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外国文学作品《爱》

2019-11-09刘晓然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伦理学

刘晓然

摘 要:在西方文学史中,最初的众多文学作品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伦理的需求,这些以伦理为主体的作品恰恰决定了当时文学作品的美学意义以及道德意义。比如出名的托尼·莫里斯所著的文学作品——《爱》,其主题正是书名,通过各种方面、各种角度来给人们展示了在道德伦理上各种各样的爱。

关键词:伦理学;西方文学作品;爱;托尼·莫里森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9-0100-03

伦理学一种非常古老的历史科学,人们通过自身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慢慢地摸索和探究伦理学。托尼·莫里森的作品——《爱》中,爱的风格是多重复杂的,它分为很多种,比如母爱、自爱、互爱等等。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托尼·莫里森的作品——《爱》可以获得一些非常具有价值的结论。

一、伦理学

外国的文学通常都是通过作品最重要的部分来完美展现,比如展现这个国家传统文化和其独特的特点、解放思想以及反映关于女性固有思想等,并且赞扬积极的具有意义的文学作品,宣扬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的作家们,使得读者也通过积极的心态以及方式去认识这些具备美好寓意的文学作品,促进人们精神文明的建设[1]。

我们在探讨国外作品时,可以从伦理学角度的几个方面来逐步掌握。

(一)把握作品背景

一部優秀的作品的背景是分析各个时期文学的关键性因素,因为在当时背景下产生出来的作品往往都反应了这个时期的国家此时此刻的思想行为。因此,掌握该作品的背景,才能透彻地分析这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才能更好地分析并掌握这部作品展现给我们的伦理道德。反之,对背景了解不够全面,孤立片面地去分析这部作品,往往会因为领悟不到这部作品蕴含的真正意义和道德伦理,误解这部文学的真正意义。

(二)把握作者背景

同样,若想要全面了解并掌握作品当时的背景,就需要从这部作品的作者着手,第一步便是了解这个作者的生平,该作者一生的经历是决定这部文学作品真正意义的关键性因素,作者的思想,便是这部作品所展现的思想及其文化内涵的缩影[2]。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该作品所具备的价值取向,我们需要对作者的美学及艺术观点有一个正确的掌握,全方面地了解作者,才能全方面地了解作品,不至于曲解这部作品的真实意义。就好比说仅仅凭借该作者一两篇文章简洁地做个类型分类,然后做个简单的结论,最后得到一个片面并且以偏概全的结果,甚至可能就是完全背离了作者表达的真正含义,以至于完全没能通过科学、准确的分析来展现这部作品本来的意义以及它的思想文化内涵跟内在意义。

(三)把握作品

通过对作者和作品的深入了解以及掌握,再来对作品做一个准确、科学的理解,以及详细地剖析作品展现出来的内涵,就能更容易地了解并贯穿外国作品中的伦理学精神。一般情况下,不仅仅只是对作品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文学思想起到的作用和展现并影响文学作品的文化做一个详细的分析,还需要在分析的同时对这部作品有一个科学、准确的分段以及分层的研究,以免出现使用伦理价值片面地去分析和囊括这部作品展现的文化和思想内涵,以及仅仅使用伦理价值就概括并替代完作品意义的全部这样不良的现象[3]。

因此对作品的剖析,必定需要对作品的内涵有个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并且能够延伸作品的表达方式,再通过结合作者的思想和当代的时代背景,连接性地剖析该作品所蕴含的内涵及意义,这样便能有效地避免片面分析甚至没有真正剖析到作品内涵的误区。一部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通常展现了审美、认识、教育和传播的五大文学功能,这些功能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一个持续不断的熏陶和塑造。所以在分析一部外国文学作品时,需要对作品的内容有个全面的选择,寻找作品重点,避开以偏概全的现象,防止陷入脱离了作品本身实际的意义和主观随意的误区。

二、《爱》的主题

托尼·莫里森这部小说的基本主题便是——爱,也是贯穿其八部小说的基本主题。托尼·莫里森是一位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她出生于俄亥俄州洛雷恩,毕业于霍华德大学,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时,因其作品情感表达炽热,敏锐地洞察美国黑人社会,作品简短又极其富有诗意而闻名,并且登上了文坛[4]。

托尼·莫里森出生于1931年2月18日,她的父亲是个船厂的焊接工,母亲是一个白人家的帮佣,同时也是一名参加教会歌咏对的忠实教徒,当时的社会环境黑人遭受种族歧视的现象极其严重,托尼·莫里森一家为了逃避可怕的种族歧视,全家从美国中西部迁徙到了美国的南方,为了工作的原因又从南方迁到了北方。虽然社会环境对他们的肤色而言是恶劣的,但是其父母都因自己祖先的黑人文化感到自豪和骄傲,因此,托尼·莫里森从小就受自己黑人文化的熏陶,从小学唱黑人歌曲,听遍南方黑人的民间传说,在这样的环境和文化的影响下,托尼·莫里森读遍了黑人文化相关的各个书籍,从小刻苦学习,并且获得所示学位,为了维护黑人,展开文学创作,由于托尼·莫里森自身的特点,她的作品都是以黑人的生活作为主要的内容来描述的,其主题则是围绕黑人种族、黑人女性主义、新奴隶叙述、声音、魔幻现实主义来展开[5]。

2003年发表书籍——《爱》,并且一再引起评论界广泛的关注,其作品的主题如书名一样,围绕爱的三个方面来创作。

(一)母爱

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也不论其是非洲部落还是黑人社区,黑人母亲在其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小说《爱》中,一位黑人母亲用自己本能的母爱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孩子们传输和教导自爱的观念和认知自我价值,传承非洲的传统文化,汲取美国的现代文明,养育其成长为自信并且自豪的非裔儿女。黑人在白人社会中,不断被白人嘲讽和贬低,在这样一个日常遭受主流文化的恶意抨击的白人社会,这位黑人母亲通过自己的自我授权,保障了孩子们继续存活在白人社区中扭曲的、功能失调的黑人社区里。而黑人母亲通过自己潜在的母性来发展孩子们的授权观念以及认可自我价值的意识,让孩子们从小构成认知自我根源的意识[6]。

一个母亲本能的职责便是养育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孩子执行本能的养育,来保障自己的后代在种族歧视和性别压迫极为严重的这样一个中对阶级剥削极为严重的白人社会里,自己的黑人孩子可以健全并完整地长大成人,并且拥有抵制种族和性别主义的意识,具备尊重和爱护自我的观念。托尼?莫里森多次利用自己的作品反复地强调,作为一个养育者,必须具备意识极其强烈的自我认知观,只有具备如此强烈的自我意识才可以通过相同的教育方式去培养成长中的孩子。

母亲的本能是养育,核心任务便是传承文化,托尼·莫里森强调在母系长辈中,传承文化是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你亲手杀了他(你的祖辈),你就是亲自结束了自己的性命,而我想告诉你们的是,我亲爱的宝贝们,你们需要自觉地关联历史,靠自己的力量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女儿们通过母亲的形象来为自己塑造女人的身份,而母亲是以除她以外的女性长辈来维持她自己作为女儿的身份。对黑人母亲来说,她们传承文化财富滋养自己的后代的方式是通过母系长辈口头传递,用她们自己的铭刻祖先记忆,时刻警醒自己的子孙后辈。托尼·莫里森通过塑造一位母亲,以此为形象对自己做一个自我授权,通过这种方式来保护后裔,维护技能严重失衡的社会。是黑人孩子,还是整个黑人社区,为实现对集体授权的政治意图,黑人母亲用爱的行动去展现自爱互爱的意义价值,并且呼吁整个黑人群体相互团结、修正弊病。

(二)自爱

对所有的非裔美国人来说,黑人母亲是他们的灵魂,是他们获取身心需求的源泉,是非洲祖先传统文化以及现代黑人社会中最核心的价值观念的体现。

黑人母亲给女儿提供自我认知的参照,引导她们建立自我意识。在文中,赛丝由于遭受奴隶制的荼毒,丧失了获取母爱的权利,可是她记忆中仍然保存着与母亲仅存的少部分回忆,她记得母亲的模样、声音和母亲歌舞的身姿,这些有母亲存在的回忆最终为她塑造了自我认知的意识;维奥莉同样是失去了母亲,她因为遭遇了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剥削,失去母亲的她深陷死亡的阴影,无法自拔,而其养母爱丽丝通过回忆以及重述她最初创伤性的话语去从心理治疗她,成功地化解了维奥利内心积存已久的悲痛情绪,激励她重新找回了对爱的信念,重新拾起生活下去的勇气。母亲的教导和参照是黑人女儿在这蛮荒之地(美国土地)的精神源泉,若是失去母亲,她们必定丧失生存的动力,正如雅丹一般,因从小缺失母爱,她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爱人的情感,落魄为情感的孤儿,也由于从小没有母亲的教导,她没有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最终也落魄成可悲文化的孤儿。

作为一个黑人母亲的女儿,她需要通过母亲来意识到自爱的价值意义。文中克劳迪娅生活的黑人社区里,由于“白色即美”这样一个与黑人社区完全冲突的审美观念的侵袭,使得黑人社区丧失了自己维护自身黑人群体的社会功能,这样一个黑人社区里不论是下次劳动人民还是中产阶级的黑人,都因为这样一个“扭曲”的审美观念而生出贬低自我甚至憎恨自我的自卑感,且这种自卑感不仅仅局限个别黑人,而是整个黑人种族[7],但当时年仅九岁的克劳迪娅却在这样一个扭曲的社会下意识地去抵制这个审美观念,并且尝试用自己的身体感官去感受世界美好的各种事物,因为她从小就沐浴在自己的母爱里,她以母亲的肤色为傲,肯定自我存在的价值,摆脱掉因畸形的审美生成的自卑感,建立了自己的自爱观念,才不至于像佩克拉,由于自小丧失母爱以及遭受“白色即美”的洗脑,自我贬低,活在一个虚幻的边缘世界。

(三)互爱

托尼·莫里森文中描述黑人女性通过来自母女的关联让黑人自己认知到自爱的价值,并且正确地构建自我认知;再由黑人女性自身萌生出来的自爱意识,通过自我和他们之前的关联生成互爱的意识,通过来自母爱、自爱和互爱团结了黑人社区,最终是黑人们在社会中相互扶持、彼此依存,为自己的族裔自由建立了美好的未来,开创了全新的天地[8]。

母女的关联是建立黑人女性在社区中共存但又相互独立意识的纽带,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母亲作为一名养育着,她最主要的目的以及职责便是保证自己的女儿在种族歧视现象极为显著的社会中生存下来;第二,母亲也是传承自己祖先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明的传承者,母亲传承的不仅仅只是文化,还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传承文化和人生价值观念,为自己的女儿塑造一个强烈的主体意识以及自我观念,“黑人母亲对孩子那般让人几乎喘不过气的保护和霸道专横全然是想在这性别歧视现象极为严重的畸形社会中,成功地将女儿抚养成人,并为她建立健康的身心和具备自我认知意识。”这完全诠释了为何作品中赛丝会如此过度地保护和规训自己的孩子,当自己的女儿真正明白的母亲的良苦用心和所处的环境,然后带着母亲灌输的自我认知意识重新踏进没有被父权社会捣毁的女性们共生的状态,她才能完美地成长成为真正的成熟的黑人女性。

三、结束语

伦理学是一门道德哲学,它构建了一定的范畴体系,总体来说伦理学主要研究道德还是以实际的应用为目的,各个伦理学家都是各抒己见。托尼·莫里森的小说里,对文学伦理的批评大部分是反映了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而形成的伦理相关的问题,并且由伦理关系转变的问题。

1993年托尼·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对她的评价是“在小说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具有诗意的表述,為美国的实际社会里那一非常重要的方向灌溉了饱满的活力”,托尼·莫里森对爱的本质描述极为大胆,通过最优雅的言语去描绘爱疯狂、极度占有、绝望和恐惧的本质,书写了一部最残酷的故事。

——————————

参考文献:

〔1〕曾梅.托尼·莫里森作品中非洲史诗的历史与美学元素[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5,(02):171-179.

〔2〕齐欣.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创伤的美学展现与消融[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3〕宋坤.崇高的主体精神——评托尼·莫里森小说的美学追求[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05):198-199.

〔4〕庞敬春.双性同体视野下的美国黑人社会——托尼·莫里森作品的文化美學解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32(09):7-9.

〔5〕李晓燕.托尼·莫里森《天佑孩童》中的音乐元素[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6,(04).

〔6〕王丽.在路上:荒诞的存在与个体的反抗——对托尼·莫里森《仁慈》中“反抗哲学”的文化阐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40(05):156-159.

〔7〕宋坤.托尼·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主义的发展[D].2015.

〔8〕齐欣,林意新.莫里森小说中黑人女性创伤的美学审视[J].江西社会科学,2013,(02):79-83.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Probe into Foreign Literary Works "Lov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ics

LIU Xiao-ran

(Qilu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14, China)

Abstract: 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ture, the original numerous literary works are to satisfy people's need for ethics. These works with ethics as the main body determine the aesthetic and moral significance of the literary works at that time. For example, the famous Tony Morris literary work, Love, whose subject is the title. Through various aspects, various angles to show people a variety of moral and ethical love.

Keywords: Ethics; Western Literature; Love; Tony Morrison

猜你喜欢

托尼莫里森伦理学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理发师托尼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论莫里森《孩子的愤怒》的艺术张力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托尼·莫里森笔下的女性形象解读
试论托尼·莫里森《家》的文化书写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
托尼·泡森(1952-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