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及教育启示
2019-11-08申佳云
申佳云
〔摘要〕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中学生一旦产生学习倦怠,就会严重影响学习成绩甚至身心健康,因此,探讨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学习倦怠的概念、结构与测量以及影响因素方面对中学生学习倦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教育建议。
〔关键词〕学习倦怠;中学生;影响因素;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7-0058-03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面对自身及外界的各种变化,比如,较大的考试、升学等,极易出现对学校课业活动丧失兴趣、逃避学习等行为。这些现象被称为学习倦怠。学习倦怠一旦出现,就会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甚至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1]。学习倦怠是指由于长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疲劳累积而成的一种对待学习活动时的消极心理状态[2]。研究中学生学习倦怠有助于帮助他们缓解学习压力,为学习心理辅导提供理论支持,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思路。
一、学习倦怠概念的界定
倦怠(burn-out)最早是由斯腾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 年提出的,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征状[3]。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展,在学生群体中,有关学习的倦怠现象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研究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学习倦怠现象,具体表现为对学习产生厌倦感、情绪不稳定或暴躁以及精神上感到疲惫,并首次提出学习倦怠概念[4]。近年来,学者们对学习倦怠各方面的认识更加全面。连榕、杨丽娴、吴兰花[5]认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动力却又不得不进行学习时就会感到厌烦、疲倦、沮丧等,从而会出现一系列逃避学习的行为,这种消极的状态就是学习倦怠。这些对学习倦怠的定义基本概括了学习倦怠的情绪特征、行为特征和认知特征。
二、学习倦怠的结构与测量
基于学习倦怠概念研究的发展,关于学习倦怠的结构研究也逐步深入。马斯拉奇(Maslach)提出职业倦怠包括情绪耗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这三个维度[6],并发表了三个版本的量表,分别是MBI-HSS(MBI-Human Service survey)、MBI-FormEd. (MBI-Educators survey)和MBI-GS (MBI-General Survey)。其中,MBI-FormEd量表是以学校为背景,依据MBI-HSS原始量表而改编的。但是,该量表只是简单地将题目中的“顾客”改为学生,“工作地点”改为“学校”,不能确定学生的学习倦怠是否与工作倦怠类似,缺乏说服力。连榕等[5]提出了学习倦怠的三因素模型,将学习倦怠分为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三个维度。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具有较高的信效度,自该量表正式发表以来,得到国内研究者的广泛使用。
三、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
(一)学业压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学生的学业压力越来越大,繁重的学业压力使部分学生产生了学习倦怠。但学习压力并不一定都会导致学习倦怠,只有长期处于高负荷的学习压力之下并得不到缓解,才会产生学习倦怠。吴艳、戴晓阳、温忠麟和李碧[7]发现,初中生的学业压力对身心耗竭产生影响,可以解释23.4%学习倦怠身心耗竭维度的变异。
(二)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与帮助,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能调节个体的压力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8]。李晓玉、乔红晓、刘云、高冬东[9]研究表明,中学生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对于学习倦怠等消极行为具有消减或缓冲的作用,从而负向预测学习倦怠。由此可知,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的社会支持会影响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与积极性,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情绪体验。
(三)人格特征与自尊
研究表明,人格特征是学习倦怠的有效预测因素。杨丽娴、连榕、张锦坤[10]对1136名高中生的学习倦怠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具有神经质和精神质人格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学习倦怠倾向。黎亚军、高燕[1]认为,初中生学习倦怠与自尊、社会支持密切相关,社会支持可以通过自尊间接预测学习倦怠。时金献、谭亚梅[11]的研究也证实学习倦怠的各个维度与外显自尊呈负相关,外显自尊水平越高,学习倦怠程度越低。
(四)团体依恋
个体根据对其所属团体产生的认同感和情感联结能发展出对团体的内部心理表征,称为团体依恋[12]。学生在学校的主要学习团体就是班级,学生对于所在班级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均与其在班级中的学习表现有关[13]。无法积极投身于班集体日常活动的学生可能会产生对班集体和自我的负面体验及对班级团体的依恋不安,这种情绪可能会进一步迁移到学习中,因此更有可能表现出学习倦怠。研究发现,班级团体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者均能负向预测初中生的学习倦怠[14]。该研究为探讨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教育启示
中学生的学习倦怠直接影响学习成绩,进而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育工作者應积极关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设法帮助学生降低学习倦怠水平,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以下从影响中学生学习倦怠的因素出发,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第一,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教育者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学生出现学习倦怠时,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成绩和学习状态进行合理的归因,并进行相应的归因训练,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学生来说,积极的自我暗示是对抗学习倦怠的一种好方法,能够给自己以信心和力量。教师和家长要多鼓励学生,从多方面来缓解学生的学习倦怠。
第二,丰富课程内容和种类,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
课程内容枯燥、课后作业繁多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因素。学校可以通过设立不同种类的选修课,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特长。教育工作者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加强对学生兴趣爱好、性格品行、审美能力及劳动能力的培养等。
第三,在保证必要的客观支持(物质支持)下,给予学生更多的主观支持(情感上的尊重)。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对学生而言,情感上的支持与尊重需求越来越强烈。教师和家长应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与帮助,这种来自外界的支持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持久性,减轻学习倦怠。
第四,开设心理课,提升学生的自尊水平,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自尊作为个体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能够缓解生活中负性情绪带来的消极体验,从而使个体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学校应该开设心理课,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更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黎亚军,高燕.初中生学习倦怠特点及其与自尊、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3):407-409.
[2]顾倩,程乐森,张婧雅,王娜.高中生社会支持、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的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1):92-96.
[3]Freudenberger,H. J.. Staff burn‐ou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4,30(1):159-165.
[4]Malakh-Pines,A.,Aronson,E.,& Kafry,D.. Burnout:From tedium to personal growth. Free Pr. 1981.
[5]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5,37(5):632-636.
[6]Maslach,C.,Schaufeli,W. B.,& Leiter,M. P.. Job burnout[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1):397-422.
[7]吴艳,戴晓阳,温忠麟,李碧.学校气氛对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3):404-406.
[8]刘晓,黄希庭.社会支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J].心理研究,2010,3(1):3-8.
[9]李晓玉,乔红晓,刘云,高冬东.中学生领悟教师情感支持对学习倦怠的影响:有中介的调节效应[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9,27(2):414-417.
[10]杨丽娴,连榕,张锦坤.中学生学习倦怠與人格关系[J].心理科学,2007,30(6):1409-1412,1417.
[11]时金献,谭亚梅.大学生学习倦怠与外显自尊、内隐自尊的相关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8,31(3):736-737,710.
[12]Smith,E. R.,Murphy,J.,& Coats,S.. Attachment to groups:Theory and management[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9,77(1):94.
[13]卢家楣,王俊山,刘伟.中小学班级氛围、班主任情感素质对青少年学生情感素质的影响:基于多层线性分析[J].心理科学,2014,37(5):1174-1179.
[14]江永强,邵云天,蔺秀云,何先友.初中生班级团体依恋、自悯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8,34(4):472-480.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编辑/于 洪 终校/梅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