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瓜霜霉病盛发期高效防治药剂的筛选及应用

2019-11-09吴燕君赵蕖章秀梅方雪勇洪文英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霜霉病杀菌剂悬浮剂

吴燕君,赵蕖,章秀梅,方雪勇,洪文英

(1.杭州市植保土肥服务总站,浙江 杭州 310019; 2.杭州市种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20; 3.桐庐农发粮油专业合作社,浙江 桐庐 311522)

黄瓜霜霉病是由鞭毛菌亚门真菌古巴假霜霉菌Pseudoperonosporacubensis(Berk.et Curt.) Rostov 侵染所致,除为害黄瓜外,也侵染约20个属40个种的葫芦科作物,是瓜类蔬菜生产中发生普遍且为害重的病害[1]。保护地栽培的发展有利于该病的发生流行,发病后如防治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可使黄瓜减产30%以上,甚至绝收。霜霉病在黄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植株叶部,气流、雨水等是病菌传播的主要途径,高湿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首要条件,病菌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15~22 ℃最适宜发病[2-3];由于潜育期短、再侵染频繁、流行性强,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病情蔓延迅速,1~2周内可导致整株叶片枯死[4]。在黄瓜霜霉病的防治中,改善栽培管理、生态调控和生物防治等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化学防治仍是目前生产中该病防治的主要手段和应急措施。不合理用药导致病原菌抗药性逐步增强、防治效果下降,国内外研究报道,防治该病常用的苯基酰胺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等多种类型的杀菌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5-6],古巴假霜霉菌归属于高抗药性风险病原菌[7]。针对该病害防治中药剂的抗性发展现状,筛选不同作用机理的新型杀菌剂并交替轮换使用、严格控制药剂浓度及施药次数、不同作用位点的杀菌剂复配或混用等策略[8],以降低药剂选择压力,是抗药性治理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以往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研究主要是分析药剂的预防效果,田间盛发时一般药剂防效差,本试验选择作用位点不同的新型杀菌剂,研究评价其在病害发生较重时的防治效果并制定田间应用技术,为生产中该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杭州市滨江区顺坝村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排灌条件较好,水、肥条件良好。试验作物为黄瓜,品种为津优35号,防治对象为黄瓜霜霉病。

试验药剂有18%吲唑磺菌胺悬浮剂(浙江农资集团金泰贸易有限公司提供),35%氟菌·戊唑醇悬浮剂(露娜润,拜耳股份公司产品),30%肟菌酯悬浮剂、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浙江省杭州宇龙化工有限公司产品),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瑞凡,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产品)。施药器械WS-16型手动喷雾器,喷孔直径0.7 mm,工作压力3~4 kg·cm-2。

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7个处理:18%吲唑磺菌胺悬浮剂2 000倍液,35%氟菌·戊唑醇悬浮剂2 000倍液,30%肟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3 500倍液,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 500倍液,以清水作对照(CK)。小区面积25 m2,采用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于2018年9月18日施药1次,均匀喷雾,用水量562.5 kg·hm-2。

试验期间日最高温度25~33 ℃,日最低温度17~25 ℃,日相对湿度41%~86%,施药当日无降水。

1.3 调查与统计

田间防效调查于施药前和药后3、7、12 d进行,每小区随机选5点,每点2株,每株逐叶调查中部叶,按病情分级标准考查每叶发病程度。发病程度分级标准如下:0级,无病斑;1级,病斑占整叶面积5%以下;2级,病斑占整叶面积5%~19%;3级,病斑占整叶面积20%~49%;4级,病斑占整叶面积50%以上。计算病情指数和校正防效。采用SPSS 17.0按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试验期间观察施药后对作物生长、叶色等的影响,调查药剂的安全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防效

如表1所示,药前黄瓜霜霉病病情已进入盛发期,病情指数19.7~29.2;药后3 d,各药剂处理对该病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防效55.8%~75.8%,以氟菌·戊唑醇、吲唑磺菌胺处理防效最佳,分别为75.8%、73.5%,噁酮·霜脲氰、肟菌酯、双炔酰菌胺等处理防效也均在66%以上;药后7 d,吲唑磺菌胺处理防效最优,其次为氟菌·戊唑醇处理;药后12 d,吲唑磺菌胺、氟菌·戊唑醇、双炔酰菌胺防效61.0%~68.0%,显著优于其他药剂处理。总体分析,在田间发病较重的情况下施药1次,各处理中吲唑磺菌胺处理防效最佳,其次为氟菌·戊唑醇处理,其他药剂在前期对黄瓜霜霉病有较好的防效,后期防效下降,需适当增加施药次数,与其他药剂合理轮换使用。

表1 黄瓜霜霉病盛发期各药剂的防治效果

注:同列数据后无相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无相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2.2 安全性

药后调查,各处理黄瓜均生长正常,未发现药害现象,各试验药剂按处理设置的浓度使用对黄瓜生长安全。

3 小结与讨论

黄瓜霜霉病是一种世界范围的黄瓜叶部病害,传播流行速度快,早期发病时防治不及时可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产绝收。以往对黄瓜霜霉病的研究以预防性用药为主,生产上用药防治时病害往往已进入盛发期。本试验选择作用机理不同的新型杀菌剂,研究其在黄瓜霜霉病盛发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各供试药剂对黄瓜霜霉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药前病情指数19.7~29.2的盛发期用药1次,药后3 d防效55.8%~75.8%。以18%吲唑磺菌胺悬浮剂2 000倍液处理防效最佳,至药后12 d,防效仍在68%以上;其次为35%氟菌·戊唑醇悬浮剂2 000倍液处理,药后3~12 d防效均在63%以上;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 500倍液等处理也有较好的防效。综合各处理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和各药剂的特点,建议在黄瓜霜霉病盛发而其他病害发生较轻时选用吲唑磺菌胺、双炔酰菌胺等防治卵菌纲病害的特效药剂,在瓜类多种病害混发时可选用氟菌·戊唑醇、肟菌·戊唑醇等杀菌谱广的药剂进行防治,交替轮换使用,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生产中瓜类病害防治用药次数多、用量大,在药剂的选择压力下病原菌易形成抗药性群体,导致防效下降,因此,黄瓜霜霉病防治中新型药剂的配套应用技术研究十分重要。本试验筛选的防治药剂中,吲唑磺菌胺作为三唑磺酰胺类杀菌剂,对由卵菌纲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疫病和霜霉病具有较高的活性,对病原菌全生育期有杀菌效果,作为呼吸链抑制剂在真菌细胞线粒体上的作用位点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等Qo位点抑制剂类杀菌剂不同,属于Qi位点抑制剂,对苯酰胺耐性菌也有效[9],具有一定的渗透活性和良好的耐雨水冲刷能力,但其不具有内吸性,因此,早用药、早预防、早控制可更好地发挥药效;氟菌·戊唑醇的2种有效成分作用机理不同,与单一作用的药剂相比有利于抗性管理,但田间调查发现在作物生长不良时使用可能加重病情,需注意掌握使用时机[10]。在有关双炔酰菌胺的抗性风险研究报道中,该药剂与甲霜灵、氟吡菌胺、嘧菌酯等药剂间无交互抗性,但与烯酰吗啉间存在交互抗性[11],建议在田间使用时避免与烯酰吗啉等有交互抗性的药剂连续使用,与多作用位点的保护性药剂交替轮换使用。总体而言,黄瓜霜霉病发展迅速、易于流行,因此,及时预报、适时防治仍是防治该病的首要措施,在病害爆发流行前采取措施,综合应用高温闷棚、棚室温湿度调控等农艺、生态防控技术,创造不利于霜霉病发生而有利于瓜类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由于黄瓜霜霉病菌极易对杀菌剂产生抗药性,应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严格控制使用浓度及施药次数以降低药剂选择压力,科学规范地使用农药。至于试验药剂更经济有效的用量及在其他作物上的应用效果,有待于在进一步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猜你喜欢

霜霉病杀菌剂悬浮剂
不用药 两招搞定黄瓜霜霉病
济南地区葡萄霜霉病发生规律、流行关键气象因子分析及预测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20%吡噻菌胺悬浮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15%噁唑酰草胺·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的配方研究
QoI类杀菌剂环境风险浅析
40%丁香·戊唑醇悬浮剂配方的研制
新颖杀菌剂Picarbutrazox合成方法概述
系列嵌段聚醚在高浓度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应用
真菌病害怎样正确选择杀菌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