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习目标的任务设计与实施
2019-11-11廉丽娟
廉丽娟
在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中,我们立足“学生的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听到一些质疑的声音,这让我们反思:在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中,是否遗忘或丢失了教学目标?要让“学生的学”真正落地,必须要研究指向目标的学习任务设计和实施。
首先,教学目标要简约、清晰,表达到位。教学目标要指明学生的学习内容,明确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向,可观可测学生的学习成果。目标的确定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准确把握文本或教学内容,厘清学习的重点。
立足学段发展目标,目标不越界。以语文学科为例。第一学段:识好字、写好字;理解和积累词语;学会朗读;学习默读;提取简单信息;学习句式。第二学段:着重培养理解词句、对文本作出解释和初步把握课文的能力,中年级前期要加强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归纳段意、理清段序、揣摩一段话写法的能力。第三学段:整体把握课文和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掌握阅读不同文体的基本方法。这样,就厘清了学习的重点内容为:字词句——句段——篇章,阅读方法自然重点定位为:朗读——默读——浏览和略读。
定位教学内容,目标须精準。教材是我们的教学内容,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要明确通过学习这个内容,要学生掌握的能力是什么。以数学学科《圆锥的认识》一课为例。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实物、模型,从实物抽象出圆锥几何图形的过程中,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通过观察、操作、想象,了解平面图形与圆锥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圆锥的各部分特征;经历二维与三维的转化,积累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探索的乐趣。
《圆锥的认识》一课的教学目标非常明确,通过观察实物认识基本特征,通过操作想象认识圆锥侧面与底面的匹配关系、截面与圆锥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圆锥的认识从表面走向深入。几何图形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就需要我们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图形特征的认识,积累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停留在认识圆锥的名称这一简单知识层面,而是更具体、更具针对性,更有深度。
二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学习价值。备课中,教学设计和实施都要从学生的“学”出发,再回归到学生的“学”上,研究怎么让学生爱学。
课堂、生活与“我”一体,学有用的知识。要从怎样使学生爱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目标,一个方法就是学习与生活联结,学有用的知识。如品社课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主题“共建绿色小窗口——由网络购物引发的”一课,课本上的内容是了解网络的利与弊,这个内容对于学生而言毫不陌生,学生需要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贴近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课堂设计从学生的网络购物经历引入,引发学生多元思考,并不断增加学习材料,呈现生活的复杂性,课堂、生活与“我”无缝链接,推动学生深入学习。
解决认知冲突,保持挑战性的学习是真需要。我们要研究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哪儿,并利用好这个冲突。例如,语文学科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一文中,一只小虫子和它的小伙伴分别讲述各自的生活经历,表达自己对生活好与不好的看法。学生的认知冲突集中在:为什么遇到这么不安全的事情还觉得有意思?
我们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确定为:1.比较小虫子和小伙伴的生活,想象他们的生活,感受当一只小虫子虽然有不好之处,但也是有趣的,体会生活的美好。2.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读出喜欢与不喜欢的语气。3.通过角色代换,感受小虫子乐观的生活态度。改后的目标1和目标3更加明确地指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以及解决的方法和路径。
其次,教学路径、策略及方法指向并服务于目标。
依据学段特点,在目标下设计可操作、可测量的教学路径。教学目标要从上而下制定,即“课程-学段-年级-学期-单元-课时-板块(具体的环节)”,从下而上检验。
单元备课大目标,挑战性任务与目标紧密结合。例如,英语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话题是“谈论即将来临的假期旅行”。教学内容是3个主人公的4个旅行计划。单课的教学目标雷同,路径都是了解课文大意,在课上逐句听读课文对话,反复朗读不会读的单词或句型,根据自己的计划模仿或改编对话,这很难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改后的设计单元话题为:为自己和家人设计一场旅行,给朋友或亲戚写一封电子邮件。目标为:通过3组对话的学习,梳理出谈论旅行话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和运用的语言;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和家人设计一次旅行,并尝试写电子邮件向朋友或亲戚说明旅行计划;学会使用手机App软件查询酒店、机票、路线、旅游攻略等信息,掌握基本的生存能力。
单元整合,重新设计课前调研和分析、课中讨论和梳理、课后总结和提升3个步骤。学习是为自己的旅行生活服务的,学生会主动参考其他人的旅行计划,主动把课文作为阅读素材,主动学习使用思维导图梳理思路,运用相关句型和词汇。当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发生联系时,学习就会变得自主而有意义。
我们只有清楚了教学目标,才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样态,并指导个人怎样学习,在小组中怎样协同,在公共分享时如何深入学习。教师才能清楚何时返回文本、返回小组,何时串联、串联什么。因此,我们要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优势,使研究不流于表面,进一步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