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互联网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
2019-11-11梁坤
梁坤
[关键词]互联网;农村公共文化;供给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和各种行业融合在一起,在互联网的带动下城镇和乡村的差距逐渐缩小,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正在改变着我国农村的面貌。我国政府已经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已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支柱,这也就決定了互联网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基于此情况,本文将重点探究如何依托互联网来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
一、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现状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系列优惠政策,欣欣向荣景象的背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虽然国家不断加大投入,但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落后,与农民的文化需求不一致,甚至有些公共文化建设偏于形式主义,无法切实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5年曾经对4075位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44.9%的农民表示所在农村有“农家书屋”,建有“文化广场”的占46.4%,建有“老年人活动中心”“阅报栏”“戏台”的分别为36.3%、33.4%和21.4%。也就是说,认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备的农民占不到五成,这反映出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二)无效供给问题严重
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求呈现结构性失衡,即供非所求。如2007—2012年间国家财政投入近75亿元资金,建成64万家“农家书屋”,覆盖了全国具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存书多来源于上级对口单位帮扶、送书下乡工程以及社会捐赠等,而图书供给与农民的阅读需要存在错位,书屋成为摆设。可见供给偏离需求是造成无效供给问题的根本原因。
(三)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领域人才队伍的现状是结构不尽合理,人员老龄化严重,后备高层次人才不足、从业人员学历普遍偏低;激励机制不健全,服务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进取心不足。由于人才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能够发挥领导、指挥和实施的作用,人才的匮乏必然会影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进程。
二、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无效供给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重要环节
近年来,党和政府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是乡镇文化事业支出还是乡镇文化站从业人员的数量都有了显著提高。以乡镇文化站从业人员数为例,2015年我国乡镇文化站从业人数与2012年相比增长了14.7%。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已经在1705个县(市、区)建成图书馆总分馆制,408887个村和76474个社区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不少农家书屋成为当地图书馆的分馆或基层服务点。由此可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并不是解决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出现问题的唯一路径,应看到政府无效供给与农民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产品供给种类和服务质量均存在不足,导致农民对部分公共文化产品参与意愿低。因此,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重要环节。要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必须创新文化服务的供给模式,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方位的拓展。
三、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
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大量使用开辟了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与传统的供给模式相比,运用网络和新媒体等途径能够更加便捷地为农民提供各类公共文化产品。为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必须加大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
(一)加大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速,降低网资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农村互联网的建设,达到缩短城乡差距的目的。各级政府应加大力度抓好农村互联网基础建设,实现农村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国家和省级财政为主,地方财政配套,提供政策支持,鼓励电信企业降网费、提网速,切实提高农村宽带上网、移动互联等业务的性价比。特别是手机已成为农民上网首选设备,伴随着5G业务的建设,加快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是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重要保证。各级政府应利用5G先进技术,向企业和农村地区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业务网络化,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
(二)加快农村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首先,国家和各级政府要拿出足够资金加快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与县、区图书馆资源共享,提高农家书屋的使用率,建设数字农家书屋、公共数字阅读终端等设施,促进城乡公共阅读服务均衡发展,打通农村公共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其次,改变以政府为单一供给主体的现状,扩大数字化服务资源规模,逐步形成社会力量供给为主、政府辅助管理的多元化供给模式。最后,积极鼓励与培养专业数字化服务人才,提高数字化服务人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素养,运用薪酬激励机制,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保障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的顺利实现。
(三)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被动供给模式
利用“三网(电信网、广电网和计算机通信网)融合”的数字化技术,将公共文化服务拓展为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服务模式,逐渐进入公共文化服务的“云”时代;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依托互联网平台,为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化供给提供设备保障;依托大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学方法,对相关数据资源进行精确分析,动态掌握多样化需求。有效反馈供给满意度,定期评估供给质量,使公共文化产品能够得到精准化供给。
综上所述,为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大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精准供给,让农民享受更多网络文化服务,实现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