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站位对学生持续学习的影响
2019-11-11邢艳
邢艳
经过课堂实践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教师在课堂上有目的的站位,对于推动学生深度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独立学习时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开始独立学习时,不希望有人靠得太近,特别是老师。学生们认为,身边人的关注无形中会带来学习压力,使自己无法更加专注地学习,会限制思考。在课堂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个体学习开始时,教师的站位分为两个阶段。
1.独立学习开始时
学生开始独立学习时,教师静静坐在或站在能够纵观全班每一个学生学习状态的教室位置。一般可以在第1排学生左侧或右侧,教师也同学生一样,作为学习者进行同样任务的学习,如读书、画批、解决问题等,此时的教室内只有学习者,没有教师与学生之分。
我们发现,当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同学生一起静心学习时,更能让学生感到平等、安全,更加专注地思考,更有利于学生个体高效学习的发生。
2.独立学习一段时间后
当独立学习发生一定时间后,教师要走近学生,其目的有两点。
一是走近学生,了解需求,个别促学。学生独立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学习进展就会呈现出不同水平的状态。这时的教师站在能够清楚观察到每一个学生学习状态的位置,仔细观察每位学生,了解学生在独立学习时产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哪些学生没有发生学习,哪些学生面露难色学习无法向前推进,哪些学生已经结束了学习。在观察基础上,教师走下去,走近学生,进行个别有效促学。
对于一开始就没有发生学习的学生,教师要将学生重新引向学习轨道;对于遇到困难学习无法推进的学生,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学生的学习继续向前发展;对于思维活跃很快停止学习的学生,教师要想办法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例如,张老师在讲《差额等分》一课时,小旭用多种方法很快解决了问题,观察到这一现象后,她走近小旭,指着学习单中的方法,轻声说:“观察一下你的这几种方法,你会有很大的发现。”这样的一句话,将小旭原本停下来的学习引向深入,促进学习的持续发生。
二是走近学生,了解学情,关注进程。当学生个体學习进行到一段时间后,教师走近学生,除了进行个别促学,让每个学生学习持续发生外,此时教师在不打扰学生学习的前提下,要走过每一位学生身边。其目的是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完成此项学习任务的进程和程度,为后面的集体学习引向学科核心问题的深度学习打下思维基础。
协同学习时
当学生独立学习遇到困难或完成学习任务时,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很自然地将个体学习转向协同学习,此时教师的行动路线同样对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以及推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时,教师的行走路线由以下几点决定。
首先,是教师对班中学习小组每个成员原生态的了解。其次,是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情况,以及教师对小组学习现状的观察。教师通过观察个别学生没有参与组内学习或遇到困难无法推进学习,以及组内发生无效学习等不同学习状态,根据小组学习需求,或引导学生回归文本、问题,让小组学习思考重新出发,或引导学生扩大学习组,向其他小组寻求帮助,等等。在有效时间内,教师尽可能多地走进小组,进行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引导,其目的是让每个协同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有所提升和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互学对个体深度学习的促进作用。
公共发表时
在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时会不自觉地转向老师,很自然地将交流对象定位在教师身上,因为学生内心将教师固化为自己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学习对象。面对这一现状,我们发现,在学生面对大家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时,教师的站位及行走路线需注意以下几点。
1.站在两侧,让生生对话
当学生开始全班分享时,教师自然站在教室两侧位置,此位置一定是便于清楚看到发言同学的一举一动,以及能够清晰观察到每一位学生倾听状态的地方。一般站在教室两侧中间偏前的位置,可以兼顾发言学生及倾听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话交流的对象会逐渐转向同伴,发言时的紧张情绪也会逐渐得到缓解,敢于表达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思考也越来越有深度。
2.走近学生,给予学习支持
学生发表时一旦感到来自于问题本身,或来自同伴评价的不安全因素时就会停止学习,此时教师要自然地走近学生,用柔和的语言以及肢体动作给予学生支持,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继续思考、持续学习。
例如,二年级的小郝同学在学习《推理》一课时,向全班分享了自己画香蕉图的办法,刚一展示,一位同学立刻边笑边大声说:“你画的不对!”话音刚落,本就内向的小郝,不知所措地站在前面一言不发。老师慢慢走向小郝,搂着她的肩膀,对全班同学说:“你的方法我都没想到,这是三年级才会的方法呢,说说你的方法。听的同学也要边听边思考,小郝的方法与你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小郝在老师的支持和陪伴下,继续展示自己的方法。
3.走向文本,聚焦学生思维
我们发现,随着不同学生不同想法的表达,学生的思维会呈现原地打转、分散的状态,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走动,将学生的思考聚焦到某一点上,以推进学习。例如,教师利用走动和手势,将学生目光聚焦在文本或某一位学生的发言上,引领学生思维发展的方向。在原有基础上聚焦一点,学习再次重新出发,回归文本或问题,将思考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