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探究
2019-11-08宋存定张敏
宋存定 张敏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化脚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务工人员进入城市。由于经济、生活、工作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务工人员孩子仍滞留在偏远的农村,成为留守儿童。加之偏远农村地区思想保守,师资力量薄弱,导致留守儿童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文章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1-0143-01
一、农村留守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现
(1)感恩意识淡薄,存在强烈的逆反心理。由于大多数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缺少教育和陪伴,使得很多家长内心充满愧疚,出于补偿心理,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导致孩子不知道父母挣钱的艰辛,家长也很难给孩子培养感恩意识。调查中还发现有极少数学生因为不能理解、接受家长或教师的严格要求,很容易跟家长和教师发生冲突,更有甚者逃学或离家出走。
(2)自卑心理强,对生活缺乏自信心。农村生活条件不如城市,随着学生思想的成熟,升到初中的他们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上学,看到了很多与以前小学不一样的东西,好奇羡慕。加之贫富差距在物质上的明显表现,使得他們产生羡慕、嫉妒的心理。但他们本身又缺乏自信,有的学生见到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有的也会因为家庭条件差而产生记恨父母、仇视社会的心理。
(3)懒散、盲目,缺乏进取心。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大多为隔代监护,学生往往表现出生活目标不明确,行动懒散,对自己毫无要求,在学习中厌学情绪强烈,往往破罐子破摔。
(4)心理素质差,受挫能力弱。由于长期地娇宠和一味地满足,一大部分学生尽管已经步入初中,但一遇到挫折和困难,就不能接受。
二、解决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借助精准扶贫的东风,适时开展精准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学校应针对农村初中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化、制度化的心理辅导,分学期按阶段开展活动。
(2)班主任要及时介入,及时开展主题班会。针对学生存在的攀比心理、摆阔潮流心理、行为习惯差、人际交往问题、中学生穿着打扮、法治意识淡薄、受挫能力差、早恋问题等进行专题教育,从而解决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困惑,达到疏通的目的。
(3)积极主动与孩子的监护人沟通,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家校通、班级QQ群、微信等平台,将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寻找一种能依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和生理特点进行有针对性教育的科学方法。
(4)用爱心温暖、感化学生,与学生交朋友。作为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最亲近的人,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用爱心温暖、感化学生,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温暖感知。学校可以通过黑板报、宣传栏、研学旅行、结对帮扶等形式,加强对学生课堂知识的补充和拓展,以丰富学生精神生活,陶冶情操,使学生学到更多知识,从而他们的培养兴趣和爱好,愉悦学生的身心。
(6)努力推广开展好家长、学校工作,优化家庭对农村留守初中生的教育水平,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在留守初中生的家庭、学校、父母之间建立起方便快捷的联系网络,父母与孩子之间有足够的亲情交流的机会,与学校也能及时地互通信息,留守初中生的困难和要求能够及时地被父母、学校所了解,父母在外无力解决的问题能够通过学校的老师、同学的帮助,得到及时解决。
三、结语
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求我们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求我们关注下一代的品德教育。面对农村教育,面对留守儿童,我们应该勤钻研,从他们生活的现状去探索他们面临的紧迫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农村学生,从而找到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林晗.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3(68).
[2]张文斌.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对策探究[J].教师,2012(22).
作者简介:宋存定(1984—),男,甘肃静宁人,中学一级教师,本科,从事化学教学和中学生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