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2019-11-11刘晓萍

创新科技 2019年7期
关键词:河南创新发展

刘晓萍

摘 要:当前,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各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最主要的战略力量,成为引领区域技术创新和转型发展的战略先导。文章以河南省为例,依据统计数据对河南省国家级高新区的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将7家国家高新区与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武汉东湖、成都、西安6家科技部认定试点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进行对比分析,建议今后从加快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构建国际产能输出与转移机制、加快构建全面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4个方面进行突破。

关键词:国家级高新区;创新发展;河南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7-62-9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07.009

1 河南省国家级高新区发展现状

国家级高新区是全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平台,也是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更是体现区域创新创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自1991年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批为国家级高新区以来,截至2018年底,河南省先后有洛阳、平顶山、安阳、新乡、焦作和南阳等7家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1.1 经济稳步增长

近年来,国家级高新区加快提质增效,园区经济实力明显提升。2016年,7个高新区共拥有入统企业(每年纳入火炬统计的企业)2 225家[1],较2015年新增72 家;年末从业人员达到66.2万人,较2015年新增6.9万人;实现营业收入8 877.4亿元、净利润523.4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6.8%和5.3%;完成工业总产值7 516.1亿元,较2015年增速为2.2%;上缴税额达到345.2亿元,较2015年增长3.9%;实现出口总额2 113.3亿元,较2015年增长363.2%[2]。总体而言,7家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其中对外出口贸易增势喜人。此外,2017 年7家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达到940亿元,占7个地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為3.6%,国家高新区在经济规模总量上持续支撑国民经济增长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但与此同时,高新区高效集约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呈现进程迟缓的态势,生产效率提升停滞,人均经济效益指标出现回落。由表1可知,2016年,7个高新区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净利润、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上缴税额、人均出口总额分别为134.1万元、7.9万元、113.5万元、5.2万元、31.9万元,较2015年人均指标,除了出口得益于郑州高新区的飞速发展外,其余指标均有所回落。

1.2 创新势头强劲

高新区积极营造“双创”氛围,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孵化链条建设,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各区政府按照国家《关于加快众创空间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要求,多策并举推动区内众创空间蓬勃发展,培育一批特色突出、潜力较大的众创空间。截至 2017年底,7个国家高新区共有62家众创空间,其中科技部备案的众创空间为11家,初步形成了大众创新创业的规模优势和创业服务机构的集聚效应;共有科技企业孵化器46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4家;科技企业加速器20家,加速器面积达到96.9万平方米,加速器内企业数量达到971家,孵化器和加速器持续集聚创新创业资源要素,为高新区创业主体注入了鲜活动力(图1)。此外,2018年11月,郑州、洛阳、新乡和平顶山4个高新区获批成为国家“创新创业特色载体”,按照类型划分:郑州高新区为科技资源支撑型、洛阳高新区为高端人才引领型、新乡高新区为专业资本集聚型、平顶山高新区为大中小企业融通型,这也将更利于高新区提升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资源融通效率和质量。

与此同时,高新区不断加强科技资源供给,充分发挥政府桥梁纽带作用,全力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助推创新资源和要素持续集聚。截至2017年底,7个高新区共有大学24所,研究院所38家,其中国家或行业归口的研究院所2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5个,其中国家认定的有50个;累积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11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9个。此外,高新区积极推动企业技术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市场化创新服务机构的发展建设,截至2017年底,7个国家高新区共有企业技术中心504家,其中经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35家, 各类新型产业技术研发机构18家。在诸多创新政策和要素资源的支撑下,高新区创新产出成果持续提升,逐步成为河南省专利产出最丰硕的区域。2017年高新区企业当年专利申请受理数量为22 79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量为11 580件, 分别较2016年增长了91%和154.8%,发展态势喜人,具体情况见图2和图3。

1.3 企业加速成长

高新区积极吸纳各类金融机构入驻,不断完善园区资本市场,积极为区内企业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加速推进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截至2017年底,7个高新区内共有银行74家,创业风险投资机构18家,主板上市企业17家,占全省上市企业的比例达到21.8%,其中上市工作优势最为突出的郑州市高新区已助推12家公司上市,占全省的1/10;已助推63家企业新三板挂牌, 约占全省的1/3。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居全国高新区第4位,仅次于中关村、上海张江和武汉东湖。与此同时,高新区规模企业实力效益强劲,发展优势明显。2017年7个高新区“四上”企业数量达到1 778家,营业收入达到8 993.6亿元,共实现利润总额430.1亿元。

当前,随着“双创”生态系统的逐步完善,高新区内创新创业活动空前活跃,各地区政府也不断强化对创新创业活动的资本支持(图4)。据统计,2017年7个高新区管委会支持创新创业资金达到22.1亿元,在此背景下,高新区新增注册企业数持续增加,已经达到8 999家,占当年工商注册企业总数的比例达到17.5%;其中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型企业有2 773家,占当年新注册企业的31%,持续涌现的创新创业群体为高新区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图5)。尤其以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为代表的高成长性企业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领头羊,逐步取代传统经济模式下的大型企业,成为高新区创新发展的新引擎。根据《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河南省高新区共有35家企业入选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高科技、高成长企业集聚趋势日益明显[3]。

1.4 产业高端转型

高新区建设之初就以助推高新技术产业化为核心任务,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发展高端化。当前,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全省高新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和主要载体。据统计,仅2017年7个国家高新区当年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就达到290家,占当年新注册企业数量的3.2%(图6),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达到199.1亿元,以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共同构成的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高新区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高新区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全力打造形态互动、属性相关、发展互补的产业集群,推动高新区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当前,7个国家高新区结合各自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均已形成了清晰的主导产业体系(表2)。例如,郑州高新区紧紧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初步打造了物联网、智能装备制造、智能电子电器、软件网络与数据信息服务、北斗导航与遥感、电子商务、广告创意与科技服务八大主导产业集群。洛阳高新区依托工业基础和科技资源,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地企合作,推动洛轴、洛玻、中机四院、十院、七二五所、有色院等大型国企和科研院所在高新区建立产业化基地,确定发展以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为2个主导产业,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以及生物医药为3个新兴产业,以科技服务为特色产业。新乡高新区以“先进、智造、专业”为发展方向,确定了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大数据产业以及航空航天军民融合产业四大主导产业集群,涌现了华兰生物、科隆集团、拓新生化、高原公路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数据来源: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平顶山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乡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焦作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 河南省国家级高新区国内对标分析

据统计,当今被世界廣泛认可的一流高科技园区主要包括美国硅谷、法国索菲亚、英国剑桥科技园、日本筑波、韩国大德、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爱尔兰国家科技园等园区[4]。聚焦国内,2006年科技部首次明确将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深圳高新区、西安高新区、武汉东湖高新区和成都高新区6家园区作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试点园区,此后多年来又先后增加了杭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广州高新区、合肥高新区[5]。为了紧跟一流园区发展前沿、准确查摆高新区发展问题,将河南省7个国家高新区与中关村、张江、深圳、武汉、西安、成都6家科技部首批认定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试点进行详细对比,进而分析河南省国家高新区与国内一流高新区存在的主要差距。

2.1 园区单体规模小,产出经济效益低

与国内一流高科技园区相比,河南省国家高新区体量规模偏小,园区产出效益偏低。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16年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显示,从企业数量来看,2016年河南省7个国家高新区入统企业数达到2 225家,仅占全国6个一流高科技园区入统企业数量(34 846家)的6.4%。从园区规模来看,河南省7个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总和为8 877.4亿元,仅相当于全国6个一流高科技园区营业收入(94 855.5亿元)的9.4%;在全国6个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中,营业收入最高的是中关村,达到46 047.6亿元,是河南省7个国家高新区总和的5.2倍;营业收入最低的是深圳,为6 208.5亿元,比河南省7家国家高新区中营业收入最高的郑州高新区高出1 506.5亿元;河南省7个国家高新区平均营业收入为1 268.2亿元,不到全国6家一流高科技园区营业收入平均值(15 809.3亿元)的1/10。从经济效益贡献看,河南省7个国家高新区上缴税费总和为345.2亿元,仅相当于全国6个一流高科技园区上缴税费(5 148.3亿元)的4.8%;与一流园区单体相比,河南省7个国家高新区缴税总额仅高于成都高新区,远低于其余5家园区的缴税额;郑州高新区作为河南高新区的领头羊,2016年上缴税费为109.4亿元,远不及中关村缴税总额2 314.1亿元,相比之下凸显出河南省高新区企业的产出效益远远低于一流科技园区。

2.2 创新投入偏低,创新主体集聚少

近年来,河南省高新区持续提升创新发展水平,创新实力不断攀升,但与6个一流科技园区相比,还存在创新投入低、创新主体集聚少等问题。从创新投入来看,2016年河南省7个国家高新区全部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为263.6亿元,平均R&D经费支出为37.6亿元,略高于全国国家高新区R&D经费内部支出36.8亿元的平均水平。从园区个体对比来看,郑州高新区作为河南省高新技术要素最为集聚的园区,2016年R&D经费内部支出达到181亿元,远远高于其他6家国家高新区,但与一流高科技园区相比差距较大,郑州高新区经费支出仅为中关村的31.5%、武汉的72.7%,仅此一项就清晰地凸显出河南省高新区与国内一流高科技园区在创新发展上的差距。与此同时,从创新主体集聚数量来看,河南省高新区与国内一流高科技园区相比差距较大。在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中,创新主体发展主要包括“各类研发机构数量”和“当年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两个指标,据报告数据统计,在研发机构数量指标上(图7),全国国家高新区平均拥有各类研发机构(省级及以上各类研发机构)数量为133.6家,国家级22.3家,其中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平均拥有各类研发机构数量为155.7家,国家级20.1家,与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但与国内一流高科技园区差距较大。在当年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指标上,全国国家高新区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平均数量为85家,一流高科技园区为860家,河南省国家高新区为23家,远低于国家高新区和国内一流高科技园区平均水平[6]。

2.3 孵化建设滞后,创业活力不够强劲

孵化培育科技创新企业是国家高新区的核心功能之一。高新区通过搭建各类创业服务平台,构建从孵化器、加速器到专业园区等适应于不同阶段企业发展的创新载体,为企业创新创业发展提供集成化条件。通过数据对比发现,河南省7个国家高新区在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构建上明显滞后于国内一流高科技园区。2016年郑州、洛阳、新乡、平顶山、安阳、焦作、南阳7个国家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分别为17、7、6、1、1、1、3家,平均拥有量为5家,远低于6个国内一流高科技园区平均拥有量63家。与此同时,在众创空间建设上河南省高新区也严重滞后,2016年郑州、洛阳、新乡、平顶山、安阳、焦作、南阳众创空间数量分别为11、4、5、1、4、2、1家,合计28家,仅占6个一流高科技园区数量(419家)的6.7%(图8)。因此,受创业生态系统建设滞后的影响,河南省高新区新注册企业发展低于全国高新区平均水平。2016年河南省7个国家高新区当年新注册企业总数为8 111家,较2015年增长了14.2%,增速尚不到全国高新区平均增速(28.6%)的一半;当年新注册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为18.5%,也低于全国高新区当年新注册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比例20.3%的水平,整体上显示出创业活力不够强劲的发展态势。

2.4 出口贸易差距大,国际化进程发展缓慢

由《2016年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数据统计,2016年河南省7个国家高新区出口总额为2 113.3亿元,仅相当于6个一流高科技园区出口总额(7 911.1亿元)的26.7%,且园区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其中郑州高新区出口贸易一枝独秀,出口总额达到1 965.1亿元,与一流高科技园区中出口贸易最为出色的上海张江高新区几乎相当,高于其他5家一流高科技园区(图9)。而焦作高新区、平顶山高新区国际贸易发展较差,2016年出口总额分别为1亿元和1.2亿元。与此同时,由于河南省高新区地处内陆,对外开放发展滞后,园区企业机构开展的国际合作较少,7个国家高新区在国际贸易、国际创新合作、国际人才集聚等方面与国内一流高科技园区差距较大,整体上而言国际化发展程度较低。

3 促进河南省国家级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关口,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孕育和发展在不断加快,引导各国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作为全省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迫在眉睫。

3.1 加快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驱动是高新区发展的根本路径。因此,不断完善产业创新体系、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是当前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关键。一是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创建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尝试设立“海外留学人才创业基金”,争取国家“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项目的重点支持,积极邀请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省特级专家、学科专业带头人等创新型领军人才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7]。二是完善对企业的资金支撑体系,在政府层面进一步加大贴息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等支持力度,引导多渠道资金支持相关企业发展;在金融机构层面建立合理的项目评级授信体系,考虑企业和项目的成长性,信贷重点向高新技术及新兴产业领域倾斜。

3.2 加快构建国际产能输出与转移机制

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有助于实现产业、资金及技术合作的“多赢”格局,能够推动企业走向国际大市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减小当前经济下行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能推进相关制造业从产业链中低端迈向高端,实现产业集群升级。一是推进产业集群开放发展,支持高新区优势产业集群选择境外合作重点国家和重点行业,围绕技术密集型产业,鼓励企业按照产品→标准→技术→资本→服务“走出去”的实施路径,选择投资需求大、营商环境好、规模效益优的国家,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的全产业链合作。二是推进企业国际化发展,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优势明显的企业集团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和区域营销中心,建设一批大宗商品境外生产基地[8]。三是加快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及行业协会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对企业进行产能输出与国际转移的服务保障,以政府为主导,完善信息共享制度,指导相关机构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全面整合政府、商协会、企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信息资源,及时发布国家“走出去”有关政策,以及全面准确的国外投资环境、产业发展政策、市场需求、项目合作等信息,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综合信息支持和服务[9]。

3.3 加快构建全面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

就河南省而言,破除高新区发展的体制机制束缚、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是推进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一是制定高新区创新发展规划,立足于多重要素尺度重构下高新区转型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环境,遵循产业集群形成、演进和升级的内在规律,结合本地实际, 注重与“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协调配合,注重与产业、行业等具体规划衔接,科学制定河南省國家高新区创新发展规划。二是创新集聚区转型发展的扶持政策,从全省层面出台针对国家高新区的具体推进措施和工作方案,尝试单独设立符合高新区发展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和方法、奖励制度。联合产学研用等创新主体,打造一批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端平台,如区域新兴产业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企业研究院等,将高新区打造成全省的研发创新核心区,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发展态势。

3.4 加快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是实现高新区创新发展的核心任务。尽管高新区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显现,但还普遍存在大型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配套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而要以河南省实施“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为契机,全力打造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技术密集的优势产业集群。一是推进高新区跨区域合作。当前河南省7个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也存在一些雷同,但由于各地发展水平和条件存在差异,应积极培育跨区域产业集群。例如,针对智能终端制造等行业,诸多同类企业间不存在上下游配套关系,而是需要开拓同一市场、研发共性技术、共用相同资源,因而可以通过共建研发平台、培训机构、服务中心、专业市场等方式,推动群体企业共享要素资源,避免产品同构及恶性竞争;针对电子信息等产业技术体系庞大、行业内分工细化的产业,以不同区域生产要素的差异性以及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性为基础,构建合理的专业化分工体系,实现不同高新区之间产品的横向分工互补,推动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利益共赢,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10]。二是构建协同发展新机制,省政府应加强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的顶层设计,加快构建多层级的、纵横结合的协调机制,为各高新区加强开放合作、减少跨区域发展的障碍及不稳定因素提供保障。三是重视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支持龙头企业以分离制造环节或供应链互补整合等方式,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跨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网络。四是创新跨园区合作考核制度,支持现有企业及园区,通过企业兼并重组、项目合作共建、园区合作共建、飞地经济、企业迁建、招商引资等方式加强合作,加快制定跨园区投资的产值考核制度、税收分享制度和土地资源共享的税收分享制度,允许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项目投资、税收等经济指标在合作地区之间合理分解,充分发挥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程凌华,李享谷潇磊,等.2016年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J].中国科技产业,2017(11):59-83.

[2] 程凌华,李享谷瀟磊,等.2015年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J].中国科技产业,2016(11):60-71.

[3]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长城战略咨询.2017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在京发布[EB/OL].(2017-11-09)[2019-03-06].http://www.most.gov.cn/kjbgz/201711/t20171108_136082.htm.

[4] 腾堂伟.国家高新区转型发展新路径研究:世界一流科学园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5):31-36.

[5] 杨静,汪长柳.江苏省国家高新区“争先进位”的国内对标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7(12):6-9.

[6] 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7.

[7] 唐海峰,宋歌.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对策研究[J].创新科技,2018(11):6-10.

[8] 王子约,陈益刊,罗韬.习近平释放了哪些近期改革信号[EB/OL].(2015-11-11)[2019-03-06].http://finance.cnr.cn/gundong/20151111/t20151111_520468045.shtml.

[9] 国务院.《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5-05-13)[2019-03-06].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6/content_9771.htm.

[10] 宋歌.基于产业集聚区培育跨区域产业集群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论坛,2016(10):30-34.

Abstract: At present, national high-tech zones have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trategic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tech industries in various regions, and become the strategic forerunner leading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this paper made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enan National High-tech Zone. This paper compared and analyzed 7 national high-tech zones with 6 world-class high-tech parks identified by the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are Zhongguancun, Shanghai Zhangjiang, Shenzhen, Wuhan East Lake, Chengdu and Xi 'an. In the future, the paper suggests to make breakthroughs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ecosystem,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capacity export and transfer mechanism,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supporting policy system, and accelerating the expansion of advantageous characteristic industrial clusters.

Key words: national high-tech zon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Henan

猜你喜欢

河南创新发展
大相中原
Jokes Today
河南广电设立河南广播电视台
74年前的河南大饥荒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关于“互联网+”趋势下的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问题
《时代青年》(原《河南青年》)创刊60周年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