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一流背景下农业硕士人才特色培养模式探索

2019-11-11齐西婷逯明辉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双一流培养模式

齐西婷 逯明辉

摘    要:双一流建设要求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以往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大多参考学术型培养模式,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很难体现,培养质量难以保证。针对这些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通过课程体系、实践基地、双师队伍与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实践探索,充分发挥产学研农业大学的推广优势,着力构建园艺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硕士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农业硕士;双一流;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10-0069-03

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和《教育部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教研〔2015〕1号)等文件[1-2]。这些文件明确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必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顶端,是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途径。抓好研究生教育对于培养一流人才,提升园艺学科影响力,为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以往的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学术型研究生高度“同质化”,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很难得到体现,培养质量难以保证,无法满足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利用其产学研农业大学推广优势,从课程体系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优化等方面着手,对园艺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期突出农业专业硕士培养特点,提升农业硕士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硕士培养现状

(一)数量增长与培养过程脱节

以园艺学院为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逐年增加。2010年首次招生6人, 2018年招收人数达89人,累计在校人数保持在160余人。在两年的学制时间内,学生要完成6个月的理论课程学习、12个月的实践基地训练及论文撰写和答辩环节。在此期间还要进行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实践环节考核等培养方案要求的必修过程。紧促的培养环节使相应的培养过程管理流于形式,管理机制亟须加强和健全。

(二)注重在校教育,忽视就业质量

园艺领域研究生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园艺行业应用型推广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难以满足就业单位需求。2012—2017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授予227名研究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在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中,签约园艺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科学研究或教学人员、科研院所或高校或企业办事人员的比例分别为29.8%、25.9%和16.1%。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作为园艺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就业的学生比例并不高,这说明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就业质量的提升上,还有较大发展空间亟待拓展。

(三)实践教学质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在园艺领域,农业硕士的培养是以培养园艺行业专业人才为宗旨,特别是针对园艺产业实践应用领域。在数量增长的同时,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方面更高的需求,尤其是与双一流高校建设中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不匹配,从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艺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空间[4]。

二、农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依托学校产学研农业大学推广优势,在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方式、研究课题和专业技能训练及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园艺领域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模式,促进了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了园艺领域专业硕士培养示范作用。

(一)重视课程设置

园艺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突出对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培养的特点,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5]。本学位点共开设10门专业课程,全部配有教学大纲,并由一线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教授牵头组成授课团队。

(二)强化导师考核,组建双师团队

1.强化导师队伍的选拔和考核。根据学校导师年度审核制度,学院制定了相应的、更注重导师实践经验的审核办法。2015年以来,每年平均选聘约70名硕士导师,并召开2—3次导师培训会议。另外,对于新增年轻农业硕士导师必须进行导师职能考核和培训。

2.学院具有一支长期从事农业推广、经验丰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任指导教师队伍,包括常驻试验站首席专家及站长27人,其中9人为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依托试验站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每年保持在40名左右。为加强农业硕士指导教师梯队建设,学院鼓励理论水平较高、对农业推广工作有浓厚兴趣的年轻教师到生产第一线和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锻炼,并将他们送到国外访问考察、进修学习,充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教师的后备力量。为增强教学氛围,鼓励指导教师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拓宽视野。

3.规范“双导师”管理。行业导师实行聘任制,聘期为2—3年;学院负责为行业导师建立聘期内工作档案;行业导师每届指导研究生不超过3名;行业导师协助指导的农业硕士研究生通过学位论文答辩并获得相应学位后,即完成该聘期的工作任务。

4.加强与行业企业、行业导师的合作。农业硕士主要从事园艺产业生产和产业化问题的技术研发与技术推广,所以,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和联系、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行业导师是高校与行业企业联系的纽带。通过与行业导师、行业企业合作的加强,使学生熟练掌握了专业实践技能,也为毕业生选留在行业企业工作提供了可能[6]。2013年以来,参与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合作企业共14家、校企合作基地6个,共联合培养研究生50名。2013—2017年,本学位点共有205名研究生就业,年终就业率95%以上。以就业单位性质划分,毕业生流向高校科研院所18人(占总就业人数8.8%),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39人(占总就业人数19.0%),企业111人(占总就业人数54.2%),升学或出国5人(占总就业人数2.4%),其他32人(占总就业人数15.6%)。

(三)加強案例教学与案例库建设

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创新型教育模式的探索。(1)重视团队教学、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主动性。(2)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到授课对象的特点。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在课程学习中增加了园艺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的专题讲座。课程教学中,注重案例库建设[7-8]。2017年10月底,通过两年的课程案例库建设,已形成了以果树、蔬菜、采后加工、休闲农业为核心内容的26个典型案例教材库,课程组教师编撰了“园艺产业案例”教材(校内试用),供研究生使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过情景模拟、现场体验、角色扮演、交流讨论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园艺领域的产业发展趋势、存在问题,同时使其具备解决本领域产业问题的基本能力。

(四)注重实践教学,研究课题与专业技能训练并重

为保证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严格考核程序,认真落实实施细则。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与训练。实践训练成绩满分100分,由以下三个方面组成:实践训练日志记录30分,实践报告55分,实习单位评价15分。农业硕士园艺领域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立足于园艺产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与实践内容一致,论文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全面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项目(产品)设计、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应用研究等。选题要求紧密结合自己的推广工作内容或导师的研究课题。

(五)充分依托实验、实习平台,提升实践技能

学院拥有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信息平台,大型仪器设备26台(套)。这些大型仪器设备实行“专管共用,有偿使用”的原则,面向校内外开放,保证了各项科研试验的顺利进行。现有15个试验实践研究基地,分别是白水、千阳和洛川苹果试验示范站、铜川果树、阎良甜瓜、阎良蔬菜、泾阳蔬菜、西乡茶叶、蒲城酥梨、西安都市农业试验示范站;眉县猕猴桃、甘肃庆城苹果、杨凌农业综合试验站;太白蔬菜试验基地、青海乐都示范基地,这些基地为农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实践锻炼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

(六)严格考核评价

结合课程学习,农业硕士必须进行不少于一年的实践研究训练(6学分),同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包括:参加考核的研究生提交实践研究日志、实践研究报告或者完成的设计工作报告;准备PPT汇报答辩材料,内容包括汇报实践研究主要时间地点、实践内容、主要成果以及实践研究对学位论文的作用、实践活动与职业发展关系等内容,并展示自己在实践研究过程中的工作照片、工作日志等支撑材料。考核小组聘请校外行业专家参与,根据研究生的实践研究工作量、工作日志、实践研究总结报告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PPT汇报答辩等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与水平做出综合评定,并要求下一级农业推广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全程旁听汇报会。

三、主要成效

经过近3年的探索和实践,园艺学院农业硕士人才培养取得明显成效。

(一)实践能力培养得到明显加强

园艺学院通过建立科技人才培训、教学实习基地,采取基地培训与学校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人才培养,为研究生教学实习与研究创造了实践基地和试验平台,目前已有近400名研究生在基地考察、实习与开展试验研究。

(二)学生就业质量得到提升

截至2017年底,16个实践基地共培养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227名,其中实践基地在读研究生168名,已经有205名研究生顺利毕业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年终就业率90%以上。以就业单位性质划分,毕业生流向企业111人(占总就业人数54.2%),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39人(占总就业人数19.0%),高校科研院所18人(占总就业人数8.8%),升学或出国5人(占总就业人数2.4%),其他32人(占总就业人数15.6%)。与之前数据相比,更多的毕业生到园艺领域生产第一线就业,更加符合国家对农业硕士的培养要求,就业质量得到极大提升。

(三)实现实践与科研能力双赢

依托实践基地锻炼和培养,涌现出许多优秀人才。虽然农业硕士在读期间不要求发表学术论文,但通过充分依托园艺学院学科实践基地与农业推广人员多的优势,在校内导师和校外行业导师的“双导师制”联合指导下,实现了实践与科研能力双提升。2010年以来,农业硕士研究生获得第三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篇、核心期刊12篇。

(四)案例教学与案例库建设取得突破

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加强了课程案例库建设,并由园艺学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14位教师团队成员编写了“园艺产业案例”(校内教材)。教材分13章26个案例,包括果树方向5个案例,涉及桃、猕猴桃、苹果等;蔬菜方向9个案例,涉及甘蓝、大白菜、甜瓜等;茶学方向6个案例;设施方向1个案例;休闲农业方向5個案例。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不仅需要培养能胜任本职工作的人才,更需要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创新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以“双一流建设”为背景,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教学使命,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经过3年探索与实践,构筑了以产学研为核心的全新农业硕士园艺领域应用型人才特色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基地合作,共同改善和提升了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关于开展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    通知[Z].教研司〔2015〕9号.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    (1999年5月1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审议    通过)[EB/OL].[2018-10-28].http://www.moe.gov.cn/    srcsite/A22/s7065/200001/t20000126_166382.html.

[3][5]廉华,马光恕,刘芳,等.园艺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7,(3).

[4]李锋,尹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3,(26).

[6]张建功,刘兴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产学耦合    培养的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7]徐敏娜.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J].    才智,2013,(31).

[8]刘明杰,李楠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    研究[J].吉林教育,2013,(28).

猜你喜欢

双一流培养模式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