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半农半牧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探析
2019-11-09钱爱国李华斌韩善锐贾洋海陶纯苇
应 丰,钱爱国,李华斌,韩善锐,贾洋海,张 超,刘 健,陶纯苇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4)
目前,内蒙古某旗半农半牧区现状存在山体水土流失严重、山洪灾害频发,山下平原区及缓丘区土壤侵蚀严重、江河水灾水患频发、水库及农村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因此,对本区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急需且紧迫。
某旗属于大兴安岭东麓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在《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的水土保持区划中,拟治理区域属于大兴安岭东南低山丘陵土壤保护区。同时,区域内涉及洮儿河流域、归流河流域,河流水系较多,属于水源涵养型重点生态功能区。因此,开展前旗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综合治理,对于保护区域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护、防风固沙生态功能极其重要,对于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保育的作用亦相当明显[1]。
本文以某旗半农半牧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为案例,拟探寻内蒙古东北部半农半牧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屏障的治理模式或思路,为后续该区域生态环境综合全面治理、提升生态功能及环境提供参考。
1 项目实施背景和重大意义
1.1 项目实施背景
从习近平同志安吉余村考察提出“两山理论”,到党中央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网络等”,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3],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2018年5月18—19日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又重点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4],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5],精心组织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
1.2 项目实施重大意义
某旗半农半牧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维系洮儿河流域水源涵养生态功能的重要举措,是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保育的急切需要,也是山洪灾害治理、生态系统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提升的需要,是构建北方生态屏障、完善生态安全格局的需要,也是建设美丽乡村、进行乡村振兴的客观需要[6]。
2 项目概况及问题诊断
2.1 项目概况
项目实施区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某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兴安盟中西部、大兴安岭南麓。项目区地处高纬度季风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半湿润区域向半干旱区域的过渡区域。区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0~500mm。降水在年内变化不均匀,多集中在汛期6—9月,占年总降水量的84.4%,且汛期多有局部性暴雨。区域多年平均气温4.2℃,无霜期有128d左右,平均年日照时数2800h左右。境内两条主要河流为洮儿河、归流河,两大河流及其支流的沿岸为平川地,宽阔平坦,土质肥沃。区域地形特征是西北高、东南低,地形主要特征是浅山丘陵与河谷平原相互交错。
项目实施区域包括了6个镇,拟治理总面积6264km2。
2.2 典型问题及其分析
(1)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项目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特别是丘陵山地区域,山体植被退化、裸露现象较为普遍。部分镇区内的山体裸露问题特别严重,很多地方寸草不生或只有稀稀拉拉的零星草种,地表为大量的碎石或沙砾,甚至出现了一定的沙化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山地区山高坡陡、土质含沙量高、夏季降雨集中,加之人为过度放牧及林草植被破坏等,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由林地退变为草地,再退变为裸地。
同时山下的农田牧区由于放牧、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地表扰动破坏严重,在暴雨侵袭的情况下,也容易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土地、草场生产力等。
(2)山洪灾害问题
前旗半农半牧区山洪灾害较为频繁,在山区沿河流溪沟形成的暴涨暴落的洪水及局部滑坡等伴生灾害较多,各镇较为普遍,特别是各镇丘陵区域。另外,由于山地区域植被及水源涵养功能退化,汛期大量山洪由山体上部倾泻而下,山下农田牧区两侧及区域面积巨大,故汇集的水量极大,往往形成大量的侵蚀沟,沟壑纵横,遇暴雨淹没或影响周边大量良田、村屯,造成平原缓坡区的重大灾害。
(3)河道水库水体问题
河道两侧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泥沙入河,降雨分布不均,河道局部淤堵,且河道基本无护岸护滩或堤防,汛期河道两侧大量良田和村屯受淹受灾亦较为严重。
项目区涉及的部分水库存在水库库内、库周山体植被退化甚至裸露现象。水库周边库岸受水库水位消落影响,林草植被稀疏退化,周边亦有侵蚀沟等,夹带泥沙入库,影响水库环境及水质。水库周边及上游村庄(嘎查)多,距离近,存在一定的农村面源污染问题。
(4)农村环境等问题
区内存在部分农村(嘎查)周边、河道边等垃圾处理较为无序、村容村貌较差、村屯周边基本无绿化植被等环境问题。另外,村庄(嘎查)之间及内部道路多为泥路,通行条件差,特别在降雨或刮风天气下风沙漫天、通行更为困难。
(5)水资源及农牧业发展问题
前旗农业生产稳定,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水资源短缺,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该区域处于半干旱农业区,降水量少又时段不均,旱灾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农业生产的最大问题——水的问题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近年来,尽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步伐加快,但仍存在配套不到位和缺乏维护的情况,很难在干旱期发挥应有的作用。耕地等级偏低,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农业生产效能低。
前旗牧业发展稳中向好,但也存在草原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低;科学养畜水平偏低,经营模式传统,养殖方式相对粗放落后,生产成本偏高等问题。
3 项目总体治理思路和定位
综合区域现状存在的问题,项目组进行综合诊断分析,结合水利、农牧业、生态环境和林业等各类规划及地方诉求、区域特征,明确目标定位,在顶层设计指导下厘清了山水林田湖草的耦合关系,并以此为指导提出了整体治理思路和治理项目。
通过系统梳理前旗6镇的生态环境问题,结合规划和国家政策等,做好顶层设计,用发展的思维,按未来5~10年高度,进行生态环境整治思路梳理、谋篇布局,形成生态环境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措施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生态要素,生命共同体思路考虑问题。
总体治理思路的确定和定位杜绝单兵作战,使退化的生态系统重新恢复,将山洪水治理、防灾减灾、水土流失防治、生态环境改善、地方产业调整、地方经济发展诉求等有机结合,以此进行项目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定位。
山水林田湖草属于生命共同体,前旗半农半牧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属于一个系统工程,需统筹协调生态功能定位、保护和治理方式,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实施相关工程。
根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并结合本项目特点,本工程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关系一览表详见表1。
表1 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关系一览表
4 顶层规划和系统方案
项目治理基本原则为因地制宜、科学设计、保护优先、防治结合、突出重点、点线带面,建管并重,确保长效等。
项目治理前进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分析,区分生态保育、水源涵养和生态发展等3大功能类别,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水资源诊断分析和草原载畜量初步诊断分析,合理确定水土流失治理、山洪灾害治理、退耕还林还草、退化草场修复、人工草场建设、农田水利以及节水灌溉等措施的总体规模。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分析以项目区内“山、水、林、田、湖、草”六大类生态要素为研究对象,进行水安全格局、水土保持安全、生物保护安全格局等3类分析,最终构建形成保障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六大类生态系统安全的生态空间体系格局。
最终,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生态空间体系规划得以形成,本案构建形成“两廊、三区、多节点”的山、水、林、田、湖、草相互交融的生态空间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1)两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生态廊道,包括洮儿河生态廊道、归流河生态廊道及各支流水系构成的生态廊道。基于水系和局部绿带构建形成生态廊道将区域内各类生态系统有机串联,加强了各生态斑块间的生态流交换及物种运动,对于提取区域生物多样性、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三区:包括生态保护及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及生境保育区、适度利用及生态发展区。生态保护及水源涵养区以水源涵养功能为主,重点加强林地补植及林相改造;生态修复及生境保育区以加强生态修复和恢复为主,促进区域内生态保育功能发挥,兼顾水源涵养功能;适度利用及生态发展区应结合区域生态发展需求,加强产业规划开发,在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区域内畜牧业及农业产出效率,从而间接加强生态空间保护,促进区域内草地生态系统正向演替过程,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保育。
图1 某旗半农半牧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技术路线
序号功能分区定位工程实施项目治理面积/km21234567生态保护及水源涵养区封育、保护与治理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环境提升工程生态修复及保育区治理、保育水系河道及山洪治理与集镇防灾减灾工程适度开发利用及生态发展区保护中开发利用农牧业产业保护与条件改善措施工程水土流失治理与坡面水系治理183.43水库生态修复与生态环境提升19.91山洪治理工程2.05河道整治工程99.4污水处理工程68.97农牧业条件改善提升工程25.09乡村振兴及农村环境改善工程9.66合计 408.51
(3)多节点:包括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察尔森水库及各水源保护区、重要节点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生态节点。生态节点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对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水文调节等起着重要作用,是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重点。
图2 生态空间体系规划图
5 治理项目系统关系
经综合分析,科右前旗半农半牧区生态环境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可划分为生态保护及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及保育区和适度开发利用及生态发展区,总治理面积为408.51km2。
生态保护及水源涵养区主要以封育、保护与治理为主,包括6镇高山区域、小流域治理区[7],以及水库区,实施项目包括水土流失治理与坡面水系治理、水库生态修复与生态环境提升工程,治理面积共计203.34km2。
生态修复及保育区主要以治理、保育为主,主要包括洮儿河、归流河及其支流、岸坡、牧场集镇局部区域等,实施项目包括山洪治理工程、河道治理工程[8]和污水处理工程,治理面积共计170.42km2。
适度开发利用及生态发展区在保护的基础上主要以开发利用为主,主要包括6个镇的缓坡及山下平原区。实施项目包括农牧业条件改善提升工程、乡村振兴及农村环境改善工程等,治理面积共计34.75km2。
治理项目及系统关系[9]详见表2。
6 治理项目及预期目标
拟实施的项目包括河道及山洪灾害治理、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环境提升、农牧业产业保护与条件改善三大类工程。
水土流失治理主要针对大石寨、阿力得尔苏木、索伦等镇进行重点小流域治理,规划治理面积112km2,通过水保林及经果林建设、沟头控制、生态柳谷坊建设、截排水设施布设等形成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生态环境提升项目主要是水库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水库整治主要针对2个水库,通过对库周重点段落进行防护林建设、前置库湿地建设、库周裸露山体植被保育与治理等措施修复受损生态系统。
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河道(含支流)586km,新建护岸240km,此类工程以各村镇周边为重点,主要内容包括清淤疏浚、岸坡整治工程、蓄水工程、河道滩地修复、湿地和植被缓冲带构建等;山洪灾害治理工程以575条山洪沟治理为重点,主要内容包括山塘整治、谷坊、护岸建设等;另在集镇及村屯建设自动雨量站、简易雨量站等灾害预警及预防监督制度,进行防灾减灾。污水处理项目包括镇区及周边村庄规划6个污水处理站等。
农牧业产业保护措施主要包括草场建设与维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土地整理、饲料基地建设、各乡镇重点培育生态家庭牧场、生猪与奶牛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建设等,尝试逐步调整养畜模式、试点集约化农牧业生产;生产条件改善措施包括建设机耕路及村屯连通道路245km,修筑灌溉水渠42km,蓄水池和农田防护林建设;农村环境提升工程包括进行四旁绿化、建设公共卫生间、设立垃圾桶等。通过农村环境和农牧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实施乡村振兴,为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创造更为有利条件。
主要的治理目标是重点解决山洪灾害、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问题,统筹河道和库周生态修复、村镇污水污染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实施乡村振兴,为修复、保护生态环境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7 结语
目前,我国已处于一个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全面践行生态文明国家战略的新时代[10]。本文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水中水上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在规划某旗半农半牧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的基础上,后续逐步深入研究、逐步推进项目实施,力求探寻内蒙古边疆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的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
通过生态环境系统工程治理,减少灾害隐患,提升当地生产条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诉求,可带动扶贫工作,同时通过提升重要节点的生态景观,融合区域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