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

2019-11-11胡博

活力 2019年16期
关键词:金融创新货币政策

胡博

[关键词]金融创新;货币供求;货币政策

引 言

金融领域在不断的发展中,融合了许多符合时代特点的新事物,其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广泛应用。金融创新对整个金融领域的结构造成了巨大改变,为了更好地提高企业收益,确保稳定发展,金融行业的工作者应该重点关注金融创新对金融深化、利率平价等理论的影响。当代金融创新主要目的在于缓解资本管制带来的压力、回避金融体制、应对金融业竞争以及顺应金融电子化的发展。金融创新通过对金融产品、业务、机构等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改变了货币供求及金融体系的结构,相应的也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制定。

一、金融创新与货币供求的关系及产生的影响

货币金融理论中的核心内容就包括货币供求问题,解决货币供求问题也是国家货币政策的目的之一,金融创新会给货币供求机制及结构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使其整个机制和结构出现变动,这也相应地影响了金融运作及宏观调控工作。因此,想要更好地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首先需要明确金融创新与货币供求的关系,了解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的影响作用,认识货币供求出现了哪些变化。

(一)金融创新让货币需求出现的改变

金融创新让货币结构产生了改变,进而减低了货币需求。近年来,我国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商品交易规模在逐渐扩大,通货膨胀问题也让物价持续上涨,这都是造成货币需求绝对数量增加的影响因素。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带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的电子货币让金融工具更加多样化,也让现代金融实现了电子化,这也减弱了国民对货币的需求。货币对金融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货币的变动会引发经济方面的變动,同时也会让利率、产出、货币供应总量等出现相应的变化。近年来,在金融市场中出现了大量具有货币性的金融工具,如货币市场存款账户、NOW账户等,这些金融工具都具有优秀的支付功能及可兑现性,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另外,金融电子化及支付系统的革新,也减少了现金的使用频率,进而降低了货币需求。金融创新带动了金融市场证券化的发展,使金融工具在资本市场中的使用量大大增加,进而重组了金融资产流动性,让交易行为变得更加方便,同时,也让交易行为可以获得更高的汇报,减少了支付、储蓄之间的转化成本。人们认识到了减少货币持有量,提高持币机会成本的价值,这也让货币需求得到了下降,进而让总资产中的货币比重得到了降低。

另外,人们对持有货币的目的产生了变化,也造成了货币需求构成出现了变动。随着人们投机性动机的提升,也让货币需求在短期方面规模变量更加稳定,让货币需求具有了可预见性,同时也更加稳定。金融创新让市场利率出现的更多的变动可能,这也让货币流通难以预测,进而让微观货币及宏观货币更加不稳定。

(二)金融创新让货币供应出现的改变

金融创新让货币供应者得到了增加,非存款货币银行也可能成为货币供应者,这就让货币供应主体数量得到了增加。货币供应主体数量的增加,打破了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界定,让金融机构在存款货币功能方面更难区分。同时电话存款、电子转账、证券化货款等金融业务的成熟,也让存款货币不再受商业银行的限制,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具备了创造货币的能力。

金融机构创造货币能力的增强,主要是有四个因素引起的:(1)其改变了通货与存款之间的比率,改变了公众的偏好及支付习惯,当持币机会成本被提高,金融制度被完善,就会让通货与存款比率产生下降,与此同时,提升了货币乘数比例。(2)定期存款利率的变化也让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间的比率出现了变动。在金融市场中,很多非存款性金融工具让其他金融资产业务更加安全、便捷,进而使定期存款业务失去了吸引力,提升了货币乘数。假如银行推出了新型的定期存款业务,调整了利率,而活期存款利率不变,那么其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比率又会得到提升。(3)每个国家的央行都对不同的提缴客户设置了不同的准备金率,而金融创新模糊了这些准备金率的界限,进而为活期存款的准备金留出了余地。(4)金融创新减少了银行超额储备的机会成本,降低了拆借利率,削弱了大众对通货的偏好,因此明显减低了超额储备的比率。

二、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及产生的影响

货币政策是稳定物价、调节国家经济状况及平衡国际收支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其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就是控制企业及公民的投资、消费行为,传统货币政策是金融创新前国家使用的货币政策,其主要调节对象是商业银行系统中的基础货币,是以利率作为主要传导渠道。

(一)金融创新让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发生了改变

金融创新让金融变量定义变得更难分析,央行很难对其加以有效监管,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货币总量难以估算。金融变量定义难以分析,就让各类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出现了变动,进而打破了原本的货币定义。在界定狭义货币、广义货币,以及广义货币+其他短期流动资产时,产生了较大的难度,主要原因是不断创新让货币概念被不断改变。当今的货币不再是传统的现金,还包括了计算机和网络中的数据。虽然,我国央行始终在努力对货币量加以界定,但由于金融创新的产生比较频繁,这也造成了对货币层次的划分效果并不理想。

(二)金融创新让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发生了改变

金融创新让资金大量涌向了非存款性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这也让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失去了约束能力,同时金融机构的负债结构也出现了改变,降低了存款在负债结构中的比重。这也造成了银行机构的整体存款额严重减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被降低。现阶段,世界各国的央行都已不再对贴现条件进行明确要求,这也让纸质票据的标准被消除,工具创新让电子票据也能达到央行规定标准。另外通过政府债券作为抵押物,实现准备金的借取,让贴现条件失去了约束力,进而纸质票据贴现规定逐渐失去了意义。在传统的再贴现率操作中,央行就处在被动的位置,金融创新会将其被动性凸显得更加清晰,进而减弱了调整再贴现率的作用力。金融创新提供了大量金融交易工具,这位政府融资证券化打下了基础,为政府债券市场提供了助力,进而满足了政府融资的条件,提升了央行收放基础货币的能力。政府债券在金融机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融资证券化转变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其债券的价格及收益率,都对其他证券有着参考性作用。因此,央行可以通过变更政府债券收益率的方式,对普通证券的价格与收益率做出调整,进而对公开市场的金融业务有着预示的作用。

(三)金融创新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发生了改变

在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商业银行是重要的传导者,央行通过商业银行完成金融政策的传达。金融创新改变了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让商业银行的传导作用及地位出现了改变,这也让商业银行为了提高在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力,只能向着非中介化的方向转型,相关证券业务量的增加,也削弱了商业银行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地位,降低了其功能性及重要性。金融创新的不断产生,让金融机构发展方向及民众的行为发生了变更,这也让货币需求及资产结构更加复杂多变,这也就进一步地加大了货币政策传导工作的不确定因素,进而使货币政策传导对传导时间很难掌握,同时使货币政策的具体效果难以及时掌握。

金融市场的风险在金融创新中降低了出现危机的可能,但是却增加了信用风险,让宏观经济波动和金融体系危机变得频率更高。金融机构也在金融创新中竞争更加激烈,过度竞争致使很多金融机构倒闭或者破产,竞争力也会下降,金融机构内部资产也在创新中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同时金融市场取消了金融管制。

结  语

综上所述,国家央行需要认清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及货币政策带来的影响,应该根据金融创新的特点,完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体系,注重对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同时,要通过社会融资规模来代替传统贷款总量,使新型货币供应量代替传统货币供应量,进而提升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央行通过强化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机结合,提升对货币信贷及流动性管理的调节能力,进而达到保证社会信用总量稳定增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冷国邦. 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J]. 金融理论与实践,1998(3):11-13.

[2]陈柳钦. 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分析[J].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3):64-67.

猜你喜欢

金融创新货币政策
中国货币政策调控与居民杠杆率攀升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全球高通胀和货币政策转向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流动性的互相关关系研究
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流动性的互相关关系研究
论互联网金融创新
金融助力供给侧改革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金融创新的互动发展
论互联网金融刑法规制的研究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与金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