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普通高等院校“双创”教育发展的局囿与突破

2019-11-11张建江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双创教育教师

张建江

摘要:通过对地方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问题剖析,在国外成功创业教育的经验上,从教师素养、课程建设、体制设置、环境与空间四个维度构建了地方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模型,分析了生态系统的作用机理,对地方高校的“双创”生态系统的路径优化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双创教育;生态系统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573(2019)03-0076-04

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进行“双创”教育,服务于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鉴于我国校园“双创”战略实施时间较短,成功经验较少,很多地方普通高校对于“双创”的重视度、投入量都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双创”教育流于形式,教育目标不清、体制建设落后。[1]如何理顺校园“双创”教育影响因素间的关系、构建有机的教育生态系统已经成为地方高校“双创”教育改革的重点。

一、地方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双创”教育目标定位模糊,教学理念跟进滞后

地方普通高校的建设目标大多定位为教学科研型,以科研为主,教学为辅,硕、博士点的申请、学校知名度排名、甚至学校的建设经费都受到科研项目和论文数量、质量的影响,[2]即使“雙一流”的建设和遴选同样也与之紧密相关。所以,在规模扩招和资源争夺战中,地方院校对于“双创”的落实与革新既无动力又无实力,“双创”教育的定位与传统的就业指导教育、素质教育相差无异,“换汤不换药”的教学理念导致“双创”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3]教学内容偏重于基础性知识,如创新创业的概念、法规及理论探讨,部分成功案例及创业过程的描述等,而对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挖掘存在明显缺陷。在“双创”考核指标缺失、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普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开设仅成为继“就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后的一个新概念而已,其真实的运作仍停留在就业指导这一短期考核目标的层面上。

(二)“双创”师资设置不合理,薪酬激励机制缺乏

地方高校的“双创”教育中缺乏动力机制的引导,办学重点倾向于科研而非教学,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选拔和建设的滞后。[4]在现有绩效评估条件下,高校管理人员与政府官员一样,工作重点在于短期性能提升业绩的目标,前者的追求是学术论文与纵向科研项目立项,后者的追求是GDP,因而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短平快的工作目标使得“双创”教育理念短期内难以被重视,这种政策导向下师资配置不足,尤其是中青年博士教师在巨大的科研考核与职称晋升的双重压力下更无精力和动力致力于双创教学研究,教学对他们而言只不过是迫于无奈而必须完成的考核工作而已。另外,双创教育的课程设置需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限制,目前尚未形成衡量其课程质量的考评办法与普通课程、课题论文等科研成果和职称晋升的考评与激励制度,在难以展现教师价值的氛围下,很多双创教学任务由教辅人员、无科研压力和无职称晋升需求的教师担任,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三)“双创”资金投入不足,成果转换难成现实

教育产业具有短期消费性和长期收益性的特点,教学成果的产出离不开充裕的教学经费,而地方高校的教育投入虽然在逐年增高,但运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比重却十分有限,严重阻碍了“双创”教育的发展。[5]首先“双创”教育资金投入的不足限制了创新成果的转化。“双创”的理论转化为实践过程可能会面临较高的风险,失败几率较大,尝试过程较长,若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前期的成果将面临“烂尾”的风险,创新技术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其次是资金支持的缺乏还会导致“双创”人员只能进行低成本的理论研究,研究的激励不足使得研究人员的精力投入大打折扣,“双创”系统的核心动力枯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难以有效的高速运转。

(四)高校、政府与企业间缺乏耦合,“双创”生态体系建设欠缺

“双创”教育战略的承担者不仅仅是高校,政府和企业也肩负着重要的任务。根据国外的办学经验和创新动力体系我们不难发现,高校、企业与政府间通过各自的权、责、利关系组成了有机的生态体系,共同推动产学研的发展。而我国地方的“双创”教育战略中政府和企业的参与度不够,导致高校难以为继。首先是政府和企业对“双创”资金的支持不足,高校的“双创”理论难以转为实践,且独立承担风险的能力与动力不足;其次是企业与高校都注重短期利益和绩效,在缺乏合作动力机制的情况下,“双创”的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师资匮乏,尤其是有实践和创业经验的专家、企业家、特聘教授等不愿长期担任教学指导工作,“双创”教育最终陷入从理论到理论的窘地;再次是“双创”教育缺乏持续、有效的政策支持,政府缺少责任归属感与激励,致使“双创”主体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匹配,教育流于形式。

二、地方普通高校院校双创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及作用机制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国内外创业型大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创业教育模式,它是在一定的政策、经济、文化、市场环境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是以高校为核心建立的各种影响双创教育发展的动态共生体。在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和科技发展的现实,我们构建了地方普通高校“双创”教育的生态系统模型(见图1)。

图1展示的双创教育生态系统主要由教师素养、课程建设、体制设置、环境与空间四个方面组成。从校内外、宏微观不同角度诠释了地方高等院校“双创”网络体系。

1. 教师素养在双创教育中的引导作用。教师素养从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理念、双创实践能力三个维度进行培养和测评。随着双创教育的推进,要求教师从传统的说教式、权威式教育转化为探究式、实践式教育,教学过程需要以实践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素养的提升一是可以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更加全方位投入到双创活动,二是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者”逐渐转化为双创教育领路人,教师可以在学生、学校、企业以及其他双创资源之间构建桥梁,从而引进新思想、新理念以开拓学生思维,丰富双创教育过程。

2. 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培育作用。课程建设包括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建设。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可以采取案例教学、讲座、翻转课堂等形式,针对一些重要的双创案例和双创成果还可以深入分析、探讨;另外,在学分设置上也可以组织跨学科、跨专业的混合式教学,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习面。此外,还可以邀请成功案例的主角来校进行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专业课程包括理论与实践操作两个部分,其中实践操作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深入了解科学的意义、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等都非常关键,该环节可以采取比赛、参观、实验、论坛等实践活动进行交流。

3. 体制设置的支持促进作用。双创教育要形成培养高校、市场、政府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可以将其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正式的制度安排包括有关创业活动的院系设置、创业孵化基地、技术转移研究所、创业咨询处的设立,学校通过院系之间的合作可以增加学生的双创知识的交流;创业孵化基地给学生创造实践的空间;技术转移研究所则通过专业研究人员帮助学生实现项目成果的转化;创业咨询处通过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帮助学生解决项目难题,指引项目的实践方向。非正式制度安排即与企业联盟、创业设计所的合作。通过引进外来资源,一方面可以为双创教育指引方向,便于项目成果的转化,满足现实的产业需求,增加创业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引进资金支持,用于项目的基本需求和双创人员的现实激励。通过与外界的合作,促进大学校园双创教育生态系统不断地进行动态发展(见图2)。

4. 环境与空间的孵化培育作用。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市场环境共同组成双创教育的外部生态环境。积极稳定的政策环境是双创教育的前提,為双创教育指引方向;经济环境为双创教育提供一个经济保障,为技术成果的顺利孵化提供支持;多元的文化环境为大学校园双创系统引进新思想、新文化,为双创活动提供新思路;良好的市场环境包括外来创新的进入和内部创新的输出,促进双创教育及其成果的不断转化与更新。各种环境影响交织在一起,为双创教育提供足够的空间与支持,对双创成果起到孵化培育效应。

三、地方普通高校院校双创生态系统的优化路径

双创生态系统的主体包括高校、企业与政府,三者间的有机融合不仅实现了资金与人才间的交流与互通,同时也降低了创新创业的风险,提高了成功率。

(一)增加教师素养建设,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双创”教育的成功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素养和完善的课程体系。首先,教师素养建设既包括教师所掌握的理论宽度和深度,也包括实践应用能力,一个合格的教师要拥有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能够将双创知识准确高效地传授给学生。其次,“双创”课程的设置应突出创业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创业理论教学中,教师根据课程需求编制教学大纲,组织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对创业理论、创业案例等进行改革、整合与完善;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应注重申请项目、实践操作、论坛参与及与成功人士、优秀企业家和知名教授等交流,为学生指明方向、解决难题,促进创业体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二)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注重“双创”精神培养

创新创业活动的核心要素是人才,而人才的培育需要激励机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创新创业人才的积极性,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首先,地方普通高校要处理好各方的关系,融合多方面的资源,将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落到实处,给予创新创业人才足够的精神和经济回报,增进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其次,创新创业精神是大学校园创新创业教育的灵魂,每一个老师和学生都应该将双创精神融合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老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创业活动,鼓励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在创业成功后反哺学校,以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将双创精神与双创意识传承下去。

(三)增进政府教育支持政策,完善创新创业体制建设

政府在“双创”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保障功能,在推进创新创业战略中应针对不同专业方向来制定政策支持力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首先,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优化“双创”环境,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增加公共服务平台的数量,给予参与者足够的支持和引导,促进知识的溢出转化。最后,拓宽产学研合作渠道,综合科学与市场价值于一体,推动“双创”活动与产业链的发展,增加双创活动的实际经济效益。此外,政府在科研立项的支持上推行“以质为优、科学遴选”政策,科学、客观和公正的对待创新创业申请,尽可能做到不忽略任何一件优秀的双创作品。

(四)统筹教育教学资源,获取“双创”金融支持

地方高校与教育部高校相比资源非常有限,为了避免马太效应,还是要统筹社会关系,尽力吸引多方金融支持。首先,科学统筹校内资金,鼓励、协调企业参与部分中小型的创业活动,鼓励促进双创教育中实践活动的开展。其次,紧紧围绕新兴产业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增强与企业联盟间的关系,广泛争取外来投资,加大双创教育的金融支持;最后,利用校园的硬软件实力广泛争取社会资源加入到校园“双创”活动,加速科技成果的培育和转化,如利用专业教师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建树与技能与多种新兴产业建立合作机制,将产业发展与双创教育进行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7).

[2]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36(6):99-103.

[3]李正新.“双创教育”研究项目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88-92.

[4]谢和平.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导 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7(3):1-5+11.

[5]辜胜阻,李洪斌,王敏.构建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的创新机制[J].中国软科学,2014(1):11-18.

责任编辑:艾 岚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actical problem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xperience of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broad, the ecolog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constructed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teacher accomplishment,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ystem setting, environment and space. The system model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the ecosystem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ath optimization of the "double-invasive" ecosystem of loc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uble creation education, ecosystem model

猜你喜欢

双创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