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循散文特质 落实语文要素

2019-11-07陈涛

小学教学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散文阅读教学

陈涛

【摘要】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散文所占比重极大。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带刺的朋友》三篇散文。教学时,可依循散文特质,围绕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结合文本内容和课后习题设计逐步推进,引导学生读书、感悟,逐步学会积累喜欢的语句,关注生活现象,习得表达方法。

【关键词】散文 阅读教学 语文要素 教学解读

在现行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散文所占比重极大。什么是散文,一直有争论。“散文真是个大箩筐,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只是文学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文类概念”(王荣生)。散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由此,可以采用排除法,除去小说、诗歌、戏剧和非文学的实用性文体,其余文体均可纳入散文这个筐里。散文表现手法各有不同,细细辨来,大体有如下特点:抒写主体感受,事件可有可无,文字营造意境。“散文阅读,即鉴赏‘文学性散文,其要领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生经验,体味精准的言语表达。”(王荣生,《散文阅读教什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带刺的朋友》三篇散文,给我们描绘了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一个个珍贵礼物。本单元语文要素有二:一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二是“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依循散文特质,本单元无论是文本内容的选择,还是课后习题的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逐步推进,引导学生读书、感悟、积累并表达。

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语文能力发展基础,基于对“这一类”文章的认识思考,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品味语言,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中作者的人生经验对接,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逐步学会积累喜欢的语句,关注生活现象,习得表达方法。

一、披文入情:找到作者想说的“那句话”

汪曾祺说,写作最关键的是找到作品的“调子”,调子找到了,文章就写得顺手,就像说话一样。散文的文本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即“形散神聚”,表面是在写所见所闻,其实是在呈现作者的所思所感。阅读散文,也就是体会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感悟,一个有效的路径就是敏锐地捕捉核心话题或核心意念。首先整体把握,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读懂文中的“我”,进而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如《大自然的声音》中的首句“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课文以这一句成段作为开头,然后分三段描写风、水、动物的声音,丰富灵动的想象加之清新活泼的笔调,展现了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教学时,可以从作者最想说的这句话入手,引导学生结合课后第二题的思维导图,对“大自然中有哪些美妙的声音”这一主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发现: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都是围绕第一自然段进行描写的。

同样,《父亲、树林和鸟》开篇概括描写“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点明文题中三者之间的关系,接着回忆童年时与父亲走过滹沱河岸一片树林时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感,将人与鸟的亲密无间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展露无遗。教学时,可先让学生将课题中的三个词语“父亲、树林、鸟”串联成一句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再齐读第一自然段,切入中心,让学生进入文本寻找具体表现“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的内容。学生通过探究发现,课文从第二自然段开始,都是围绕“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一句展开,也感受到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

又如《带刺的朋友》,描述了一只小刺猬在秋夜朦胧的月光中偷枣的详细经过,生动、明快的语言,刻画出小刺猬偷枣时的高明本事,对刺猬的称呼不同,也让作者对刺猬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教学伊始,可引导学生结合文题质疑:带刺的朋友是谁?课文写的是刺猬,为什么不直接以“刺猬”为题?请从文中找到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有了前两课的学习基础,学生依据“找到作者最想说的那句话”的思路,能够发现本文的中心句:“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在学生交流理解“钦佩”“聪明”“本事”“真高明”和感叹号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再采用大问题推进:“默读课文第二至第十自然段,用横线画出表现小刺猬本事高明的句子,圈出关键词,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提炼刺猬偷枣的步骤,写在旁边”,此举落实了语文园地中有关“批注”这一要素。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可见,解读作者的写作思路,是阅读文章的一个重要方法。三篇散文所写的人、事、景、物,都是作者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寄托着作者的情思。教学这类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作者生活”,或者是“课文生活”,披文入情,触摸到作者的“心跳”,再深入体会作者独特的生活情感体验过程,感受文章内容的形象、生动与丰满。值得提出的是,有的作者虽不会将自己的情感思路通过非常明朗的文字呈现出来,但散文中的一些主词或核心句段同样起着提示和导引作用,只需基于文本进行语意衔接即可明晰。

二、品詞赏句:感受散文语言的“那种味”

写散文,尤其需要锤炼语言,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要反复掂量,仔细打磨,极需语言功底。这三篇散文,就体现了作者的语言功底。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后,进入品析语言、培养语感的阶段。设计教学思路时,可将课后习题及语文园地中语句积累的相关内容融入教学过程,着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生动的词句段,通过朗读、诵读,反复品读、揣摩,感受语言,深入读文。同时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领悟课文的写作技巧,可谓一举多得。

1.朗读入情境

散文教学,就是要学生关注语言,细细品味一字、一词、一句,乃至一个标点符号、一个细节。《大自然的声音》一文语句生动,富有童趣,写出了大自然中的美妙声音。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生动,不需条分缕析,只要带着学生走进文中描述的情境,抓住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语句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文中大自然的声音美,读出文中修辞的诗意美,读出对语言的敏锐感,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读第二自然段,可以聚焦第二自然段中描写声音不同的语句:“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抓住四个“不一样”,采用教师引读、学生接读的方式,读出语音语调的变化。再抓住关键词研读句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梳理的描写声音的词语“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雄伟的乐曲”“充满力量的声音”,让学生默读后联系生活实际去联想文字描述的情景,说一说自己在哪里听到过这样的声音,找出同作者描述内容相似的生活场景,体会这样的用词方法更能细致地表现声音的特点;再指导男女生合作对比读,女生读出“微风拂过”时“轻轻柔柔”“呢喃细语”的轻柔,男生读出“狂风吹起”时的“激动”“雄伟”和“充满力量”的热烈。

第三自然段为了表现大自然中美妙的声音,运用了较多模仿自然声音的象声词,如“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淙淙、哗啦啦、叽叽喳喳、唧哩哩”等,大大增强了行文的生动性。教学时依然通过朗读,先出示语句:“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句中的省略号,想象树林、树叶、房子等还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带着理解再通过朗读进入课文营造的美好情境。再出示“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引导学生通过语速、音量的变化读出水声由小到大、水量由少到多的不同。

第四自然段的教学,可采用如上朗读方式推进,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品味。

2.比较见感悟

“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更重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发现它的语言特征。”散文的语言精致优美,无论哪一段、哪一句,都值得推敲赏析。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深入品析作者个性表达的细微处,进而体会作者独特的经验感悟。

一是增删比较。《父亲、树林和鸟》课后练习第三题,要求学生“读句子,说说加点的部分给你什么感受,然后选择一句抄下来”。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和前一课相比,本道习题出示的不是词组,而是从原文中摘录的优美语句,由词汇积累转为句型积累,注重培养学生在课文丰富的表达中学习、积累并运用语言的能力。遇到此类语句怎么教?以第三个句子的教学为例。教学时,有的教师以加上修饰词语能让句子表达更具体为导向,先带着学生理解“幽深”“雾蒙蒙”两个词语,再品读句子。如果换一种方式呢?先出示两个句子,一个隐去所有加点部分,另一个留下“幽深的”这一词汇:

父亲突然站定,朝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对比阅读,然后结合生活想象理解,说说加上“幽深”后感觉树林有什么特点,品析散文语言的意味。在此基础上出示第三个句子,即文中原句: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如此增删比较,学生能感受到树林幽深、看不清的程度逐渐加深,体会出词语间的细微差别及表达效果,也深入了解到父亲是对树林和鸟心存真爱,才能体察到树林和鸟儿的细微活动。同样,另两个句子的教学,放手让学生迁移习得的增删比较方法读悟,学生自然能够体会出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抛出开放性问题:“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说来听听。”这样步步深入的一个学习经历,是语言的理解积累,也是语用经驗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

二是前后比较。《带刺的朋友》课后第三题要求为:“读下面的句子,看看‘我对刺猬的称呼有什么不同,从中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在学生品读“偷枣”动作、感受刺猬本事高明的基础上,出示这三个句子让学生比较着读一读,从而感受“我”对刺猬的称呼从起初并无好感的“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到之后钦佩“聪明的小东西”,正是“我”对刺猬情感的转变,这样也品出了散文的情思。

三、积淀语感:发现阅读生活的“那个我”

散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散文中的人、事、景、物,也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与“作者的生活”“课文的生活”对接,通过诵读、摘抄、听说、读写等方式,将经典句段积淀内化,像作者一样去发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生活。

1.诵读出语感

朗读和背诵都是积累语言的有效方式。散文文质兼美,宜熟读成诵。反复诵读文中精彩片段,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丰厚言语素材的储备,也能够在品味作者精彩描述的过程中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语感积淀的目的。《大自然的声音》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背诵第2~3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均是以总分的方式进行描写,在结构上有一定的层次,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采用提纲背诵法,如:“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既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也有助于学生内化语言。

2.摘抄带赏析

摘抄属于记忆性积累。散文语言优美生动,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把值得品析的词汇、语句及段落,记录在摘抄本上。语文园地“交流平台”提出“摘抄”“归类摘抄”“批注”和“摘抄时写出处”等,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这些方面的练习。可以自主摘抄喜欢的词、句、段,并阐述摘抄理由;可以归类摘抄,如《大自然的声音》中直接表示声音的词与描写声音的词语;可以主题摘抄,如《父亲、树林和鸟》中描写父亲言行的语句或“我”的心理描写的语句。值得注意的是,摘抄积累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应组织学生摘抄落实到今后的阅读生活中,既关注内容的组织、格式的规范,也定期组织学生交流,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把好词佳句储备在头脑中,活学活用,进行个性化的表达。

3.复述习语言

《带刺的朋友》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讲刺猬是怎样偷枣的”。这种复述训练也是学生积淀语感的一种方式。对于此项练习,复述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偷枣的过程,还要落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引导学生规范、清楚地用词用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复述的同时,让学生明白,正是作者留心生活,仔细观察,生动表达,才让我们阅读之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此举,也是为本单元口语交际与习作教学做好铺垫。

4.运用促表达

在增加语言积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读写迁移,适当模仿,仿中求新,是语感积淀内化的最高层次。《大自然的声音》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你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试着写几句话和同学交流,如:“鸟儿是大自然的歌手……”“厨房是一个音乐厅……”此小练笔应关注三点:一是要关注构段方式,围绕第一句话写;二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自己丰富的想象具体地表达出来;三是感情的基调要与课文一样美好温馨。

5.拓展丰底蕴

《大自然的声音》课后“阅读链接”板块编排了叶圣陶的《瀑布》,可以组织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实现从“单篇”到“类篇”的阅读迁移,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不同的表达方法,并得到启示。《带刺的朋友》也安排了一个“选做”练习,即阅读宗介华的散文《带刺的朋友》,继续了解小刺猬一家的故事,再和同学交流自己对小刺猬的新印象,意在通过阅读丰满认知。可将相关资料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家多元、丰富的写作风格,体会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人文情怀。

叶圣陶先生曾直截了当地指出:“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引导学生们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伟。”一堂课只有具备足够的思维含量,才是高效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一种意识:如何遵“体”识文,依“体”而教,结合文本特点落实语文要素。学生拥有了会读“一篇”课文到会读“一类”课文的学习经历,在平日的阅读生活中就能针对不同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将在单篇阅读中习得的阅读策略延伸至更多文章的阅读,发现“类篇”文章中的表达方式与写作技巧……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散文阅读教学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我与风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