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常见的低效教学环节
2019-11-08王秀文
王秀文
【摘 要】
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课堂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常常有潜在的问题:弱化了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淡化了“过程与方法”,缺失了学生的主体性等,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有效性、高效性。
【关键词】
教学环节 设计与运作 粗疏 低效
一般情况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管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需要依赖相应的教学环节来完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课堂的教学环节的设计粗看似乎很好,但经不起仔细推敲,常会有一些潜在的问题,失去了应有的有效性或高效性。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我们常能看到这种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大环节:“教师提问→学生自主研读→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展示(ppt课件)、总结”。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时,是这样运行其主要步骤的:
教师提问:梁启超先生的这次演讲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概括出梁先生的形象特点。
接着学生自主研读文本,几分钟后,学生在组内展开讨论。五六分钟后,教师引领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六个小组同学代表发言情况如下:
一组同学:我觉得梁任公先生是一位有自信,也很认真的学者。
二组同学:我们认为梁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才华横溢的人。
三组同学:我们觉得梁先生是一个有才气又有点自负、清高的人。
四组同学:我认为梁任公先生是位有爱国情怀、感情丰富的学者。
五组同学:我们小组认为梁任公先生既是一位睿智、有思想但又有点傲气而滑稽的人。
六组同学:我们小组觉得梁先生是有学问、睿智、感情丰富又很幽默的学者。
在小組同学发言过程中,教师穿插了几句鼓励或组织性的话语——“很好”“还有吗”等,其间也没有对学生发言的相关板书,只是在小组代表发言后,在幻灯片上出示了总结语:“梁任公先生是一位有思想、有个性,感情丰富,睿智、潇洒,热心又谦逊的大学者。”显然这是对以上几个同学发言的归纳总结。
单就以上这个教学环节运作效果来看,好像也过得去,学生答问是在其自主研读教材、组内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带来的课堂气氛也不沉闷,甚至还表现出一些活跃、热闹的征象,学生主体性体现好像也很突出,但是推敲一下就会发现有不少粗疏、缺失等低效的方面。
第一,这个环节弱化了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缺了有针对性的理答。对六个学生的答问,如果教师只穿插几句鼓励或组织性的话语——“很好”“还有吗”等,那就不如用描述性的或概括性的理答而显得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对于那些回答较为准确的同学这样鼓励一下还可以,但对回答内容有偏差的同学来说这就会产生误导。如果拿教师的上述总结与几位同学的回答作比较,会发现学生的答案中多出几个关键词:“清高、爱国、滑稽、幽默”等,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给予理答。因为,其中的“幽默”还可以,演讲者的开场白就是体现,“滑稽”感情色彩不当,就稍显偏颇,而“清高、爱国”等也很难说能从文本中概括出来的,这是应该明确给学生修正过来的。
第二,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过程与方法”,弱化了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空间。此环节中的教师有点像甩手掌柜,既没有及时把几个小组同学回答的内容要点给予适当板书,也没有引领同学去记忆发言者的要点或梳理内在关系,只是到最后一步展示一下“答案”就完结了。这无意中也将引领学生思维深化的过程忽视了,一步跨过去了。现在,由于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运用程度的提高,教师课堂板书淡化现象普遍,也常见“不着一字”的课堂,只用几张幻灯片就将教师应有的板书,应有的对教学重点、难点或关键点的清晰提示,应有的帮助学生记忆、归类、总结的板书都舍弃了。但是引领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在幻灯片上往往是不易显现出效果的。这样,语文理解力好点的学生收获尚可,理解力差一些的同学恐怕就成陪衬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目标不是标识在“学习目标”中就能行的,它必须体现在恰当的课堂步骤之中,体现在学习能力培养的细微过程之中。
第三,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影响了思维品质的提高。学生个人甚至小组代表的回答多是散点性、局部性的(基础年级的学生尤其如此),几个小组代表发言后,如果要求其他学生在总体上评价、小结一下,那他们就会注意听取别人发言,记录别人的要点,同时思考文本内容,会有意识地去作尽量全面的评价、小结。但这里却没有这样做,这既忽视了学生听力的培养,也影响了学生思维丰富性、全面性能力的提高。如果这样的步骤多了,长此以往,那学生答问能力往往仍会停留在散点性的、思考肤浅的层面上,难以在丰富性、全面性、深刻性上得到发展和强化。反之,如果长期有预设地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要求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评价、归纳总结,而不是由老师来直接展示答案,并形成习惯,则不仅学生的听力得以强化,其思维品质也能日渐提高上来,而较为全面的或深刻的学生发言也会慢慢出现在课堂上。
从这一教学活动的本质上来看,这种环节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的传统课堂。这是因为学生的答问似乎是为教师的预设的归纳总结作铺垫的,这个教学大环节操作的立足点仍然是教师的“教”。如果能“以学定教”,那就会让学生来评价、补充,来归纳、小结,教师仅对其错误、缺失之处给予点拨就足够了,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因此,我们需悉心预设教学环节,细心运作相应的步骤,让每节课堂都发挥出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