目开展过程中,需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合作进行指导,但多数情况下,校内导师起主导作用,这易使项目逐渐脱离校企合作模式[2]。为更好地实现真正意义上为企业提供帮助,学生能提前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应以企业导师为主要指导老师,校内导师为第二指导教师的模式。一方面,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项目团队的日常管理工作,平时可以及时跟进项目进展情况并在理论知识上给予指导;而企业导师的作用更为重要,其可明确企业的需求方向,以实际生产的角度指导学生开展项目。企业导师可以在企业和学校之间充当桥梁的作用,帮助优秀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企业带来效益,避免创新成果的浪费[3]。此外,在企业导师协调下,可充分利用企业强大的专用设备,这可解决实验设备缺少导致项目进展停滞的问题[4]。总之,该指导模式可为学生团队开展项目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实验设备资源共享。
(三)建立项目定期进展汇报和检查制度
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均应定期检查项目开展和实施情况,导师应合理规定任务,并在时间节点内要求团队所有学生以书面或PPT的形式进行汇报。在这过程中,导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在实验数据不理想的情况下或者遇到瓶颈时,企业导师还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生产知识给予指导,并提出新的要求。其间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所学专业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为今后具备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五、结语
在我国高校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的大背景下,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大创”计划项目的开展方式和实施思路,本文通过结合本单位示范基地校企合作下的成功模式,以机电工程学院开展大创项目的现状为依据,从分析问题到提出建议,围绕项目、论文、专利和比赛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体系,系统阐述了校企合作模式下对“大创”计划项目开展的积极作用,也为实现达成学生、高校和企业“共赢”的目的提供了可能性和积极推动作用,从而为“大创”计划项目的持续发展与改进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刘继安,高众.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情况、问题与对策——基于2012—2017年“国创计划”项目信息的计量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
[2]曾玉彬.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教育,2017,(2):136-138.
[3]刘长宏,李晓辉,李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63-166.
[4]王琼,盛德策,陈雪梅.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