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理论下国企内审外包动因及风险防控
2019-11-07许蓝心
许蓝心
摘 要 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有利于企业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但内审外包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会制约国企内审外包的成效。本文以此为基础,在现代企业理论下分析国企内审外包的必要性及风险防控思路。
关键词 现代企业理论
国企内审外包 动因 风险防控
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有利于企业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节约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业务起步较晚,已积累的经验、内部审计的风险防控手段有限,在内部审计外包过程中,难免出现审计信息不充分、盲目外包、外审人员专业性和独立性不足、逆向选择及道德风险等问题。本文以现代企业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动因来思索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风险及防控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有企业有效把控内部审计外包的“两面性”。
一、现代企业理论下国企内审业务外包的动因
自科斯提出企业边界问题后,关于企业的内部审计问题,国内外经济学家及企业管理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着手分析、研究、实践。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动因分析的现代企业理论包含代理理论、交易理论、核心竞争力理论等。
(一)代理理论下基于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
长期以来,基层审计机关都面临着人手少、任务重的问题,尤其基层企业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单位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难以做到审计监督与评价的独立,很难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客观、公正,很难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益。怎样适应新的形势,围绕企业自身经营目标,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是各基层审计机关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由此,审计代理应运而生,审计业务的外包解决了一系列影响审计独立性和专业性的困难问题。好的外部审计资源,在当前审计大数据与信息化进程中不断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交易理论下基于降低成本的要求
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途径就是降低企业的成本开支。内部审计过程本身会产生一系列的成本,按照交易理论,假设企业自行审计的成本高于审计业务外包的成本,或者低于审计外包的效率时,企业会倾向于选择审计外包。审计外包不仅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而且也有利于降低代理成本。审计业务的外包,可以将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转化为具有市场机制的专业人员执行,降低成本的同时还会大大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增加企业的增值效应。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下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求
核心竞争理论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资源普遍稀缺的情况下,企业往往借助外部机构来整合资源。在此目标下,企业以保持核心优势为前提,将部分服务及业务外包给外部机构,以集中优势或者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基于此,国企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在提升自身综合竞争实力需求下,通过审计业务的外包,将自身从批量性、重复性、日常性的审计业务中“拔”出来,从而将财力和物力集中在更高层次的规划与挑战中;集中企业内外部资源配置优势,投入企业价值链中真正能创造价值的战略环节,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国企内审外包中存在的风险
(一)基于管理者主观误区的风险
目前,一些国有企业在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时,往往存在忽视市场调查及行业口碑,仅凭个人主观臆断选择中介机构或企业的情况。此类情况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因为缺乏事先调查,难以分辨被选择的中介机构的当前发展和资质业绩等真实状态,容易因为其“表面繁荣”而为自身带来内部审计风险。此类风险一般表现为巨大诉讼风险隐患。
第二,寻找适宜外包企业及合作磨合期间,因双方存在相互選择成本,可能导致后续外包成本增加。这一点往往容易被企业管理者所忽略。
第三,在内审外包执行过程中,因局限于委托企业人员审计水平,导致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不足等问题。由于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并不能完全介入被委托机构的审计过程中,这个问题很难在审计中被企业管理者及时发现。
(二)基于审计外包资产专有性的风险
国企由于有不同的类型,内审的对象和内容也存在差异,因此并非所有国企或国企所有业务都适合使用审计外包模式,尤其是内审涉及国企的个性管理、核心资源、专属业务等方面。当然,以审计外包资产专有性作为考察国企是否适合选择审计外包方式的指标时,还需要考虑提供外包服务的中介机构,能否按照国有企业的审计目标与发展要求,切合实际为国企提供专业性和针对性强、高效合理的审计服务。毕竟,服务质量与服务能力的高低,服务的契合与对口性等,都会影响服务成效。
通常情况下,国有企业在内部审计执行过程中,往往以代理成本中的订约成本和守约成本为关注和考评对象,对于因预计不足所导致的监督成本和剩余损失等却相对忽视。如果企业订约成本和守约成本的关注比例远高于监督成本和剩余损失,很有可能带来内审监督失衡的状态。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对中介机构的职业能力、操作水平过于信赖的前提下,更容易为企业带来内审成效的失真等诸多风险及影响。
此外,部分大型国有企业下设多层级直属单位,下级单位在项目建设完成后,通常会寻找造价咨询公司来辅助完成造价审计,以最后做出更为准确合理的竣工决算报告。但是,为整体把控审计格局和审计效率,统一管理集团所属单位内部审计业务,一级集团可能牵头组织和选择中介机构,并设立组织结构来完成下级项目竣工决算的审计。在此过程中,一级集团常常在行政上和业务上独断,造成二级和三级等单位在成本制约、权限范围不对等因素的影响下,在与集团、各层级单位以及造价咨询公司、中介机构等单位的相互协调与审计实施过程中,常陷入方方面面的被动。这种状态可能会影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统筹管理效力,从而影响最终的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甚至会增加审计风险。
三、国有企业现代转型要求下降低内部审计外包风险的建议
(一)严格选择和管理外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外包作为内部审计的扩充领域,应该推行外部审计机构准入与退出机制。在国家法律法规框架下制定合乎企业实际的中介选择与竞争流程,确保外包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先进性、专业性与契合性。这要求国有企业在选择外包机构之前,先考察调研外包机构业务资质与行业信誉,尽量选择实力强、业内信誉好、执业经验丰富、质量控制体系健全的中介机构。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定期对外包审计业务执行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另外,还可以制定严密的责任追究制度,对照外包审计机构的履职程序和要求,对审计业务目标未达标或履职不到位的情况,及时追究责任。
(二)审计外包过程中确保企业掌控主动权,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
国企在选择外包服务时,必须掌控内部审计工作主动权,通过严格谨慎的合约,相互牵制与合作。这要求外包中介机构强化对注册会计师、造价工程师等的职业道德教育,以提升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外包中介机构要制订详细的审计计划和审计目标与任务,并定期与审计各方做好沟通与协调。审计工作完成进度和效果可与付费进程挂钩,以约束外包机构,从总体上避免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等问题。
(三)选择恰当的外包形式对国有企业的内审外包更重要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总结了审计外包的形式,包括审计业务的补充、审计业务全外包、审计业务外包与内审相结合等形式。笔者建议国有企业应结合自身的行业特征和业务实际,正确选择审计业务外包的形式,充分发挥审计外包的优势;在充分掌控外包机构服务内容和服务信息基础上,选择安全保密性強、服务范围适当、专业性强、契合度高的内审外包服务。内审与外审相互制约,最终达到防控企业审计风险的目的。
(作者单位为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赵靖婷.我国企业内审外包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03):299.
[2] 李万福,杜静,林斌,翟静怡.企业内部审计外包实践调查及发展方略[J].会计研究,2017(08):81-87+95.
[3] 安宁,陆迎霞.山西转型经济中的中小企业内审外包路径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18(04):76-82.
[4] 潘婷.基于SWOT分析法的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包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05):187.
[5] 刘文梅,徐雪林.企业内部审计外包浅议[J].中国农业会计,2014(04):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