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供应、挖特色、兴产业
——衡阳市蔬菜产业“后发先至”征程
2019-11-08长江蔬菜杂志社山娜
长江蔬菜杂志社 山娜
从严重依赖外菜输入,到牢牢守住本地菜70%自给率底线,背后依靠的是全市上下多措并举,狠抓中心城区“菜篮子”工程建设。常去宰门农贸市场买菜的石鼓区居民杨敏见证了个中巨变:“现在,衡阳的大棚多了,蔬菜的品种也很多,每天都可以吃到质优味美的本地蔬菜。”近年来,衡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蔬菜生产迈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结构调整的优化期、经营主体的成长期、种植效益的提升期。产业格局嬗变,设施栽培、科技研发、规模集群等现代因素凸显。
财政引导,撬动更多资源实现产业繁荣
衡阳地处湖南省凹形面的轴带部分,整体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复合倾斜,地形由四周向中部降低形成衡阳盆地,以岗丘为主。虽气候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良,但受制于丘陵地貌,土地难以集中连片耕种,生产基地规模普遍较小,机械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较为滞后。在散户随意性种植的粗放经营模式下,产品供应数量、质量不稳定,双向流通渠道不畅,市场价格波动大,风险极高,这些又进一步抑制了蔬菜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
此外,随着一幢幢高楼在城郊拔地而起,城郊地区水、电、路配套的高标准菜地被大量征占。而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大棚、排灌等一次性投入高,单个农户难以承受,许多规模基地资金压力也很大。无论是提振发展信心,助力新兴蔬菜基地尽快迈上正轨;还是加速转型升级,撑起全市蔬菜质量、效益与核心竞争力,政策扶持都不能缺位。2018年,衡阳市县两级蔬菜产业发展预算资金1158万元,整合国土、发改、水利、商务等部门涉农资金4000余万元。在分类实施大棚补贴、喷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补贴、蔬菜种植补贴、灾后恢复生产补贴4类补贴的基础上,加大新增、新建项目的补贴力度,如对新建基地补贴400元/667 m2、新增标准钢架补贴1000~2000元/座、新增喷滴灌水肥一体化设施补贴 800 元/667 m2。
在财政资金的强力撬动下,近亿元民间资本流入蔬菜产业,湖南华达田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湖南金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新型经营主体纷纷成立,中心城区涌现出石鼓区角山、蒸湘区雨母山、珠晖区茶山坳3个万亩连片蔬菜基地,再加上100%全覆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产业内涵与外延得以丰富和拓展。按“调减大路菜、发展优质菜、拓展特色菜”的思路,城市近郊打造一批设施化蔬菜基地,中远郊打造“一村一品一基地”,同时大力推广大棚春提早秋延后栽培、长季节栽培、水肥一体化、集约化育苗、采后商品化处理和贮藏保鲜等技术,引导蔬菜经营主体利用设施大棚巧打时间差,产品错峰上市,城区“菜篮子”总体充盈、品种丰富,季节性、区域性供应趋于均衡,“春淡”“秋淡”期间供应能力明显增强。
将特色转化为产业,将口碑转化为品牌
山地丘陵地区到底适合怎样的农业生产模式?不同于平原地区的便捷高效,山地丘陵种植一般农作物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这就促使山地丘陵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向单价更高的特色经济作物方向发展。根据各县市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土地资源及传统种植习惯,衡阳市充分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推进特色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发展适度规模生产,培育了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化基地——祁东县1.1万hm2黄花菜、衡东县0.13万hm2黄贡椒、常宁市667 hm2无渣生姜、衡山县667 hm2早白薯、中心城区6670 hm2食用菌等八大特色板块基本形成,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目前,全市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74个,其中蔬菜产品占比40%以上。2018年,珠晖区金甲岭萝卜、衡东县三樟黄贡椒先后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这是继祁东黄花菜、槟榔芋,常宁无渣生姜后,蔬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又一大突破,进一步擦亮“衡阳名片”。然而,由于投入不足和组织松散,特色农产品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产业链条短,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关联产业发展度不高;二是市场发育滞后,特色农产品的优质优价难以充分实现。
为了推动本地特色蔬菜的崛起,衡东县政府出台《衡东县“一县一特”黄贡椒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300万元,用于黄贡椒产业发展;祁东县安排60万元奖补雨天收购黄花菜的大型加工企业,对试点烤房给予0.6元/kg的补助,还投入500万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开展1000 t黄花菜速冻冷藏试验,全力支持黄花菜加工增值。2018年,衡东黄贡椒成功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供应示范基地(示范片),祁东县黄花菜成功创建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祁东、衡东、珠晖、蒸湘各创一个省级特色园。在市委市政府的争取下,祁东县黄花菜、衡东县黄贡椒、珠晖区萝卜,蒸湘区、石鼓区、雁峰区蔬菜被列为湖南省“一县一特”主导产业发展指导名录,得到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入选数量名列前茅,占全市1/2,全省近1/5。
立足自身实际,找准特色标签,开展错位竞争,这也标志着全市蔬菜生产由传统一味追求规模向设施化、差异化转变。以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为“根”、以名优特农产品为“本”、以市场需求为“纲”,衡阳成功将资源禀赋转变为特色产业、将产品口碑转化为地方品牌,使其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行业环境中表现出巨大韧性,短时间内实现“后发先至”,促成产业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