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诸子文章标题设置的历史演进

2019-11-11雷欣翰

江西社会科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篇名墨子荀子

雷欣翰

先秦诸子文章标题的拟定,经历了由简单、随机到精心设计的历史演进过程。《论语》与《孟子》篇章标题的特点是随机性,篇章标题大都取篇首字。《墨子》与《庄子》中核心篇目的标题,已经能完整、精炼地概括篇章内容。不过,不少篇目的命名仍然保留了早期以篇首字为题、不考虑篇章内容的习惯。《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的标题设置已经非常成熟,只有少数带有数据杂记性质的篇目保留了简单、随机的命名方式。《吕氏春秋》的标题设置,甚至成为其全书思想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鹖冠子》标题的语词结构以偏正式为主,这是由其重视概念的叙述策略所决定的。

先秦诸子文章标题的拟定,经历了由简单、随机到精心设计的历史演进过程。精心选择文章标题,是文章写作更加自觉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成熟的专论体说理文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研究诸子文章标题设置方式的变化,就能从文学史和“自觉史”的角度勾画出先秦诸子文章由简而繁、由随机而自觉的发展线索。

《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管子》与《鹖冠子》这几部子书,可以代表先秦诸子各个时期标题设置的特点。根据它们的主要特征,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论语》与《孟子》为第一阶段,《墨子》与《庄子》为第二阶段,《荀子》等战国晚期诸子为第三阶段。《鹖冠子》的篇章标题在语词结构的选择上,与上述所有子书都有所不同。

一、《论语》与《孟子》的标题设置

孔子之时,诸子未起。后学编集他生前的言行,是为《论语》。《论语》的编辑者,有孔子的弟子,也有再传弟子,其主体部分成书在春秋战国之际。[1](P27)虽然《论语》的编辑可能在战国时期,但其弟子或再传弟子的时代,至少能与《孟子》持平。其标题的设置方式,也能体现出较早的时代特点。

《论语》的篇章标题设置,没有经过刻意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学而》《雍也》《述而》《子罕》《宪问》《尧曰》诸篇的标题,甚至本身不能成词。可见,《论语》诸篇的标题没有经过刻意设计的痕迹。

《论语》的篇名基本遵守取篇首头两个字的规则,只有在以“孔子”“子曰”开头的情况下,会选择孔子之言的头两个字或孔子行为、言说的对象作为篇名。这一规律可以解释《论语》所有二十篇的篇名。从篇名与内容的关系上来看,《学而》《为政》《八佾》《里仁》《述而》等五篇,篇名和首章都只与篇中部分内容对应,且多是首章所述与相关内容的对应,而非篇名本身的意义。“先进”是《论语》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先进》篇辑录孔子与弟子的相关言行,其篇名作为一个有独立意义的概念,可能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不过,“先进”在这里至多是对孔子众弟子的归类,该篇与《论语》中的其他篇目一样,没有明确的主旨和谋篇布局,章与章之间除了话题和类型上的异同外,互无逻辑上的关联。《微子》篇的情况与《先进》篇相似。该篇的主要内容是孔子的弃官不仕和遇隐故事,而首章即是孔子对微子、箕子和比干的评价。孔子是微子族人的后裔,从这个角度来看,将与孔子有血缘关系的微子之事放在首章、并用“微子”名篇,确实可能具有象征意义。不过,《微子》篇的命名方式仍然符合《论语》取头两个字的习惯,并且篇名与内容之间也只有隐晦的象征意义。

关于《孟子》的成书,司马迁在《孟荀列传》中说道:“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2](P2343)从司马迁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以下三点内容:第一,《孟子》由孟子与万章等人共同完成;第二,写作《孟子》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阐述孔子之意;第三,《孟子》共七篇。虽然《风俗通义》和《汉书·艺文志》看到的《孟子》有十一篇,与《史记》所言七篇不合。但赵歧将《外书》四篇定为伪托之后,这四篇就逐渐亡佚了。今传本《孟子》七篇,历代异议不多。

孟子本人尊崇孔子,《孟子》其书也多有模仿《论语》处。东汉的赵歧就曾指出这一点。他在《孟子章句》的《题辞》中写道,《孟子》一书是孟子“退自齐梁,述尧舜之道而著作焉,此大贤拟圣而作者也”。对此,孙奭引《正义》解释道:“孟子退而拟孔子之圣而著述焉。”《题辞》继而写道:

七十子之畴,会集夫子所言,以为《论语》。……孟之书则而象之。[3](P2662)

赵歧和《正义》都认为,《孟子》是模拟《论语》而作的一部书。杨伯峻在分析这个问题时,指出《孟子》和《论语》的相同之处:

《孟子》……各章的篇幅虽然比《论语》长,但各章间的联系并没有一定的逻辑关联;积章而成篇,篇名也只是撮取第一句的几个字,并无所取义。这都是和《论语》相同,而和《墨子》《庄子》《荀子》相异的。[1](P8)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在拟定篇名时“只是撮取第一句的几个字,并无所取义”。《论语》的篇名是“无所取义”,两种可能的情况在上文中已有讨论。关于“只是撮取第一句的几个字”这一特点,上文已论证其为《论语》名篇的基本方式。

虽然《孟子》与《论语》的篇名设置方式非常相似,但对第七篇标题“尽心”的设计,为了让其单独成词,《孟子》的编著者省去了“孟子曰”之后“尽其心”中的代词“其”。这一做法,与《论语》中的“学而”“雍也”“述而”等篇名形成鲜明的对比——《论语》习惯取连续的两个字做篇名,而《孟子》则开始注重篇名的独立表意功能。

二、《墨子》与《庄子》的标题设置

墨子与庄子生活的时间相去较远,将他们合在一处讨论,是因为两书文章标题的类型和分布比较相似。《墨子》与《庄子》中的篇目,都有“内”“外”之分。《汉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今本五十三篇,存目六十一篇。考虑到书中一些篇目存在真伪和晚出问题,本文为了便于论述,在参考前辈学人意见的基础上,将该书的篇目分为六组。[4](P1012-1041)第一组:今本卷一,共七篇。第二组:今本卷二至卷九。这一组的内容是《墨子》十论和《非儒》篇。十论各有上、中、下三篇,但内容近似,有的只有存目;《非儒》有上、下两篇,上篇只有存目。本文依据篇名,作十一篇处理。第三组:今本卷十的全部篇目以及卷十一的两篇,即所谓《墨辩》六篇。《墨辩》的文本性质与《墨子》书中的其他篇目完全不同,年代也难以确定,因此暂不纳入讨论范围。第四组:《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即今本卷十一中的一篇以及卷十二、十三,共五篇。第五组:今本卷十四,即所谓城守诸篇,共七篇。关于这七篇的写作时间,众说纷纭,或说为墨子所作,或说成篇晚至秦以后。不过,由于这七篇的标题和内容都比较单纯,便于处理,因此可作参考。第六组:今本卷十五,共四篇。这四篇历来多认为伪书,且篇目较少,因此不纳入讨论范围。

在这六组中,除了《墨辩》六篇情况特殊以外,第二组中的十论部分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论说文脉,是《墨子》的核心部分,类似《庄子》的“内篇”;其他几组可以看作《墨子》的“外篇”或“杂篇”。

《庄子》,《汉志》著录五十二篇,《隋志》及以后的目录书根据向秀、郭象、崔譔等注本的不同,著录十卷、十六卷、二十卷、三十卷等多种卷数,但基本都没有篇数。唯陆德明在《经典释文》的《序录》中,对其篇卷数乃至“内外篇”的分篇情况,都有比较详细的说法:

《汉书·艺文志》《庄子》五十二篇,即司马彪、孟氏所注是也。言多诡诞,或似山海经、或类占梦书。故注者以意取其《内篇》,众家并同,自余或有《外》而无《杂》。……崔譔注十卷,二十七篇。向秀注二十卷,二十六篇。司马彪注二十一卷,五十二篇。郭象注三十三卷,三十三篇。李颐集解三十卷,三十篇。孟氏注十八卷,五十二篇。王叔之义疏三卷。李轨音一卷。徐邈音三卷。[5](P17)

在这五种本子当中,有四种都记载了内、外、杂篇的具体情况,现按原文顺序摘录如下:

崔注本二十七篇:内篇七,外篇二十。

向注本二十六篇:一作二十七篇,一作二十八篇。亦无杂篇。

司马彪注本五十二篇:内篇七,外篇二十八,杂篇十四,解说三。

郭注本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5](P17)

可见,诸本《内篇》的篇数确实都相同,外篇和杂篇则出入很大。正如陆德明所说,由于后世都推崇郭象的注,他的本子流传最广。今本《庄子》的篇目数正与陆德明所记的郭注本相同。

先秦子书分“内外篇”现象的起源时间和判别标准,众说纷纭。余嘉锡认为,先秦子书的内外篇之分,当是后人所为。他指出:“凡一书之内,自分内外者,多出于刘向,其外篇大抵较为肤浅,或并疑为依托者也。”《庄子》正属于这类“一书之内,自分内外者”。对于《庄子》,余嘉锡认为刘向区分内外篇的标准是篇章内容的质量。至于是否为庄子所作,则不能以其所在为内、外或杂篇作为依据。余嘉锡的立论依据《史记》,他对于外、杂篇为“后人增足”之说的反驳,应该可以成立。此外,通过比较两书“内外篇”中各篇目的标题,可以看出两书内篇标题的设置,亦较外、杂篇精致。但是,余嘉锡认为这类区分多出自刘向之手,不一定能说明《庄子》的内、外、杂篇亦出于刘向之手。[6](P113-115)《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载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说明自觉将著作分内外篇的做法,至迟在西汉初年已经出现。[7](P2149)

(一)《墨子》第二组与《庄子》内篇

《墨子》第二组包括十论与《非儒》,共十一个篇名,每一篇的主旨都十分明确。十一篇的标题精确概括了对应篇章的主旨,每个标题的中心词(如“贤”“爱”“命”),都是当篇的主要论说对象。十论的标题结构趋同,论证逻辑相似,文本整体性强,体现出相当的写作自觉。

《庄子》内篇的文章标题,历来有不少争议。内篇共七篇,全部是三字标题,且都不是人名或专名。这样的情况,毋庸说先秦诸子,即使在汉代文献中也很少见。任继愈看出内七篇“从篇名到内容,都带有浓厚的汉代宗教神学方术的特色……和纬书的标题十分相似”。除了使用三字篇名以外,最容易让人将它们与纬书标题联系在一起的,是“德充符”。对此,任继愈指出:“‘符’的涵义和纬书中《通卦验》《帝命验》《稽命征》《叶图征》等‘验’‘征’的意思差不多。”[8](P192)此外,纬书的标题有很多是三字偏正式,除上引任继愈列举者外,还有诸如《动声仪》《运斗枢》《保干图》《命历序》等。而内七篇除《应帝王》外,也都是三字偏正式。有些学者由这迹象出发,论证内七篇的内容亦属晚出。

从篇名上来看,内七篇确实与纬书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纬书的标题与其内容一样,具有神秘性。相比之下,内七篇无论从标题还是内容上看,都没有纬书那种神秘性。对此,王葆玹认为,“内七篇的标题原来都是两个字,经过后人得到补充,才形成了三字标题”。作为论据,他列举了唐代元康《肇论疏》中所提到的《庄子》篇名,现列举如下:《庄子·内篇·养生章》《庄子·外篇·骈拇章》《庄子·外篇·天道章》《庄子·外篇·天运章》《庄子·外篇·田子方章》《庄子·外篇·北游章》《庄子·杂篇·徐无鬼章》。

与今传《庄子》不同,除了内篇的《养生主》被记为《养生》,还有外篇的《知北游》被记为《北游》。除内七篇以外,今本《庄子》中的三字标题只有外篇的《田子方》《知北游》和杂篇的《庚桑楚》《列御寇》《徐无鬼》共五篇而已。这五篇当中,只有《知北游》不是人名,而是一个包含主语、状语、谓语的可以独立成句的短语。这类结构的标题,在先秦时代极为罕见。《肇论疏》所记的《北游》,符合自《论语》以来一直延续地从首句中择二字为名的命名习惯,并且避免了“知北”不能独立表意的情况。这种命名方式,与《论语》稍有不同而与《孟子·尽心》篇相似,能够从命名技术历史演进的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王葆玹认为,如果《肇论疏》中记载的《养生》和《北游》确是这两篇文章的早期标题,那么内篇中其他六篇的标题,也可能是后人加字而成。他举出《世说新语》称《逍遥游》为“《庄子·逍遥篇》”、《经典释文》引崔譔称《齐物论》为“《齐物》七章”等例证,猜测内七篇的原名可能是《逍遥篇》《齐物篇》《养生篇》《人间篇》《德充篇》《宗师篇》和《帝王篇》。这样,内七篇的标题就在意义几乎不变的情况下都还原为两字。不过,古人引书名、人名、篇名,出于习惯,常常将两字以上的名称省略至两字。因此,单凭上述论据进行论证,在逻辑上并不严谨。本文将其作为一种可能的解读,姑列于此。[9](P216-223)

(二)《墨子》其他各组与《庄子》外、杂篇

《墨子》中的各组标题,还有第一组和第四组值得讨论。这两组篇章性质不同,应该分别论述。

第一组篇章中的《亲士》《修身》《所染》《法仪》四篇,标题与文章内容高度对应,情况与第二组相似。《七患》篇的标题亦可反映该篇内容,这一标题包含数量名,还可与《黄帝四经》《管子》和下文将论及的《韩非子》中的一些标题对看。《辞过》篇和《三辩》篇的内容,有学者认为是后人拆分其他篇目后充入。孙诒让指出,《群书治要》所引今本《辞过》篇的文字在《七患》篇,那么,今本《辞过》篇可能是“后人妄分,非古本也”。[10](P30)谭戒甫依据墨辩为《三辩》解题,这种思路虽然未必确实,但他认定今本《三辩》篇的内容无法与题旨相契,是符合事实的说法。[11](P450)

第四组的情况相对单纯。《耕柱》《公孟》《公输》的标题都是人名。《鲁问》篇的标题,取鲁君问孟子之义。该篇以“鲁君谓子墨子”开头,“问”字是对鲁君问句的描述,而非直接取自原文。[4](P717)因此,该篇的命名方式当与《论语·尧曰》《荀子·尧问》有所区别。《贵义》篇的标题取自“子墨子曰”后的“万事莫贵于义”之言,取字方式与《孟子·尽心》篇相似。[4](P670)

《庄子》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二十六篇。其中,只有杂篇中的《让王》篇和《说剑》篇的标题不是取篇首字或人名,且前者指明了该篇的主旨,后者总括了文章的内容。其余二十四篇,除外篇中的《天运》篇标题取自“天其运乎”[12](P493)以及《山木》篇标题取自“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12](P667)之外,都是直接取篇首字或人名。有一些与文章内容稍有关联的,如《在宥》《缮性》《外物》《天下》等篇。有一些与文章内容几乎没有关联,或是与文义不同,如《马蹄》篇的标题取自篇首句“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实则文义与“马蹄”并没有太大关系。[12](P330)这种不考虑文义、直取篇首字为标题的做法与《论语》相似,是早期命名方式的遗留。

《墨子》和《庄子》中的这些篇章,与《孟子》前六篇一样,保留了《论语》古老的名篇方式。这种命名方式从《论语》编目的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庄子》,并在书中占据很大比例。在时代更晚的《荀子》和《韩非子》那里,此类命名方式所占的篇目比例已经大幅缩小,像十论和内七篇那样能够准确解释文章主旨、内容的标题,则成为主流。

三、《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的文章标题

《荀子》《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的主要内容,都写定于周秦之际,属于战国晚期子书。这三部子书的标题设置能够代表成熟的诸子作品,由于体例和内容不同,又各有一些特殊性。

(一)《荀子》的标题设置

《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三篇,刘向《叙录》记为三十二篇。今传本《荀子》是唐代杨倞的注本,虽然篇目次序已经与刘向所录不同,但篇名和篇数都相同。《荀子》诸篇,除《成相》《赋》篇为韵文,《大略》篇为后学杂记荀子之言,《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等五篇为杂记言行之外,都是专论文。

《荀子》的篇章标题,大都与文章内容非常契合。有的篇章,如《解蔽》《宥坐》,则起到指明文章意图的作用。有的标题虽然与内容直接相关,但并不能完全覆盖文章的内容。例如《非相》篇的标题,王先谦解道:

相,视也。视其骨状以知其吉凶贵贱也。妄诞者多以此惑世,时人或矜其状貌而忽于务实,故荀卿作此篇非之。[13](P72)

有些人因为受到相术的迷惑,重视相术中说的吉凶贵贱。荀子为了肃清这种不良的风气而作《非相》篇,强调要重视人的德行。不过,《非相》篇的内容不止于此。荀子在《非相》篇中,只用了一小半篇幅讨论“非相”问题。他从“非相”开始,强调人的实际德行,并由此引申至人的“三不祥”即具体行为的是非,又由此引申至“人之所以为人者,何已也”的问题。《非相》篇的这种篇章结构,是以“非相”引出之后的一系列论题。因此,该篇的篇名并不能完全起到总结或指示文章内容、主旨、意图的作用。

(二)《韩非子》的标题设置

《韩非子》篇章标题设置的情况与《荀子》类似。从标题用词的角度来看,两书中出现最多的都是动宾式(《荀子》十二篇,《韩非子》十七篇)和偏正式(均为十一篇)。此外,两书也都保留了一些从篇首取字的命名方式,如《荀子》中的《仲尼》《尧问》篇,《韩非子》中的《和氏》《人主》篇等。

《韩非子》中有八篇包含数量名的篇目。这种命名方式不见于《荀子》《孟子》《庄子》等。韩非与荀子等人所处时间相去不远,这类命名方式应该不是随时间推移而产生的普遍现象。同时期子书中出现同类篇章命名方式的,有如下几种:《墨子·七患》《三辩》《文子·九守》《商君书·六法》《管子·七法》《五辅》《八观》《四称》《四时》《五行》《九变》《七臣七主》《九守》《黄帝四经·六分》《四度》《五正》《三禁》。这几种子书,除《墨子》外,都属于道家或法家,且一般认为属于道家的《文子》《黄帝四经》,以及《管子》中的许多篇章,都与黄老学关系密切。《韩非子》与黄老学的关系,在《史记》中有明确的交代。《韩非子》写成于周秦之际,《管子》则收录了齐国官学自春秋至稷下时期的学术成果。此类篇名在《管子》和《韩非子》中出现最多,应该不是偶然,而是与黄老学派、道法家的叙述习惯密切相关。①

(三)《吕氏春秋》的标题设置

《汉书·艺文志》著录《吕氏春秋》二十六篇,高诱注《吕氏春秋》并作序,称《十二纪》《八览》《六论》。今本《吕氏春秋》沿用的是高诱的说法。《吕氏春秋》中的这三部分,篇章结构和内容性质均有不同,其中《十二纪》的结构特征最为鲜明。因此,本文从《十二纪》开始,分别讨论这三部分中篇章标题的情况。

关于《十二纪》的“纪”,《说文解字·纟部》:“纪,丝别也。”对此,王筠解释道:“端绪之谓也。”[15](卷二十五)据此,“纪”有端绪之义。又《礼记·乐记》有“中和之纪”的说法,郑玄注:“纪,总要之名也。”[16](P603)可见它又有总领、纲要之义。吕不韦作《十二纪》的目的是要“纪治乱存亡”,即梳理治乱存亡的端绪,并为其作纲要。

《十二纪》的篇章结构,要从三个层次去理解。第一,十二纪的划分依据四时,每三纪对应四时中的一个季节,可以将十二纪分为四个部分。第二,“十二纪”对应十二个月,这个名称本身告诉我们,以一个月、一纪为单位分成十二个单位,对应十二个时节,是该部分篇章的基本结构。第三,每一纪下属的篇章数目,除《季冬纪》下多出《序意》篇外,都是五篇。这五篇又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每纪下的第一篇叙说当纪所在的时节,如《孟春纪》下的《孟春》篇、《季冬纪》下的《季冬》篇;其二,每纪下的后四篇是《十二纪》的主要内容,吕不韦门客们的所闻、所著,大都保留在后四篇中。

十二纪为“治乱存亡”的纲要,它的内涵,与四时的内涵密不可分。《四库提要》称《十二纪》为四篇,即就四时言之。但是关于它的内涵,《提要》只看到了一部分:“四篇惟夏令多言乐,秋令多言兵,似乎有义,其余绝不可晓,先儒无说,莫之详矣。”对于《提要》的说法,余嘉锡在《辨证》中作了补充:

《提要》谓夏令言乐,秋令言兵,是也,谓其余绝不可晓者,非也。今以春、冬纪之言考之,盖春令言生,冬令言死耳。[17](P818)

他并举出《孟春纪·本生》《仲春纪·贵生》《季春纪·尽数》以及《孟冬纪·节丧》等篇作为例证,说明《十二纪》多在每纪下的第二篇说明该纪主旨。总而言之,四时的表意,是“春生而冬死,夏乐而秋刑”,取义于司马谈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他认为,《十二纪》在此基础上配以人事,才能构成所谓天人之学的完整内容。[17](P818-820)

此外,每纪下属的四篇文章,几乎都是围绕一个主题从四个方面或四个层次展开论述。除《序意》外,这类标题共有四十八个。这类标题都是两字标题,且无一例外都能准确体现其对应篇目的内容、主旨。

《八览》和《六论》的情况相对简单。《八览》除《有始览》存七篇外,每览下属八篇,共计六十三篇。每览之名与下属第一篇的标题相同。每篇的标题亦与对应篇章的内容高度对应。《六论》 共三十六篇,每论下属六篇,每论下属第一篇标题与篇名相同。篇章标题也都能反映对应篇章的内容主旨。

四、《鹖冠子》与《管子》的文章标题

罗明祖《读〈鹖冠子〉》称:“古人立题目作文,非如今时艺一样。其离奇曼靡处,总是奥衍,非局幅所能约。读者往往失欛柄,岂能读哉!”[18](卷四)这段话揭示出《鹖冠子》篇题的多样性和新奇性,亦说明《鹖冠子》作者对文章标题的精心设计,已经成为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关于《鹖冠子》的篇卷,主要有韩愈的十六篇说和陆佃的十九篇说。陆佃根据他所见的版本,确定《鹖冠子》有十九篇。他在此基础上完成的《鹖冠子解》,最为通行。本文依据陆解本十九篇,分析该书标题设置的情况。②

《鹖冠子》共有十九个篇章标题,除末篇《武灵王》是以对话角色命名外,均能总括文章的内容、主旨。《鹖冠子》在篇章标题中使用的短语,语词结构丰富、完备。在《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文章标题中出现的语词结构,在《鹖冠子》中都能看到。

不过,从语词结构的侧重来看,《鹖冠子》篇章标题的分布与上述诸书都不一样。从《墨子》十论开始,论文的标题都以动宾式为主。成熟且具规模的专论文,则倾向于使用偏正式。这一现象在以长篇专论文为主的《荀子》《韩非子》中比较突出,且其比例只占所有篇幅的二成至三成。《鹖冠子》的偏正式标题,占近六成。该书的篇章长短不一,其中具有一定篇幅且结构完整的专论文,有《天则》等十三篇。其中有八篇属于偏正式,四篇属于动宾式,一篇属于联合式。可见,偏正式结构的语词,是《鹖冠子》文章标题的主流。而先秦诸子文章中在这方面与《鹖冠子》最为接近的,是《管子》。

今本《管子》共八十六篇,《谋失》《正言》诸篇只有存目,还有如《幼官》与《幼官图》《版法》与《版法解》这样标题重复的篇章。《管子》杂记管仲之学、稷下学说和许多出处不明的古代知识,其篇章标题的种类,最为繁多。为了便于比较,本文只取其中不含数量名的两字标题作为对比材料,经整理共有四十七种(不包括只有存目的篇目)。关于《海王》篇的内容和标题,学界颇有争议,本文暂时搁置。③本文将其余四十六种标题的语词结构分析归类后,与上述子书的情况进行对比(表1)④。

鉴于《鹖冠子》篇目较少,得出的比例未必能说明具体问题。但其习惯于使用偏正式语词为篇章命名,则是清楚的事实。鹖冠子生活的时代与《管子》中大部分篇目的写成时间接近,二者在思想上亦有密切的关联。这里单从标题的拟定习惯上,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表1 子书标题语词结构统计表

《鹖冠子》多用偏正式短语作为标题,很大程度上缘于哲学概念在书中的特殊位置。《鹖冠子》把重新定义概念作为哲学论说的主要手段。此书的篇章标题中,如《天则》《环流》《王鈇》《天权》等,都属于哲学概念。此类标题占据十九篇中的大部分,说明《鹖冠子》使用概念的方式不仅内在于论述逻辑之中,亦于文章技法上有所体现。

五、结语

《论语》的时代较早,其标题的设置,或从篇首择取连续两字,或取篇首句中出现的人名。这种做法简单易行,但标题基本不具备表意功能,随机性较强,代表的是春秋战国之际或战国诸子时代早期的命名方式。

《墨子》的第四组,文章标题及内容都与《论语》相似,但已经开始注意标题的表意功能,少见不能独立表意的标题。十论等篇章的标题可以精确揭示文章的内容主旨,但词语的结构关系比较简单、趋同。

《孟子》的时代虽然已至战国中期,但它模仿《论语》,以辩论性对话为主。《孟子》七篇中,有六篇都以人名命名。《尽心》篇的标题为了保证表意功能,没有直接取连续的两字为题,而是稍微做了调整,透露出当时的命名意识已经远超《论语》的时代。

《庄子》内篇的文章标题虽有争议,但大体情况与《墨子》十论相似,在词语的结构关系的分布情况上,比十论还要均衡。外、杂篇的标题则与《论语》和《墨子》第四组相近,保留了最简单的命名方式。

《荀子》和《韩非子》时代相近,标题的设置习惯也非常相近。这两部书中都只有少量随机择取于篇首的标题,绝大多数篇章的标题都经过精心设计,与文章的内容主旨关系密切。不仅如此,两书篇章标题的词语的结构关系分布也十分相近。

篇章标题的结构关系分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诸子文章,尤其是论说文的发展程度。总体来说,动宾式是文章标题的表意功能得到重视后诸书的首选。而偏正式标题所占的比例,则尤其能说明专论文的发展成熟。对篇名结构的统计显示,《鹖冠子》是唯一在标题设置中以偏正式短语为主的周秦子书,是书对概念的重视,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释这个问题。相关的专论文,也都有内容艰深、结构复杂的特点。但《鹖冠子》分篇的时间目前难以确定,不少疑古的学者怀疑分篇和篇名出现的时间要远远晚于内容写作。如果事实如此,那么为书分篇、命名的编者,必然也清晰地意识到了原作者在概念建构上的良苦用心。

注释:

①关于黄老学派与道法家的称谓与关系,见裘锡圭《马王堆〈老子〉甲乙本前后佚书与“道法家”》。

②《鹖冠子》的流传和篇目情况,见黄怀信《鹖冠子彙校集注》。

③关于此篇内容和篇名的争议,参见黎翔凤《管子校注》为该篇所做的题解。

④《荀子》除去《赋》《大略》等两种标题,《韩非子》除去标题含数量名的八篇、《难》《初见秦》及《奸劫弑臣》,《吕氏春秋》与《十二纪》除去十二纪每纪下第一篇及《序意》。

⑤《庄子》内七篇标题的词语的结构关系,依据王葆玹所拟两字标题进行统计。

⑥此列为参考标题数占总标题数之比,取近似整数。

猜你喜欢

篇名墨子荀子
“武圣人,惟墨子足以当之”——冯友兰武圣观论析
墨子破云梯
安大简《詩經·召南·摽有梅》之篇名試解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论荀子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
和谐
墨子教诲青年
知识小词条
墨子兵法(一)墨子其人
设施农业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