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隐喻的角度看植物意象英译——以宋词为例

2019-11-07王加煜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翻译隐喻

【摘要】如今,翻译到各国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日益增多,其中古典诗词占较大比例。但源语言中诗词意象易遭到来自不同文化中的目标语读者的误读和忽视。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译者需深入研究意象的含义,并采用适当方法翻译。

【关键词】隐喻;植物意象;翻译

【作者简介】王加煜(1995.06-),女,满族,吉林通化人,上海交通大学,学生,硕士,研究方向:翻译。

引言

隐喻作为一种修辞类型,起到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通过对隐喻的认知不断加深,隐喻也开始成了我们认知世界的工具。

本文是有关宋词中的植物意象的隐喻研究。人类拥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大脑,因此他们的认知结构也应该一致。然而,由于文化差异,一些植物意象的隐喻对于目标读者来说很熟悉,但又很难理解。译者作为沟通的桥梁,在翻译时应该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消除误解并传达文化内涵,使源作者和目标读者能有相同的认知。

一、研究方法

由Lakoff和Johnson撰写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是隐喻研究的里程碑。对于概念隐喻理论,“其本质上隐喻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概念隐喻涉及四个基本要素:源域,目标域,映射和相似性。“域”是指概念,“映射”表示两个域之间的相互作用。Lakeoff称映射的开始为“源”,被映射域为“目标”。而人们通过源域中的知识映射到目标域中的知识,来认知目标域(束定芳, 1998)。自然界中的概念隐喻是跨域映射,它帮助我们识别和表达目标域的特征和结构。

二、分析

1.两种语言的源域相同。人体共通的生理结构和生活经验导致了认知普遍性,使得汉语和英语有相似的隐喻。例如,在中国和英语国家都有用花来比喻女孩。因此,对于这些意象,译者可以按字面直接翻译。

例: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As flowers fall on running water here and there

Im longing for thee, just as thou art for me(许渊冲, 2012)

在这首词中,“花”同时具有几个目标域。花朵外观漂亮但花期短,就像人的年华、美丽或其他重要但又短暂的东西。“花”是源域,而物和人是目标域。“花自飘零”中的“花”象征着失去的青春、美丽和时间。英语中“花”这一意象也有这些含义。因此,许渊冲将“花自飘零”直接翻译成“flowers fall”是比较合适的。

2.两种语言的源域不同。由于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同一意象也会产生不同的关联,如果译者想传达原意象的美学特征或文化信息,则应该保留这些隐喻,并通过解释法,隐喻转明喻等方法来翻译两种语言中源域不同的意象。

例:豆蔻梢头旧恨,十年梦,屈指堪惊。

My cardamom-like lovers disappears

As dreams of ten long years

Counting up, Im surprised(顾正阳,2008)

在这首词中,“豆蔻”是一种含有隐喻的植物意象,指的是如同豆蔻一样柔嫩的少女。因此,“豆蔻”就是“少女”的源域。但是目標读者由于不理解,可能无法完成从源域“豆蔻”到“爱人”这一目标域的映射。顾正阳通过把意象翻译为“豆蔻般的情人”,将隐喻改为明喻,帮助目标读者了解“豆蔻”是指一个人。

3.源域在英语中缺失。中国的诗人喜欢使用各种各样的典故来表达他们的感受,使诗歌简洁而深刻。但有些意象富含中国文化,目标读者对此并不熟悉。译者可以对意象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加以注释,则中英文源域都会映射到同一目标域,目标读者就可以欣赏到原语言的“原汁原味”了。

例: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The setting sun turns pale, autumns grown old, Green grass oer grown with parting grief sad to behold(许渊冲,2011)

词中的 “蘅”其实是“杜衡”,“杜衡”是一种象征着高尚品格和离愁别绪的植物。源域是“杜衡”,目标域是“离别的悲伤”。如果将“杜衡”翻译成asarum blumei,目标读者会因为不理解而产生困惑。许渊冲将其称为“green grass”,并添加了“parting grief sad”这一解释,为目标读者省去一些理解的麻烦。

三、结论

翻译是文化之间的一种概念交换,而不是语言之间纯粹的代码切换。Lakoff和他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宋词中意象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方向。宋词作为中国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我们传扬和推广。但是,由于文化差异,目标读者可能会因为对宋词中意象的不理解而产生误解。所以译者应首先对植物意象的含义进行全面分析,并应用适当的翻译方法。人们通过将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标域来理解意象。如果他们的映射过程与原读者的映射过程不同,目标读者可能会错误的理解意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译者应该使目标读者能够拥有与原读者相同的映射过程,在翻译中保有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来尊重和促进源文本的文化。

参考文献:

[1]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文化视角[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8.

[2]任淑宁.试论植物词汇的隐喻[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

猜你喜欢

翻译隐喻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