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部分数字路名体现的时代意义与历史传承
2019-11-07杨冰怡吴岚汪鑫
杨冰怡 吴岚 汪鑫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发掘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一清路、二雅路、三秀路、四明路、五环大道、六顺路、七雄路、八方路、九通路背后哲学意义,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发现路名变迁背后折射出的时代变迁与历史大势。从发展与传承的角度探讨数字老街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可行性。
关键词:路名 哲学 含义 历史 传承 开发
人们常说“大武汉”,武汉的魅力在一个“大”字中展露无遗。城市面积大,人口多,街道更是数不胜数。一元路、二曜路、三阳路、四唯路、五福路、六合路;一清路、二雅路、三秀路、四明路、五环大道、六顺路、七雄路、八方路、九通路,这一系列的数字路名规整中不失文雅,内在联系也令人寻味。经历一系列实地调查走访后,我们决定发掘其背后哲学意义,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发现路名变迁背后折射出的时代变遷与历史大势。从发展与传承的角度探讨数字老街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可行性。
一.数字路名,暗藏玄机
一元路的来源是“一元”。在中国古代,“一元”的意义是十分丰富的。“一”是特殊指事字,既代表最为简单的起源,也代表最为丰富的浑沌整体。元,大之意。首先,“一元”可以指宇宙的开始和人在未出生前的混沌状态,也谓世运时会之数。汉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玉英》中提到:“谓一元者,大始也。”[1]《汉书·董仲舒传》中也提到“《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宋代的邵雍把世界从开始到消灭的一个周期叫做一元。一元有十二会,一会有三十运,一运有十二世,一世有三十年,故一元共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年。《朱子语类》卷二四:“到得一元尽时,天地又是一番开辟。”“一元路”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取名起于民国初立,国内一派新气象,与封建社会的面貌截然不同,可谓是开天辟地之举,取“一元”为名表达了对新社会新生活新面貌的美好期望,也暗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富有文化气息。其次,“一元”也有长寿、和满之意,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期许。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圆满,一元正有此意。仙家谓人能得一元者,可享长寿之运。《玄珠心境注》:“世有得之一元,便能艰苦寂寞,冥心练形,自然神凝形释,骨肉都融。”[2]《关尹子·二柱》:“先想乎一元之气,具乎一物。执爱之以合彼之形,冥观之以合彼之理,则众存焉。”[3]这也恰好与当代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观点不谋而合。
二曜路得名即“二曜”。二,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由混沌分出的天、地两极。二,指事字。古文字一、二、三、四皆以积画为之,大约都跟刻画记数有关,是纯符号的指事字。“二”是特殊指事字,表示天地两极。古人认为“道立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混沌太初的存在整体是“一”;然后由太初混沌的“一”,分出天地“二”极;天地二极之间,又生出人这第“三”部分;天地人三者,衍化出宇宙万物。曜,形声。从日,翟声。本义是日光,日、月、星都叫曜,日、月和火、水、木、金、土五星合称七曜,旧时分别用来称一个星期的七天。二曜,亦作“二耀”。指日月。《南齐书·王融传》写到“偶化两仪,均明二耀。”以“二”为首字,取“日月光曜”之义,命名“二曜路”。
三阳路得名即“三阳”。《易》八卦中的《乾》卦,由三阳爻构成,故亦以“三阳”指《乾》卦。古人称农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正月三阳开泰,合称“三阳”。唐崔琮《长至日上公献寿》诗:“应律三阳首,朝天万国同。”三阳还含有春天之意,也指农历正月,“三阳开泰”一词即引用此意,“三阳”表示阳气逐步超越阴气,冬去春来,万物复苏。“开泰”则表示吉祥亨通,有好运即将降临之意。人体的阳气升发也有类似的渐变过程,称其为人体健康的“三阳开泰”,即动则升阳、善能升阳、喜能升阳。这是从民众个人生活方面发出的美好祝愿。人生在世,名利抛开,唯求父母家人身体康健。
“四唯路”本名“四维路”,“四维”指旧时提倡的礼义廉耻四种德行,为治国之纲,1972年改“维”为“唯”,“四维路”由此变为“四唯路”。“四维”即指“国之四维”,出自《管子》“守国之度,在饰四维。”[4]《管子》对于“四维”也作出了非常明白的解释:“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5]更点出了“四维”的重要性——“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是非常杰出的国家治理者,他提炼的“国之四维”的是非常有条理的,“四维”中的每种东西各自负责不同的方面,“礼”可以让人们遵守社会的规范,协调人之间的关系;“义”让人们不去过度追求功名利禄;“廉”让人们在发现恶行或者坏人时不要包庇;“耻”是让人们有羞耻心,不要服从坏人,这也可以看做是与“廉”相关的一条,如今“廉耻”二字还常常是并用的。中国古代对于个人道德的要求同时也是治国必不可少的规则,在管子看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思想关系到个人的崇德修身,也与国家治理安定密切相关。这种观点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国家的构成离不开每个人民,如果每个人都获得了进步,那么国家也是可以进步的。
“四维”概念中蕴含的许多东西,到了今天也还没有完全过时,仍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中国先人对当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思想是古代社会重要的价值观念,而且这种价值观念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看法无疑是明智的。
五福得名就是“五福”。“福”被《唐韵》《集韵》《韵会》解释为“祐也,休也,善也,祥也。”这是比较接近我们现代认为的“福”的,其实“福”字的示字旁就可以表现出“福”与祭祀相关,在古代人看来要得到幸福与祭祀有很大的关系。“五福”一词常被人们用作新春祝福之语,我们每个中国人对它都不陌生。但是如果真的要问究竟“五福”具体是什么,能够得到的回答又是多种多样的,这与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同有关。不过《尚书》中早已对“福”作出了解释,《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6]即指“长寿”、“富裕”、“身体健康内心安宁”、“有德行”、“善终”。总的来说,“五福”其实代表了人们普遍的追求,虽然不曾涉及理想、信念之类纯洁高尚的东西,但是它正是理想或信念努力要带给人们的。
从地名办内部刊物《武汉地名志》中的资料出发,我们大致可以窥见这些路名的变迁历史。一元路:1907年德界强行扩展,辟为马路,称皓街。1926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汉,对原德租借(1918年收回,改为特一区)江岸1—6码头直通的马路,分别按码头序数重新命名。此路直通一码头,以“一”为首字,取“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命名为一元路。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改以当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之名为林森路。解放后复名一元路。1967年改名为红卫一路,1972年再复名为一元路。二曜路:1926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汉,对原德租界(1918年收回,改为特一区)江边1—6码头直通的马路分别按码头序数重新命名,此路直通二码头。以“二”为首字,取“日月光曜”之义,命名“二曜路“,解放后沿用。1967年改名为红卫二路,1972年恢复原名。三阳路:1926年底,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武汉,对原德租界(1928年收回,改为特一区)江边1—6码头直通的马路按码头序数重新命名,此路直通三码头,以“三”为首字,取“三阳开泰”之义命名三阳路,沿用解放后。1956年铁路岔道拆除,三阳路扩建改直,取消明星路,统称三阳路。1967年改名红卫三路,1972年恢复原名。四唯路:此路形成于清末民初德租界时期,始称寿街。1926年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汉后,对原德租界(1918年收回,改为特一区)江岸1—6码头直通的道路,分别按码头序数重新命名,此路直通四码头,取“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命名四维路。1967年改名为红卫四路。1972年改“维”为“唯”称四唯路。五福路:路成于清末德租界时期,称宝街。1926年底,国民政府由广州迁至武汉后,对原德租界(1918年收回,改为特一区)江岸1—6码头直通的道路,分别按序数重新命名,此路直通五码头,取“寿、富、康、德、命称五福”的含义命名五福路。1967年改名红卫五路,1972年复名五福路。六合路:形成于清末民初德租借时期,始称寝街。1926年底,国民政府由广州迁汉后,对原德租借(1918年收回,改为特一区)江安1——6码头直通的道路,分别按序数重新命名。此路直通六码头,取“六合同春”之义,命名六合路(“天地四方为六合”)。1967年改名红卫六路,1972年复名六合路。[10]
这六条路分属于德、日租界区,现在沿用的名字基本上维持了民国初年的原貌,新中国成立初期依旧沿用,后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改名,在“文革”结束后又复名沿用之前的名称。由此可见从民众到政府对这一系列的路名认可度是十分高的,经历战乱,政权更迭之后,许多历史遗迹我们或许已无从寻访,却以“路名”这一特殊的文化形式固化下来,其稳定性都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经历四次改名,现如今这一系列的路名已沿用至今,将近50年了,与之前动乱年代的路名频繁更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当今中国的繁荣稳定,市政规划合理,既方便了人民生活又兼顾了传统文化。
东西湖区作为新区也是从21世纪开始蓬勃发展,投身工业化建设。东西湖区这九条路的统一命名出现在2004年,这个新世纪之处正是中国锐意进取的年代,全国气象一新,各个行业蓬勃发展。20世纪“蔬n支沟”的蔬菜农场命名模式到如今寓意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新道路名,祖国的工业化进程在路名的改变上得到了很好的反映,由农业化社会向工业化社会发展的新道路迈进,而且路名也兼顾了文化与哲学,展示了文明古国的深厚文化底蕴。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始终不忘本不忘根。
四.重拾传统,鉴往知来
路名中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传承的思想,在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之后,最终还是回到了一条传统文化的道路上去,这种文化非常具有民族的特色,代表了中国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这种认知精巧复杂又富有智慧,在形式美和内在美的方面是统一的,是真正的美,于是这便统一为一种善的文化,中华人民在这样的文化滋养之下生长,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能够不断前进且永葆青春。
传承的观念在中国的智慧中一直是占据上风的,即使到了19世纪中叶之后,这种思想还是占据着绝对的胜利地位,时间到达了20世纪,中国的思想才真正沸腾飞溅,不同的观念被投放到时代的大锅中,传承的观念在其中输了下来,沉淀下来被认为是“渣滓”。而当一切都平息下来,人们终于能够静下心来客观看待各种文化的时候,才会觉察到这种传承的观念是带有杂质的玉石。它有自己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但是完全抛弃它是对于资源的严重浪费,也体现了人们缺乏甄别的能力。到了20世纪80年代,关于它的争论再次出现,这次的沸腾程度不亚于六七十年前,但是我们已经获得了辨别的能力,我们终于可以理性看待传承究竟好不好。
事实证明,完全割裂传统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一元路”系列在诞生初革新激烈的时候也没有放弃传统文化的样子,可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却因为政治原因改换成了“红卫”系列,完全失去了大气磅礴的意境。对比东西湖区的道路命名,从最初朴素的样子逐渐演化到现在美好的样子,我们能够发现传承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不仅如此,传承的本身作为一种观念,也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创新和传承并不是两件相互矛盾的事情,因为创新出来的东西经过时间的淘洗之后会渐渐积淀下来成为需要传承的东西,而传承中也会慢慢发现种种的问题与不足有动力去创新。一个人要同时有了这两种观念才能更好地看清自己身处的位置,在其中找到了最合适的平衡点,那里是再次出发的最佳地点。
五.文明传递,未雨绸缪
1.从历史角度看
自1861年,英、德、俄、法、日等殖民主义国家纷纷在汉口设立租界,于江汉关附近扎堆,形成了所谓的“租界区”,帝国主义的侵略迫使汉口成为国际商埠城市。设立租界的国别之多位居全国第二,面积之广位居全国第三,与上海、天津并称旧中国三大租界。帝国主义的侵略早已成為历史,但是原租界区却是历史的载体,不能简单消失,需要进行综合整治,还原历史旧貌。
2.从文化角度看
数字老街汇集了各个国家风格各异的建筑风格,如斯拉夫式、巴洛克式等西方建筑风格,还有各种中西合璧的建筑产物,十分具有艺术气息,作为世界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历史文化建筑是世界历史的见证,是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见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对于这样的优秀文化,我们自然要予以保护,而不是肆意的改造与放任不管。我们要将武汉每一处优秀的文化都作为武汉的城市名片,给予充分挖掘与合理利用。
3.从城市发展角度看
原租界区早已成为人们居住、企事业单位办公的场所,大部分建筑都已年久失修,面貌受损,但是由于对历史遗迹的保护不够,人们的意识缺乏,这些建筑或被拆除,或被破坏,有的甚至已经成为了危房而被废弃。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如果不对这些建筑加以保护或者修缮,迟早会被人们抛弃,到那个时候,这些建筑早就伤痕累累,或将不能恢复,被拆除而消失。这既不利于人们便利的生活,也不利于城市的发展。
4.从经济价值看
这些还残存的建筑大部分用于市民居住或者政府办公,但是这个区域却是居于黄金商业地段,这样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其经济价值大打折扣,没有体现中心老城区的区位优势。如果进行整改,将其发展成旅游区与商业区相结合,改善其配套基础设施,进行翻修与环境保护,将会极大地体现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董仲舒著,周桂钿译注,春秋繁露,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
[3]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7;
[4]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6;
[5]王世舜译注,尚书,北京:中华书局,2011;
[6]李山译注,管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
[7]魏徵,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7;
[8]萧子显,南齐书,北京:中华书局,1996;
[9]山海经,长沙:岳麓书社,2006;
[10]武汉市东西湖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东西湖区专志·地名志,武汉出版社,2006
[11]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
[12]唐长孙滋元,玄珠心镜注;
[13]顾迁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
注 释
[1]引用自苏舆:《春秋繁露义证》,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67页。
[2]引用自唐长孙滋元著:《玄珠心镜注》)
[3]引用自关尹子著:《关尹子》,二柱篇,第5页
[4]引用自李山译注:《管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2-12页。
[5]引用自李山译注:《管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页。
[6]引用自慕平译注:《尚书》,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41页。
[7]引用自顾迁译注:《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85页。
[8]引用自《东西湖区专志·地名志》,武汉市东西湖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武汉出版社,2006
[9]引用自《东西湖区专志·地名志》,武汉市东西湖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著,武汉出版社,2006,第389页
[10]引用自武汉市地名委员会编《武汉地名志》,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年,第250-261页
(作者介绍:杨冰怡,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吳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汪鑫,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