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社区空巢老人孤独感与社会参与水平的相关性

2019-11-08陶巍巍李青文史美丽王立娟王慧李紫徽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21期
关键词:空巢子女维度

陶巍巍 李青文 史美丽 王立娟 王慧 李紫徽

(1大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2沈阳医学院护理学院;3大连医科大学中山学院)

“空巢老人”指子女全部成家立业或外出工作离开家庭,留下老年夫妇两人独自居住或丧偶单独一人居住〔1〕。有研究显示,中国空巢老人家庭占全部老人家庭的25%〔2〕,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情感问题,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孤独感〔3〕。有研究显示,空巢老人精神生活中感到孤独的占24.6%,极大影响了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4〕。因此,探讨影响社区老人孤独感的因素,降低老人的孤独感,是老年社会学领域需要探讨的焦点问题。尽管已有报道探讨了老人孤独感的影响因素〔5〕,但主要是基于家庭和子女支持的角度,较为被动。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后,积极老龄化成为世界应对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框架,积极老龄化的核心是参与,最终的目标之一是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6〕。目前在我国,虽然针对空巢老人的社会参与有所报道,但多数仅集中在部分维度如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且多为自设问卷,缺少全面成熟的调查工具〔7〕。同时,虽然“积极的社会参与对老年人的孤独感有正向作用”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共识,但仍然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是否所有类别的活动参与都可以降低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哪类活动参与与其孤独情绪的相关性更大、空巢老人更倾向于哪类活动的参与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探讨。本研究旨在采用成熟完整的评价工具对空巢老人进行评价,探讨其孤独感与活动及社会参与水平的相关性,从而为改善其生活质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辽宁省大连市4个主城区分别随机抽取1个社区,每个社区方便选取空巢老人85例共计340例,发放问卷340份,回收问卷318份,有效回收率为93.53%。318例老人年龄60~88〔平均(68.61±7.51)〕岁,男143例,女175例,已婚有配偶219例,丧偶91例,离异8例。纳入标准:年龄≥60岁;有子女但不在家居住,或无子女,子女探望平均间隔时间≥1 w;子女离开时间超过半年及以上;最近子女与老人的距离≥30 km;意识清楚,有阅读能力或可用言语表达,与调查人员沟通无障碍;排除意识障碍、重症和终末疾病者。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

1.2.1.1空巢老人人口学资料 空巢老人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形式、子女个数、退休前从事的职业、经济来源、患慢性病种类、医疗保险种类、每日活动时间、宗教信仰等。

1.2.1.2空巢老人活动和社会参与水平 采用Noreau等〔8〕研制的日常生活活动社会参与量表(LIFE-H):该量表由77个条目组成,包含了营养、适应、自理等12个类别,其中前6个类别属于个人日常生活活动范畴,后6个类别属于社会参与范畴。该量表由曾德建等人进行翻译和汉化,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9〕。每个条目得分0~9分,得分越高代表活动和参与水平越高。

1.2.1.3空巢老人孤独感水平 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中文简化版(ULS-8),该量表共8个条目,每个条目得分1~4分,得分越高表明孤独程度越高,该量表经中南大学黎芝等进行修订和文化调试,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10〕。

1.2.2调查方法 确定调查工具后,先与4个社区的居委会负责人取得联系,征得同意与支持后,再派科研团队调查员(主要由经培训的本科学生担任)对老人进行入户调查,取得空巢老人同意后,相对客观的资料如基本情况、社会参与程度等主要以面对面回答的形式完成,而孤独感得分由于测试的是个人主观感知,因此由空巢老人自行填写问卷,对于无法理解的条目或者有阅读障碍的老年人由调查人员协助完成问卷。问卷填写过程中如有疑问及时询问核实,以确保问卷质量。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t、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再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进行进一步分析。

2 结 果

2.1不同人口学特征老年人孤独、活动与参与水平比较 见表1。空巢老年男性社会参与水平明显高于老年女性,75岁以上老老人活动水平显著低于年轻老人(P<0.05),而不同教育程度和有无慢性病空巢老人在孤独、活动和社会参与方面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空巢老人孤独感得分与活动和社会参与水平的关系 见表2,空巢老人孤独感与活动得分中的交流维度、与社会参与得分中的职责与责任维度、人际关系维度、职业维度相关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老年人孤独、活动与社会参与的评分结果分)

表2 空巢老人孤独感得分与活动和参与各维度的相关性

2.3影响空巢老人孤独感水平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孤独感作为因变量,以活动和社会参与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形式、子女个数、收入水平、患慢性病种类、有否医疗保险、每日活动时间、有无宗教信仰等为自变量作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活动评分中的交流维度、社会参与评分中的职业和人际关系维度、子女数量4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决定系数(R2)为0.896。见表3。

表3 空巢老人孤独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3 讨 论

孤独是指一种被对自己和他人、群体有意义地融合的系统排斥在外时所产生的感觉。研究表明,孤独的形成受到生理、心理因素的影响,更与老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11〕。因此,本研究拟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活动和社会参与程度对城市社区中的空巢老人孤独感形成的影响。

3.1空巢老人孤独感、活动和社会参与水平与人口学资料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空巢老人活动水平的重要因素,75岁以上老老人活动水平显著低于年轻老人。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现代人生理心理结构上的变化将60~74岁界定为年轻老人,将75~89岁界定为老老人〔12〕。而本研究结果也正符合上述标准。与此同时本研究也发现,空巢老年男性社会参与水平高于老年女性。分析原因,这可能与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家庭意识有关。根据我国学者李宗华的观点〔13〕,社会参与的第一层次为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参与家务劳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属于第二层次的社会参与,虽然这也是社会参与的重要形式,但从事社会经济活动被认为是高程度的社会参与,而参与家庭事务活动(包括承担家务和照看小孩)和参与休闲活动则只被认为是中低程度的社会参与。

本研究发现,子女数量是影响空巢老人孤独感的独立影响因素,分析原因,这主要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及“养儿防老”的观念有关,空巢老人在精神方面的诉求更为强烈。然而随着中国独生子女一代父母逐渐进入老龄化和空巢家庭,我们更应该鼓励子女尽量提高子女与父母相聚频率,而非仅仅尽到物质赡养的责任〔14〕。

3.2空巢老人活动和参与水平对孤独感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空巢老人活动和社会参与评分与孤独感得分存在负相关。进一步分析显示,活动评分中的交流维度、社会参与评分中的职业和人际关系维度是空巢老人孤独感的独立影响因素。程静等〔15〕的研究认为,身体自我活动无障碍者孤独感评分低于身体自主功能有障碍者,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对于空巢老人而言,活动能力如自如行走或外出、自我照顾能力、正常的听力视力等不仅仅是生理指标,更会影响到老年人的孤独情绪及社交活动能力。因此要做好老年人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对于自主功能障碍的老人更应注意精神上的疏导与安慰。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要求,活动或社会参与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能力和机会,前者受生理、心理的影响;而后者则受环境因素的影响〔16〕,空巢老人有活动能力,但由于外界环境或自身意愿的原因,可以导致缺少社会参与。反之,虽然部分空巢老人受身体状况的限制,活动能力有限,但只要有积极参与社会的心态,同样可以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以不同形式参与社会。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尽管随着年纪增长老人活动能力下降,但护理人员依然可以从促进积极社会参与的角度去改善老人心态,降低孤独感水平。而从具体维度看,本研究发现,并非所有的活动和参与维度均与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存在密切联系,交流、职业和人际关系等参与活动维度是空巢老人孤独感的独立影响因素。尤其是职业维度,针对空巢老人而言,职业不仅包含从事有报酬的工作,还包含无报酬的活动(志愿者)、进入并在工作地(如,车间、学校、志愿者中心等)走动及管理家务并将其视为主要工作等〔17〕。职业涵义的扩展在很大程度上为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范式,而这样一来有助于帮助空巢老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与价值,尊严、参与地度过丰富、和谐的晚年生活,真正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将注意力由对子女等的寄托转移到更有意义的活动中,从而有助于改善孤独心境。

同时,随着现代沟通和交流手段如网络、微信等的发展,对于活动不方便的空巢老人也可以通过网络或电话等方式增加社会参与,从而充实内心生活、降低孤独感。研究表明,帮助老人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如微信、QQ视频等与家人和朋友保持交流是减少孤独感的一个有效方法〔18〕。也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的观点。

综上所述,本研究显示,空巢老人孤独感与其活动和社会参与程度存在负相关,进一步分析显示,活动评分中的交流维度、社会参与评分中的职业和人际关系维度、子女数量等是空巢老人孤独感的独立影响因素,因此建议从鼓励老人增加交流、参与社会入手降低其孤独感。

猜你喜欢

空巢子女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