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翼城花鼓的保护与发展

2019-11-09范小翠

关键词:艺术特色现状

范小翠

摘 要:翼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物华天宝,从而孕育出翼城花鼓。翼城花鼓肇自晋末,盛于盛唐,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翼城花鼓形式多样化,以家庭传承为主,村庄大融合,花样繁多,一人一鼓发展至一人多鼓、多人多鼓,队形千变万化,时而低缓时而高亢,并与歌舞、杂技等相结合。但翼城花鼓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多元文化的冲击、演员的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发展滞后。后在政府和人们的抢救与保护下,翼城花鼓重展雄風,大放异彩,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翼城花鼓;艺术特色;现状;保护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9-0078-04

山西作为三晋文化的发源地,受到中原文化和西北游牧文化的熏陶,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而翼城地理位置优越,有“晋南咽喉”之称。在翼城这片土地上遍布帝尧足迹,在历史的更替中,发展并传承了优秀的唐尧文化,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高台耍虎,惊心动魄;堡子河蚌,舞仪态娇媚、逗趣横生;西阎民歌,浓浓山乡情;而翼城花鼓在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经历了几千年的传衍与渗透,在翼城人民心中的地位极高,老幼妇孺皆知。

一、翼城花鼓的生存环境

翼城作为唐尧故地,魅力独具,其中歌乐鼓舞,流传千年。花鼓艺术,在当地一枝独秀,绚丽多彩,翼城花鼓因其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享誉四海,而其舞蹈风格的形成与当地地理环境、历史条件以及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条件对翼城花鼓的保护和发展具有较大影响。

(一)历史环境

翼城古时称唐,流淌着华夏早期文明的神韵,历史底蕴比较深厚,有尧封唐侯、舜耕历山、叔虞封唐、燮父改晋、献公拓疆、文公称霸、农民义军首领安定国反清、坞岭大捷等历史留痕。土地雄浑、川岳发祥、河流纵横、矿藏储量可观、森林资源丰富。有钟灵毓秀的山河、惊世骇俗的文化遗址、风韵横溢的古建文物、美丽的人文传说、争奇斗艳的民间艺术,有趣考究的民俗活动。历山瑰丽神奇、风光无限;翔山苍然森秀;史前精彩的枣园文化;石四牌坊鬼斧神工、精彩绝伦;魄倾万钧的金代神钟;汉代征伐匈奴大将卫青、唐代经学大师尹知章、革命先驱阎紫琴等英才辈出、代不乏人;民间艺术中翼城琴书委婉缠绵、风韵独具,孝义旱船游曳如龙竞妖娆,而翼城花鼓,始于晋末,传衍千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翼城历史的兴衰更替。

(二)地理环境

翼城境域地处黄土高原,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在这种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下,翼城花鼓形成了北方特有的大胆、豪放,粗犷、火爆,下身沉稳而上身又足够灵动的艺术风格。翼城花鼓的舞蹈动作时而温婉、时而高亢,灵活且富有张力。翼城花鼓不仅具有地方特色,而且其发展速度也具有弹性。受农耕文化和黄土地上人们的影响,翼城花鼓舞步沉稳扎实,这些舞蹈特点不仅是对黄土地人民生活最真实的写照,而且是对舞蹈演员个人体能的要求,更是对其领悟能力、另类的表达方式及其生活经验与阅历的体现。

二、翼城花鼓的艺术特色

(一)翼城花鼓花样繁多

翼城花鼓花样繁多,花鼓演员们系上花鼓,会场之中鼓槌飞扬,或挑或撵,热闹非凡。这鼓便是鼓手的主要表演用具,其中表演用鼓分冠鼓、健鼓、兴鼓、邀鼓、喜鼓等,统称为“吉鼓”,鼓槌分为硬槌和软槌,而花鼓是以木质为框架,中间宽两边窄,并蒙以牛皮,鼓上装饰比较花,色彩艳丽,并绘有龙凤等精美图案。花鼓表演除了花鼓之外,还会用到其他的辅助道具,如呆锣、花锣、稠帕、花扇等表演道具。花鼓表演动作敏锐迅捷,队形千变万化,风格不一,有的舒展延缓,有的则粗犷简练、趣味横生、欢快奔放,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1}现已形成上百种套数,动作打法出神入化,演奏形式变化多端。

(二)表演形式多样化

翼城花鼓的表演经历了由简至繁的过程,从一鼓发展为多鼓。最开始时只是一人一鼓表演,此类表演注重神态与动作,表演者将鼓系在胸前,下身多半蹲,神态传神,时而似飞龙入海,时而如雄鹰盘踞,舞蹈演员英姿飒爽,身形矫健。然后发展至一人多鼓表演,玲珑小鼓悬于额前,肩、胸、腰、膝等部位均系以花鼓,于是便有了冠鼓、健鼓、兴鼓、邀鼓、喜鼓等,每个鼓都有其相对应的部位。鼓手挂鼓的多少由其本身能力所决定,一般的鼓手挂一到三个鼓。随着其能力的提升,鼓的数量也相对增加,技艺高超的鼓手能挂五鼓或者七鼓,这种表演名为满天星斗。多鼓表演时由伴奏者或背花锣者为鼓手助威,表演者双手在身体的四周缠绕敲打,速度激烈,鼓声清脆,动作娴熟,引来观众齐声喝彩。除了一人一鼓,一人多鼓之外,还出现了“二龙戏珠”的表演形式,即两人打一鼓。为了避免表演单调,不仅丰富了表演内容和形式,更是增加了大量的鼓手,从而形成了集体表演、广场表演等。此类花鼓表演在人数上具有要求,需众多的鼓手,群鼓列阵,气势浩荡,不仅丰富了形式,也提高了观赏性,蔚为壮观,且这种集体表演,人物立场分明,角色独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又千丝万缕,耐人寻味。第一种先由花鼓鼓手出场击鼓,时快时慢,时急时缓,扣人心弦,使现场氛围热闹紧张,激烈的花鼓表演结束之后,民歌小曲随之而来,歌者身着长裙,手执花扇,民间小调,意兴阑珊,声音甜美,宛如黄莺。{2}第二种是男鼓手集体表演,击鼓猛烈,一如北方汉子的刚烈之性,鼓点密集如雨点,鼓声阵阵,步伐稳健,队形变幻莫测,舒袖弓腰舞翩翩,虎虎生风、气宇轩昂。第三种为场中对打,不局限于人数,可双人也可多人对打,鼓手身体相对灵敏,手脚动作麻利,动作迅猛、节奏欢快,彼此互动,亦可与观众互动。这三种打法为集体花鼓最基本的打法,是花鼓表演的基础,而“满天星斗”,顾名思义为多鼓表演,打法气势磅礴,势若飞龙,更是打花鼓的最高境界,对舞蹈者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三)翼城花鼓与歌唱舞蹈相结合

翼城花鼓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花鼓,它不是单一、枯燥的打鼓,而是将歌唱与跳舞融为一体,唱舞结合。在不同的时代,花鼓唱词的内容不尽相同,它在某些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风土人情与诉求。通过打花鼓的这种艺术形式,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希冀,歌颂了对党的爱戴与拥护。唱腔大部分是当地民歌,演唱反映的社会内容涉及广泛,且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花鼓”除了其表演用具的功能,还与其他乐器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大锣、弓杆与铜锣由铁钩连接而成,弓头上配以大红色的绸花,因此也被称为“花锣”,是花鼓舞蹈中的领奏乐器。呆锣,也叫“引锣”,顾名思义,担任开场的重任,以示表演者演奏开始,同时也告诉观众表演开始,与大锣地位相同,所有乐器之间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共同组成了脍炙人口的花鼓小调。

(四)翼城花鼓掺杂杂技表演

翼城花鼓的打法中含有非常多的杂技技巧,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时常以惊险来吸引观众,所以也有“花鼓杂技”的别称。花鼓表演动作夸张有力,激情飞扬一如雄鹰盘踞,飞龙冲天,节奏变化之快出人意料,其整体动作呈现出上身灵,下身沉的特点。上身动作即便扭、转、亦或是俯身面朝土地,但下身仍保持半蹲马步的状态,似扎根于黄土之中。在移动、跳跃、旋转的过程中也能保持下身的沉稳。踩高跷和杠上表演,充分体现了杂技的高、难、险、奇等特征,{3}对表演者的技艺、胆识和灵敏的反应有较高的要求,鼓手踩着高跷在场中绕圈,或跳跃或旋转,或与观众进行互动。在上杆表演时,表演者先在竹竿底部,给观众留以悬念,然后顺杆而上,最后在空中完成一系列的表演动作,更是加大了表演难度。高空威压鼓舞是近几年研究出的新型表演形式,此类表演以金字塔的形式,鼓手层层叠加,危险性极高,难度极大,最底层为健硕的成年鼓手,其他表演者年纪均较小,反应敏捷,具有良好的腰功、腿功等舞蹈功底,位置越高对表演者的要求更加严格,甚至是体重都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类糅合杂技表演的花鼓艺术具有新鲜感,刺激眼球,从而受到一致好评,不仅在成人间好评如潮,更深得孩童的喜欢,并为之惊叹。

三、翼城花鼓的现状及发展举措

翼城花鼓,旨哉其神,低缓时悠悠然然如流水,高亢时金凤展翅气宇轩昂。但随着大环境的急速改变,其发展进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缓,甚至遭到破坏。故翼城政府及时吸取经验与教训,将保护措施落到实处。通过政府和人民的抢救与保护,翼城花鼓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在文化比赛中,大放异彩、摘银夺金。

(一)翼城花鼓的现状

翼城花鼓是山西非常知名的一项民俗运动,深受群众的欢迎,即便如此,翼城花鼓在发展中也曾面临困境。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全球化的文化渗透、青少年民族意识薄弱,种种原因造成了翼城花鼓的萎靡与停滞不前。

1.舞蹈演员的老龄化。技艺精湛的大多为老人,白驹过隙,老艺术家们在反应速度等方面出现退化,已经不能从事激烈的花鼓表演,且最初的花鼓表演由民众自发组织,并没有资金支持与政府补贴,老一辈的花鼓艺术家大多处在社会的底层,生活清苦没有多余的精力。且老艺人逝世后,优秀的技艺无以为继,只能随老人掩埋于黄土之中,导致部分技艺流失,演员群体产生了技术退化的现象,甚至有的鼓手连鼓面都敲不到,花鼓艺术大打折扣,不能更好地展示翼城花鼓的精彩表演,群众也不能参与其中互动,逐渐成为一种舞蹈艺术。

2.多元文化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不再固步自封,开始发展开放型经济,不仅开放了国内外市场、促进了经济交流,而且引进了众多的外来文化。受其外来文化的影响,大众的思想和生产生活方式正逐步发生改变。大多数青少年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过分崇洋,热衷于西方乐器、舞蹈等,对本土文化不屑一顾,导致了传承中断,民俗文化长河断流,这无疑威胁到了本土文化的发展。

3.观众群的减少。互联网的普及,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给人们带来更多选择的机会。如大多数人结束了繁忙的工作之后,在不可多得的假期之中会选择在家玩游戏或是调养生息,而花鼓表演一般在开春之际,此时天气尚未回暖,气候恶劣,相对于在较严冷的天气中看表演,人们更愿意呆在家里玩手机、玩电脑,或者在电视上观看表演等,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各种娱乐与生活需求。只有本地的中老年人,由于跟不上互联网的潮流,从而选择观看花鼓表演。

(二)翼城花鼓的发展举措

雖然翼城花鼓目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翼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对翼城花鼓的保护与发展。在申遗之后,政府更是以“实干兴邦”为原则,制订了众多有效措施,保证将保护传承工作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文化部门也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不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推进对翼城花鼓进行保护工作。{4}

1.加强高龄传承人的保护与青年鼓手的培养。老鼓手们大多已近花甲之年,政府应及时的对其进行保护,使老人们老有所用,发挥自身价值,实现社会价值。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可以采用聘任和资助的方式,对青少年鼓手进行指导,浅谈经验,提高传承人的积极性。除了保护老一辈花鼓艺术者之外,更要充分发挥学校的重要作用,以北关小学为代表的翼城花鼓培训基地已正式成立,实施“三进”系统工程,在其学习的课程中开设相关课程,明确提出翼城花鼓的重要地位,以此作为理论依据。同时从娃娃抓起,以培养一批优秀的花鼓传承人,由于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学习与接受能力强,而花鼓练成并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而是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提升,所以培养其兴趣有助于更好的传承和发扬翼城花鼓。

2.发挥文化馆的带头作用。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对保护好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它所产生的影响具有广泛性。近年来,文化馆开展相关活动,利用大量的人才资源,引导群众,提出全民参与的口号,丰富群众生活,增强精神文明交流;成立“翼城花鼓教研培训基地”,引进专业人才,培养表演人员的人文素质与技术涵养;此外,翼城县文化馆还开设“翼城工艺花鼓展厅”等,供群众观览。

3.創新是文化发展第一动力。任何文化离开了创新,都是停滞不前的,传承不能仅仅只是传承,必须推陈出新,博采众长,融入新时代的元素,与主流文化携手与共,齐头并进,才能适者生存,发挥本身价值。翼城县巨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翼城本地特色公司,遵循本土文化创新发展的原则,针对“翼城花鼓”这一项目,研制并生产了一系列工艺花鼓,其中“嵌金丝”“推光漆”等工艺花鼓,在国内、外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异彩纷呈。翼城花鼓除了在工艺上做出创新外,在舞步上也融入了古典舞、现代舞等元素,使翼城花鼓更加潮流前卫,具有更高的观赏性,不仅得到了中老年人的赞誉,更得到许多青少年的青睐。

翼城花鼓魅力无限,花样繁多,逗趣横生,动魄惊魂,是翼城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它不仅侧面反映了当地人民生活的基本状况,而且对研究翼城本地文化发展意义重大。在社会发展的今天,除了翼城花鼓,还有很多优秀的文化遗产因经济的急速发展而被懈怠。因此,保护优秀的民俗文化我们义不容辞,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提高文化软实力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

注 释:

{1}贾永娟.浅谈翼城花鼓文化[J].艺术品鉴,2016,(01).

{2}侯丽.“翼城花鼓”的源流与发展[J].作家,2015,(20).

{3}吴蓓.山西民间舞蹈——“翼城花鼓”艺术探源[J].文化月刊,2016,(11).

{4}杜艳风.浅谈翼城花鼓的独特风格[J].艺境(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0,(01).

参考文献:

〔1〕宋庆云.翼城花鼓[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许百成.鼓的起源[J].浙江档案,1994,(09).

〔3〕陈华强.翼城花鼓初探[J].文艺研究,2002,(03).

〔4〕赵娟.山西民间舞蹈概述[J].运城学院学报,2006,(03).

〔5〕傅谨.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艺术威胁[J].民族艺术,2007,(01).

〔6〕翼城县志[M].临汾:山西古籍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nalysis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Yicheng Flower Drum

FAN Xiao-cui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Yicheng has a long history, profound cultual heritage, rich resources and natural treasures, which breeds Yicheng flower drum. Yicheng drum, started from the end of Jin Dynasty, flourished in the Tang Dynasty, was included in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project in 2006. Yicheng flower drum form of diversification, mainly to family tradition, village integration, variety, one person one drum development to one person more drums, more drums, formation is ever-changing, sometimes slow and sometimes loud, and dance, acrobatics and other combination.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yicheng flower drum is not plain sailing. Due to the impact of multi-culture, aging of actors and other factors, its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Later, under the rescue and protection of the government and people, yicheng flower drum redeveloped its heroic spirit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art.

Keywords: Yicheng Flower Drum; Artistic Features; Current Situati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猜你喜欢

艺术特色现状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