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装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9-11-11陈正英
陈正英
[关键词]高校;服装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
服装教育一直强调“服装人才培养要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实用型服装人才,服装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发展,是高校专业教学改革的需求所在,也是检验高校专业实践改革教学模式如何与市场能够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大师工作室的制定对于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更是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服装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的目的与意义
(一)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在教育体制改革之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均是使用了较为古板的教学方式,虽然该传统教学模式为人才的培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随着当前时代的发展,已经不再适用,亟须改进。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注重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虽然也会定期开展实践课程,但并不足以满足学生的设计学习,导致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普遍不高,制约了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而当前服装设计专业的新兴工作室制,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学的不足。更能提高学生的参赛水平,现在每年全国都会进行一次服装设计或制作大赛,由于工作室一般是由一个或多个人员组合在一起进行工作,对于培养爱学习、爱竞技的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学习场地和优质环境。工作室一般只需要投资少量资金,非常适合高校学生的经济状况,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来说,这是一种教学方式的创新。在高校服装设计课堂中,学生经历了理论知识以及實践技能的学习之后,可以在工作室中进行二次学习,弥补一次学习中的不足,充分理解知识。
(二)研究复合型人才培养体制
目前,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人才已经不足以面对复杂化的工作。所以,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下,高校应当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让一个学子具有多方面的知识理论,达到既能精通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能对其他相关专业能够具体了解,该类型人才知识面较为广泛,能够适应当前迅猛发展的时代。高校服装设计工作室在对学生进行二次教学时,需要聘请服装设计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在开课之前,对学生的要求应当提高,拒绝接收对服装设计理念平平的学生,且专业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教学。除此之外,在教学时,应当转变教学模式,从传统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个性化,如可以开展课题活动、小规模的服装设计比赛,且教师还需经常为学生拓展其他关联专业的知识,争取培养出复合型的服装设计人才。
(三)研究“工作室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要符合市场的需求,这是服装教育界的教育初衷。服装设计是一项较为艰难的工作,需要工作者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善于发现、善于利用一切元素的头脑以及一颗愿意坚持的心。当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工作室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共享、设备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四个共享,还需要遵循“产”“学”“赛”三个具体原则,通过四个共享与三个原则,创新出与传统教学方式大不相同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为学生的设计理念培养、与时俱进时代观念的树立以及专业技能的训练等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是一种有特色的、有实力的二次教学模式。不再如传统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理论教学,而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辅以其他相关知识,通过该方式的教学,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为迎合市场需求奠定了基础。
(四)合理解决专业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课时设置不足的内在矛盾
在教育体制的改革过程,也是不断摸索的过程,在该过程中,伴随着服装设计专业的不断发展,吸引了众多的学生,但也存在着不足,出现了理论课程增多、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减少的情况。理论与实践教学课程之间的冲突,较大程度的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工作室制的服装设计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合理地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课程之间的矛盾,相关管理人员通过统筹兼顾的方法,在面对主要矛盾的同时监督其他次要矛盾。
二、工作室制模式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开放与自主并存
高校传统教学模式被逐步淘汰的主要原因有多种:首先,教学模式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严重,具有较强的束缚性;其次,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思想开放性较差,没有自主性;最后,被动式的教学方式逐步淡化了学生的创新理念,所以,在当前高校的服装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下,应当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主抓开放、自主、理论实践并存等要点。严格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艺术史的传递,通过服装艺术史教学让学生了解服装设计的起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服装设计理念。
(2)服装设计最重要的是灵感的培养,想要设计出优秀的服装作品,学生要具有开放性的思维,教师在对学生教导时,不能给出太多的局限性条件,要让学生能够在思想中放飞自我,不断挖掘所学知识。
(二)二合一的考核方式
服装设计的学习为的是在未来走上设计师之路,成为世界著名的服装设计大师,在高校工作室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在学习的基础上改进考核方式,采用汇报与制作二合一的考核方式。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规划考试内容,对于服装设计来说,考核需要学生的作品有创意、有亮点,能够让人从众多的作品中“一见钟情”。且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可以与相关企业合作,负责人可以向学校提供客户的要求,然后教师可以将任务下发给学生,该方式可以让学生尽早地接触服装设计工作。在所有学生设计制作完成后,需要陈述设计理念,通过这种二合一的考核方式,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到不足,并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
(三)组建教师团队
高校服装设计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一样,均需要教师教导,所以,工作室培养模式中,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要组建具有强大师资力量的教师团队。同时,要让一次教学和二次教学形成有机的统一,在经过一次教学之后,学习效果不佳,那么就可以在工作室的培养中来深化学习效果;其次,学生在一次学习中学习效果达到了正常标准,那么在工作室中进一步取得提高。在聘请教师时,相关管理人员应当在教学年龄、知识储备以及实际教育质量等方面全面考察,确保师资力量能够达到标准,另外,在引进专业教师方面,可以从知名企业的设计师中选择,与其签订合同,常任教师或者顾问。
结 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也得到不断前行和完善,我国整体教育质量在持续提 高,在改革的过程中,高校服装设计教学水平提升较慢,主要原因是在传统教学,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古板、无新意,且对实践操作能力的不够重视,造成学生不能充分理解专业知识技能,而在工作室制的培养模式下,通过新颖的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模式,有效弥补了教学模式的不足。本文详细分析了高校服装设计在工作室制培养模式下的意义以及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希望我国高校服装设计教育模式能够愈加完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子琳.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之工作室制度教学初探[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197.
[2] 宋海玲.如何利用“工作室”模式培养创新型服装设计人才[J].丝绸之路,2012(1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