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主题语境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策略

2019-11-07潘沐

校园英语·中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题语境问题链

【摘要】 本文主要围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理念,从新课标提出的课程内容的主题语境角度出发探讨了高中英语阅读课型设计的策略,并以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片段为例,具体分析如何在一线教学过程中基于主题语境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主题语境;阅读教学;问题链;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潘沐,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

一、主题语境的内涵

新课标对英语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划分和定义,即包括了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这六个要素。主题语境分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类别,所有的英语语言学习活动是在主题语境下进行的,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探究是英语语言学习的核心内容,深度挖掘语篇的主题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语篇、发展学生英语思维品质及取得有效的英语学习成效。

二、主题语境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的启示

第一,强调文本的主题语境,这就要求在给学生提供英语阅读材料时候,要进行一定的选择和梳理,按三大主题语境进行归类,制定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阅读计划,避免材料选择上的随机性和过分追求阅读量的盲目性。第二,主题语境的呈现形式则是语篇,新课标也要求语篇以多模态形式呈现,不仅要有静态的语篇也要有音频和视频的文体形式。因此教师在为学生提供文本阅读素材的同时,也可以配合有音频和视频的材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第三,主题语境不仅为英语学习提供意义语境,也提供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语境。因此,这就要求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候,注意设计有助于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问题或活动,让学生在阅读语篇的同时,助推学生对主题进行深度学习,建构新的思维方式,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三、主题语境下的阅读教学设计策略

1. 重组多模态语篇,串联同主题语境。为了增加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常常会使用图片视频来辅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真实社会语境中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真实语言环境下的听说读写。进入高三后,学生泛读的时间少,但我们可用高考模拟题篇章为素材,进行同主题多文本阅读。

教学片段1:step1: Realize the power of moments

Watch TED talk “one second every day” and complete the notes.

Step2: Learn how defining moments are created

1. Share how the marathon runner achieved his success.

2. Think critically that every moment can be a defining moment.

教師根据主题语境 “defining moments”整合多篇同主题文本,比如,文本一某地高三模拟卷的完形,这篇记叙文讲述了马拉松运动员自己如何努力创造成功时刻;文本二TED “one second every day”讲述了演讲者每天摄像记录生活中的一刻来定义生活。文本三某地高三模拟卷的阅读B篇“defining moments”这篇议论文讨论了defining moments定义、辨析了我们是否能创造这些时刻。教师通过“是什么,为什么重要,怎么创造”巧妙串联三篇文本。在文本的选择过程中,老师采用不同语篇类型(记叙文、议论文等不同的文体,以及书面和演讲的多模态形式的语篇)为学生学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行了文本支持。文本的深刻分析过程让学生能进行批判性思考,学生通过这些承载了人生价值观的语篇的学习,欣赏语言之美,丰富生活经历,体验不同情感。

2. 结合主题语境的情境链,创设主题语境下的问题链 。在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中,问题链是解决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做什么的依据,学生通过问题链的回答来厘清文本的篇章结构、语言逻辑、行文特色等,但作为阅读语境下的问题链设计,更应突出强调的是主题语境。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链的过程中要兼顾文本的主题语境的情境链,让问题顺着情境走,而不是脱离语境地问一些与主题语境不相关的问题。教师让主题语境的情境链与问题链相结合,也能够保证教师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不那么零散、无逻辑或随意,也能够让学生通过问题来推敲出文本的逻辑,深化学生的阅读逻辑思维。例如,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M7U1 project这篇文本所基于的主题语境是“人与科技”,而细化来说讨论的是人类生活受到科技影响的利弊,因此教师在创设主题语境下的问题链,可以结合这个主题语境,适当让学生进行同主题语篇的阅读,来深化对该主题语境的理解。

教学片段2:Q1: Can you think of the functions of a phone?

Q2: Can you share some interesting facts about the lifestyle of the Amish?

Q3: Discuss the disadvantages of phones in Para3-6.

问题1是引出主题关键词“phone”,学生通过对手机功能的讨论理解手机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随后,教师立刻介绍世界上阿米什人不使用手机且远离现代科技这样一个事实,让学生产生一种原有认知上的冲突,并带着这份好奇和问题进入文本的阅读。于是问题2让学生去寻找关于阿米什人的另类之处(即不使用现代科技)。通过这些事实信息的阅读和查找,让学生对阿米什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最后抛出问题3,让学生带着这种认知冲突寻找阿米什人不使用手机的理由(即手机的弊端)。

由于文本是一篇议论文,因此在设计这一串问题链的时候基于的文本情境是:讨论手机的利弊,即手机的好处(functions of mobile phone)和手机的坏处(举例阿米什人不用手机的理由)。但如果脱离文本情境讨论这个问题,就少了趣味性,同学可以通过对阿米什人生活的认识去,站在阿米什人的角度去理解阿米什人不用手机的想法,是有趣并具有可读性的。

3. 巧设读后活动,深化主题价值理解。新课标指出要“以主题为引领,以语篇为依托,将语言知识学习、文化内涵理解、语言技能发展和学习策略运用融合在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三类相互关联的语言与思维活动中。” 读后活动是属于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思维活动,常见读后活动有:读后续写、组织学生辩论、基于文本内容的采访、角色表演等。而巧妙地设计读后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深化主题价值的理解,培养思辨思维品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这里仍然以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M7U1project为例,探讨同主题语境下的读后活动设计。

教学片段3: 1.Critical thinking: What might be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the use of phones?

2.Discussion: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title “To phone or not to phone?”

3.Watch a Ted talk “Alone Together (群體性孤独)” and take dow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Face-to-face relationship” and “Online relationship” mentioned in the video while listening.

4.Extensive Reading: “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we stopped talking to one another.”

活动一主要让学生根据文本中的句子找出暗示作者对手机使用的态度是什么。那么学生不难发现作者用一种幽默手段显示出一种矛盾心理。教师此时让学生关注标题“To phone or not to phone?”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个科技使用困境。活动三通过TED演讲视频让学生深刻思考科技对人类人际关系的影响,即“人类在通信手段上的进步让联系变得便利但真实的人际关系正在疏远”。活动四通过同主题阅读材料让学生重新审视科技带来的人际社交变革。学生在这一系列的递进的阅读活动中,不仅积极主动参与到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学生运用英语去辨析问题和思考问题也使其思维品质得到发展,加深主题语境的价值理解。

四、小结

基于主题语境的英语阅读也是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主题语境探究情境中的意义,以语篇理解为载体,发展自身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融合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发展思维品质,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67.

猜你喜欢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题语境问题链
以主题语境为引,助力写作教学轻负增效
刍议主题语境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主题语境下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英语学科素养的探析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基于微视频与问题链相融合的高三一轮复习教学设计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解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