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A Word for Autumn翻译探索

2019-11-07梁慧慧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济慈错失米尔

一、译前摸索

A Word for Autumn是英国作家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Alan Alexander Milne)的散文,翻译时,首先需要考虑在内容上要尽可能再现作品的语言形式、艺术手法、情景内容、形象意境等;在考虑作者语言风格的基础上要顾及文学作品的想象性、抒情性和审美性等。其次,审慎选择翻译方法,策略和翻译技巧。异化策略还是归化策略、直译还是意译、音译还是零翻译等。最后,要考虑文学作品的指义性与审美性。文学翻译不仅要恰当保存原文之形,还要实现散文的审美功能。虽然翻译是一种戴着镣铐的舞蹈,但译者还是要在这些方面发挥能动性。

二、译中解读

米尔恩以儿童文学出名,如代表作《小熊维尼》,其作品多少会有语言简明,情感真切,表达生动,幽默风趣,寓教于乐等儿童文学的特点。这篇作品虽为散文,但受个人习惯和风格的影响,读者可以轻易捕捉到作者语言的生动和真切。比如,作者在描写芹菜言语间掺杂着个人特色的调皮幽默,通过芹菜这个生活中常见却不容易被人在意的物体,让人眼前一亮,不仅对芹菜有了焕然一新的认识,还对生活中的美从另一角度进行定义,引人思考。所以,作为译者,不仅是要翻译原文内容,还要尽量保持作者的字词风格。叶子南教授在谈到这篇文章翻译时曾说到,“翻译这类文字对译者有独特的挑战:你无法译笔飞扬,想译出气势,却飞扬不起来,只能在文字中默默耕耘…”(叶子南,2016:108)如何拿捏好分寸,我们会在下面进行浅析。

叶子南教授译将为A Word for Autumn译为《秋赞》,突出一个赞字,笔者认为,赞是这篇文章的升华,只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纵观全文,作者的重点是对芹菜和秋天感受的变化,所以这样翻有点以偏概全,让人误以为整篇文章是那种“我言秋日胜春朝”之意。故而翻译成《秋日密语》,这样既含蓄的表达出文章主题,且“密”字提醒读者文章中会有惊喜。

作者在文中特意引用英国大诗人济慈To Autumn中的一句赞美秋天的诗句:“Season of mists and mellow fruitfulness,” said Keats, not actually picking out celery in so many words, but plainly including it in the general blessings of the autumn. Yet what an opportunity he missed by not concentrating on that precious root.”作者在这里想表达济慈赞美了秋日的那么多却独独错失了芹菜,笔者认为这里凸显了米尔恩的幽默诙谐。连大诗人都错失的美好被作者发现了,多么自豪的感觉,于作者而言,米尔恩写的美滋滋的,于读者而言,读的小有惊喜,此法甚妙。这句笔者译为,“ ‘雾霭茵茵,香果肆意,济慈对秋日的胜爱,独独忘记了秋芹,错失此等可人之物,憾事憾事啊”。

文中也有一件“憾事”。文中有句“A pat of butter underneath the bough, a wedge of cheese, a loaf of bread and—Thou. ”笔者译为“树枝下的一小块黄油,一块楔形奶酪,一条面包,还有你就够了。”但句里最后一个“Thou”是指代的芹菜还是秋天,难以明了。这句仿《鲁拜集》 第十二首中的“A Book of Verses underneath the Bough,A Jug of Wine, a Loaf of Bread—and Thou. ”又或者作者在指爱惜芹菜之人。但这就是文学作品的想象性,不言明,反倒让不同的哈姆雷特有机会融入作品中,此处无言胜千言。也正是文学作品这一独特性,让人对其爱不释手,百看都有新意。

有趣的一点是文中三次提到了服务员,分别是文章开始时“A little more cheese, waiter. ”和“More bread, waiter. ”以及文章最后的“Heres to October—and,waiter, some more celery.”作者起初是憂郁伤感的,但随着对芹菜的描写和赞美,又“爱屋及乌”地开始对秋天敞开心怀,直至满怀期待与欣喜。言由心生,从“A little more”“More”到最后干脆痛快的“some more”,词汇程度的变化也证明了作者心情的变化。所以,这几句可译为“服务员,少加点奶酪吧。”“服务员,再来点面包吧。”以及最后一句,“来!服务员,上份芹菜! ”最后一句翻译时,用感叹可更突出作者此时心情的畅达。

三、译后反思

中国在文学翻译领域的大家,可谓是“江山代有人才出”,但在文学翻译鉴赏领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教学上,都有很多进步空间,这是不足,也是我们新时代译者努力的方向。古人做事有“吾日三省吾身”之说,作为译者,也应学会“三省吾作”。任务的结束并非翻译的结束,译者有责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更多可行的翻译方案,力求“对等”。乘风破浪,会有时,译者进步,正当年。

参考文献:

[1]叶子南.“翻译度”概念初探[J].中国翻译,2016(6).

[2]叶子南.A Word for Autumn秋赞[J].中国翻译,2016(6).

【作者简介】梁慧慧,女,汉族,宁夏大学,研究生在读,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济慈错失米尔
电影《明亮的星》中女性主体芳妮与济慈作家形象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错失恐惧症
错失《哪吒》衍生品生意,《姜子牙》还有翻盘机会吗?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小误会错失大商机
滨海湾十年首遇雨战 法拉利遗憾错失夜赛之冠 2017年新加坡大奖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