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晏殊的名句

2019-11-07郑朝晖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才俊亭台幽径

郑朝晖

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可以说是脍炙人口了。其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几乎可以说是他的“招牌性”名句了。估计他自己也很欣赏这个句子。居然在两个地方原封不动地用了这个句子。其一自然是《浣溪沙》了,其二则是一首七律《示张寺丞王校勘》。诗曰:

元巳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

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

仔细看起来,这里面除了那个名句以外,还有一句是和《浣溪沙》里差不多的,那就是“小园幽径独徘徊”。与词中“小园香径独徘徊”只差了一个字。不过这首基本上抄了《浣溪沙》将近一半的诗(诗与词孰先孰后未加详参),影响却不广,而这首词却流传至今,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首诗诗意上也是很连贯的,写了一个倒春寒的季节,虽然已经到了暮春时节,但是天气寒热不定,阴雨连绵。诗人倾杯独酌,赏春感怀。最后转而用典,赞美张王二人的才华,希望朝廷能够不惜代价延聘才俊。逻辑上讲,前面描写诗人的伤春之感,主要还在于感叹青春难再,才俊易逝,所以才有最后“莫惜”二字。也就是说,全诗首联、颔联及颈联为一层,言时光流逝之速,尾联的前一句为一层,是说才俊之不易得,最后则是结论,应该不惜代价选用人才。

如果这样来看,这首诗作为临别之际的谆谆告诫,拳拳之心固然真切感人。但是颔联颈联细致的描摹与最后的告诫之间并没有很直接的关联。所以从“意脉”上说,前后之间是“隔”的。不连贯不通畅,缺乏浑然一体的感觉。七律也好,小令也好,其实篇幅都比较短小,如果没有那种浑然天成的感觉,就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或许也是宋代诗歌有时不如唐诗的道理吧。

再看《浣溪沙》这首词。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上阕以“新词”开端,紧接“酒一杯”,从句式上给人的感觉是,词作了一首又一首,酒喝了一杯又一杯。这就让人产生疑惑了,缘何有那么多的感慨,感慨的又是什么呢?所以第二句就用“旧”来呼应第一句中的“新”。天气是去年的天气,亭台也是往日的亭台——一切既然都是往日的模樣,那么“新”词又从何而来,感伤又在哪里呢?作者的回答就在最后一句里。最后一句似乎在写景,但实际上又是对读者疑惑的回答,这一句不是疑问句,而是反问,日子过去了难道还会回来吗?所以天气也好,亭台也好,似乎还只是过去的样子,而时光确确实实已经悄然流逝了。这就是敏感的词人在这样一个暮春的季节里,不停地以酒浇愁的原因吧。

下阕那个著名的联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它不是对上阕描摹的情形的重复,而在对上阕所呈现主题的深化。而在有一种情感表现上又有委婉缭绕的感觉。“无可奈何”,是伤感,是落寞,也是对命运的妥协与接受,但是这样的接受并不达观,也不坦然,它委委屈屈别别扭扭。正因为如此,那只似曾相识的燕子,词人看作是“归来”。这种归来感,是对于时光一去不返的消解与反抗;但是“似”字又表现出了这种消解的不确定性。伤感——接受——反抗——怀疑,在这个短短的联句中,作者的情绪变化那么复杂而微妙。而在全词的最后,词人行动上的“徘徊”又与心情的婉曲形成某种呼应的关系。相比较而言,诗中的“小园幽径独徘徊”,当然不如词中的“小园香径独徘徊”。“小”与“幽”与“独”在意境上是重复的。而“香径”的好处是,客观景物之美,与内心的婉曲的伤感形成了物我之间的对立,让词句本身充满了内在的“张力”。整首词就结束在这样一个矛盾而寂寞的画面上,意味深长。

得出的结论是,其实并没有脱离意脉与语境的所谓“好句”,所谓的“好”,应该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表现力。表现力强的,自然是好的,表现力不强,自然就不好。所以那个著名的“联语”放在了不同的语境中,命运就大相径庭了。

今年春天也是冷的,一个人坐着读书码字,忽然对晏同叔的《浣溪沙》有了格外深的理解。只是今年太冷,而所住之地逼仄,香径徘徊是不可得了。

猜你喜欢

才俊亭台幽径
俗世奇人新篇 Street Wizards: New Chapters
香恋秋
江东子弟多才俊
网师园的岛屿、深山与幽径
前行
清平乐·耄耋
登翠微峰
在山水亭台间画下美丽春天
梁王亭怀古
昔日,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