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运淼:教育,就是成长

2019-11-11汪倩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学物理王老师物理

汪倩

王运淼,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物理教师、副校长,北京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物理教师,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物理教研员。

2002年获全国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2009年获全国名师教学比赛特等奖。曾出版中学物理之《教材分析》《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听课评课》等论著。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王运淼老师非常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生长本身,教育的存在状态就是成长,因此,一切教育教学行为都要围绕着“成长”来进行。

从“严师”到“良师”

上世纪90年代,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王老师成为一名中学物理老师。他怀着满满激情投身工作,对自己、对学生都严格要求,一如自己学生时代接受的教育一样。他认为,只有严格管理、严肃纪律、严厉督促,才是对学生负责,才是一名好老师。直到后来发生的一件事,给了王老师当头一棒。

一天,班主任交给他一封信,是班上一个女生写的,信中写道:“写作业时,每涂错一个字,都想象着您可能会对这个痕迹表示不满,您愤怒的表情就瞬间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好可怕!您可能永远只是我的严师,却很难是朋友。”读完之后,王老师愣住了,信中的每一个字都深深刺痛着他的心,年轻的王老师开始反思:自己并没有对这个女生进行过严厉的批评,为什么会给她留下这样的印象呢?

回想与学生相处的一幕幕,他渐渐明白了,原来,是自己对学生的要求过严了,不允许他们犯一点错——学生不认真完成作业,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呵斥;发现学生让别人代写作业,他曾愤怒地把作业摔在地上……刚接一个班,还没有跟学生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就一味地严格要求,会无意中伤害到一些学生,尤其是比较内向的学生。想明白了这一点,王老师给这个女生写了回信:“师生交流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情感。倘若我的‘严导致大家害怕上我的课,那我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我多想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播撒在每个学生身上,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

在此后的教育教学中,王老师将严与爱有机结合起来,在给学生外在压力的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学生没有完成作业,他会先跟学生沟通,问清楚原因,放学后陪着学生一起做;学生总是缺席值日,他就连续一周陪着学生值日,直到学生形成习惯;考试成绩不理想,不少学生情绪上出现波动,王老师就挨个与学生谈心,帮他们疏解压力……慢慢地,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不再只将王老师看成“严师”,更把他当作自己的朋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面对未成年的学生,教师必须要严格要求,但是要处理好爱与严之间的关系。”从“严师”到“良师”,仅一字之差,但王老师明白其内涵大不相同。

從“好成绩”到“好学生”

“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成绩好、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是很多老师对“好学生”的定义。刚工作那几年,王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

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他除了认真备课、讲课之外,还利用周末和节假日义务为学生补课,有时甚至会挤占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然而王老师却发现,虽然学生的物理成绩提升了,但对物理的兴趣却减弱了,有些物理成绩非常优异的学生在报考大学时甚至排斥物理专业。“物理教学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的教育教学是‘以学生为本还是‘以学生为成本?”王老师不停地问自己。

好成绩只是学生发展的一部分,学科教学要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个性化的发展,这才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明白了这一点,王老师开始变革教学方式。他引入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或再现真实的物理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物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联,以此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感”,他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面对水平较高的学生,王老师为其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在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后,为他们提供更深层次的物理知识;面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王老师则对其进行个性化辅导,让每个学生都“带着微笑来,一定有收获”。

知识的获取是物理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更重要的是思维的发展。只有掌握了思维的“内核”,学生才能实现持续发展。这个“内核”,在王老师看来,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探究精神,而这些,都离不开物理实验教学。

为了给学生更多动手实验的时间和机会,王老师将描绘半导体二极管的福安特性曲线、研究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铅蓄电池内外电压的关系、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等演示实验改成分组实验,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

在进行实验探究教学的过程中,王老师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王老师在实验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从看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如教材中提到的实验方法,学生在阅读时不太懂为什么这样做,他指导学生通过“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小车在长木板上运动的加速度实验”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了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形成。

慢慢地,学生发现物理学习并不是枯燥的概念记忆,也不是单纯的习题训练,他们发现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试着用课堂上学到的物理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他们有的发现了自己对物理的兴趣,并将其作为今后的职业方向;有的虽然毕业后没有选择物理相关专业,但他们将物理的思维方式引入其他学科的学习,运用到今后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好学生的标准是什么?”王老师问自己。

“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开放的心灵,有独立的思维和个性。”

从“传道”到让更多老师“得道”

王老师认为,作为名师,除了向学生“传道”外,还要让更多同行“得道”。只有带动全校、全区教师共同提高,才能让更多学生受益。

作为教研组长,王老师对组内的每一名青年教师都倾囊相授——组织他们进行教学反思和经验交流,研究提高学生物理兴趣的方法;指导他们做各种研究课,鼓励他们参加各级物理竞赛。29年来,几十位中青年教师在王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渐成长为市、区级骨干教师,在全国和北京市物理教学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作为教研员,王老师密切关注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他和团队通过调研发现,区域教师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探究能力方面还远远不够。于是,他带领团队开设了“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之实验教学”物理学科研修课程,通过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活动,引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成立“实验探究教学”物理教师工作室,提升物理教师团队的实验教学基本功;每学期为教师准备两节实验探究教学课,组织教师分校、分片进行交流……

为提高新入职教师的实验探究教学能力,王老师带领团队进行了一项不小的工程——用五年的时间,梳理出物理教学中主要的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录成视频并上传到西城区教育研修网站,作为必修课程,供新入职教师学习。录制教学视频并不容易,工作室的每个成员都深有体会。录制一个30分钟左右的视频,教师们往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来准备,确定重点内容、明确实验步骤、更新实验器材等,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反复的打磨。视频录制后,王老师还要一一把关,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虽然很辛苦,但王老师觉得很值得。“有了这些视频,新入职教师就能少走很多弯路,而参与录制的教师的实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样,西城区物理教学的优良传统就能够比较好地传承下来!”王老师高兴地说道。

29年来,王老师在“成长”的道路上孜孜求索,他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也让学生们和老师们在广阔天地中看到了更好的自己。

编辑 _ 汤灏

猜你喜欢

中学物理王老师物理
只因是物理
奇妙的旅行
基于Multisim仿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有趣的动物
中学物理教师的哲学使命
仿真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我不是教物理的
基于OSG与3DMAX的中学物理实验仿真实现
我们班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