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Hart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评述

2019-11-07刘贻珍

文教资料 2019年23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刘贻珍

摘    要: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语篇进行批评性研究,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呈现跨学科发展趋势,先后涌现出批评认知语言学、多模态批评性语篇分析等理论。Hart作为兰卡斯特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融合领域成绩斐然。本文从功能语法、多模态、认知语言学三个层面阐述Hart相关理论的来源及应用,指出Hart相关理论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 Hart    批评性语篇分析    功能语法    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以往的批评性语篇研究主要通过分析话语揭示语篇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随着话语形式的日益多样化,语篇日趋复杂化。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尝试通过运用其他语言学分支的相关理论,从多角度、多层次对语篇进行批评性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批评认知语言学、多模态批评性语篇分析等理论应运而生。

近年来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教授Hart致力于批评性语篇分析融合理论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就。本文从功能语法、多模态、认知语言学三个层面论述Hart相关理论的来源,并通过实例阐明相关理论的应用,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功能语法层面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许多语法模型可应用到批评性语篇研究过程中。这是因为两者在许多方面存在共通点(Young and Harrison, 2004)。首先,两者都将语言看作原始社会资源。其次,两者都认为语言和语境可进行意义传达,语言和语境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由交际情境控制。最后,两者都在分析语言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检验语言的言语目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大语言元功能在批评性语篇研究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但鉴于语篇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本文将着重阐述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在批评性语篇分析中的应用。

1.概念功能

以概念功能为基础,Hart(2014:19-30)重点运用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和语态阐释语言表征背后的意识形态。他指出,及物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政治语篇的真实意图。及物性可看作意义表征的基础,用来分析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达方式,从而阐释不同表达方式反映的意识形态。Hart认为,及物性分析的重点在于对事件过程进行分析,过程类型反映了特定的参与角色。例如,物质过程通常同时存在施事和受事,而言语过程则存在说话者和接收者。

为进一步阐明及物性如何反映语篇的意识形态,Hart(2014:24)对1984年—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的相关新闻语篇进行及物性分析。Hart首先对英国矿工大罢工的新闻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其次,选取The Sun和The Morning Star两家媒体对该政治事件的相关新闻报道并对其中的动词进行及物性分析。最后,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两家媒体运用不同的及物性结构,传递不同的意识形态。The Sun对矿工大罢工持批判性态度,在描述暴力行动的过程中,将矿工作为物质过程的施事,即暴力行径的发动者。The Morning Star则对警察的暴力镇压持反对意见并对矿工的处境表示同情,因此将警察描述为暴力行动的发动者,成为物质过程中的施事。

2.人际功能

以人际功能为基础,Hart认为评价理论可从不同角度对语篇进行分析,从而推测语篇背后的意图。评价理论包括以下三个系统:态度系统、介入系统和级差系统。其中,态度系包括情感、判断和鉴赏。情感通常与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相关,用来表述特定语境下参与者的某种感受。判断主要涉及社会尊重和社会认可两方面,社会尊重主要与赞赏和批判相关,社会认可主要与许可和谴责相关。鉴赏主要通过对语篇中具有评价意义的形容词和副词进行分析,对语篇反映的情感进行评价。介入系统主要借助互文性等语法手段,通过对动词、副词等进行分析,进而对语篇中的主观推测和客观事实加以区别,以此反映社会活动者对特定事件的掌握程度。级差系统通过对语篇中的程度副词和情态动词进行分析,并按照不同程度级别和情态级别进行排序,进而反映语篇的社会意义。

为进一步说明评价理论在批评性语篇分析过程中的应用,Hart(2014:59-65)以态度系统为基础,对美国时任总统Bush有關伊拉克战争的系列演讲进行分析。Hart运用不同符号对所选取语料中具有评价意义的短语进行标记,以区分不同的评价资源。通过对这些评价资源进行分析,Hart得出以下发现:首先,Bush在演讲过程中多次运用态度系统下的判断资源寻求社会认可,运用具有积极意义的形容词表达美国行为的正当性,用具有贬义的动词或形容词阐述伊拉克政府行为的非法性。其次,Bush调动人们共有的认知体验,即杀伤性武器曾带给美国人民的伤害,表明禁止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正当性。最后,Bush运用级差系统中的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反映伊拉克在时间、空间和数量方面对美国人民造成的伤害。通过借助以上评价资源,Bush将时任伊拉克领导人塑造成“不合作”的形象,强调伊拉克对美国各方面造成的威胁,进而彰显美国采取军事行动的“正当性”。

从功能语法层面看,Hart并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仍以Halliday的功能语法作为理论基础。创新性在于将功能语法应用于政治语篇的分析,并在分析过程中融入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相关理论,阐释语篇反映的意识形态,实现语篇从意义分析到意图分析的拓展。这一分析方法有助于全面理解语篇,对后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多模态层面

随着多媒体的兴起,语篇不再仅局限于语言本身,包括图像等多种模态。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语言与图像等多模态间的关系,分析语言和多模态共同反映的意义和意图。Hart的多模态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以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和Machin的多模态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并进一步应用到有关“移民”“抗议”等多模态政治语篇中。

1.视觉语法

视觉语法将空间、视角、颜色等都纳入多模态语篇分析的范围内,以此反映语篇的社会背景及意图。图像中人与观众的距离、角度等代表不同的社会关系。图像的色彩、人物的着装等传递着一定的内涵意义,可用来评价语篇。如色彩系统中的暖色调和冷色调分别代表温暖和寒冷,给人以安全感和不安感。Van Leeuwen(2006:59)提出人的分类方法,具体包括:人格化与非人格化、个人化与集体化、具体化和类型化等。不同的类别反映了语篇的不同意图,如集体将人物描绘为一个群体,忽视个人神态与动作对意义传达的影响。

Hart将视觉语法的相关理论应用到对政治语篇的分析中,结合图像和语言传达的意义,阐释语篇的真正意图。Hart(2014:74-75)对有关“8·6英国伦敦骚乱”的新闻语篇进行分析,选取标题为“伦敦骚乱者(London Rioter)”的新闻图片,对其中的人物进行分析。该骚乱者身着连帽卫衣,面带黑色口罩,只露出双眼,这一打扮让人们自然联想到案件中的嫌犯。图片中的人物具有伦敦骚乱者的普遍特征。通过运用这一图片,媒体成功将暴乱这一行径去合法化。与此相似,Hart(2014:78)运用视觉语法对移民多模态语篇进行分析。选取的图片为移民者在边境进行排队,等待顺利进入英国。图片标题为“在加来排队的移民者(Immigrants Queuing in Calais)”。望不尽的人群使人物集体化,忽视人物本身特性,以此突出移民数量之多、范围之广。

2.多模态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

Machin(2012:56)认为,图像与语言中的基本选项都可以创造意义场,图像不仅可以用来凸显意义,还可以用来压制意义或暗示其他意义。在此基础上,Hart(2016:340-346)进一步概括出多模态语篇中图像的三种作用:第一种为“图像充当文本”,即图像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文本,提供理解语篇所需的全部信息。第二种为“图像充当部分文本”,这种关系通常存在于新闻语篇中,即图像和文本共同作用传递新闻信息。第三种为“图像充当语境”,在社会或政治语篇中,人们很难对描述的事件拥有直接体验,图像有助于读者获得新闻背景。文本和图像的共同作用确保语篇意义的准确传达,有助于分析语篇的真正意图。

为了证明图像可充当语篇的语境,Hart(2017:19-21)对有关“英国矿工大罢工”新闻语篇中的图像进行分析。选取的图像为一个头部正在流血的警察的正面照,图片中配文为“永志不忘(Lest We Forget)”。该句子引自吉卜林1897年所作的诗歌《曲终人散》,最初用来表达基督的奉献精神。1914年,这句话作为诗歌《悼阵亡将士》第四小节的结尾,用来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英国战士。自此,该语句多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联系在一起。在该图像中,流血的警察形象与文字共同作用,为语篇创造了特定的语境,使读者将警察在大罢工中所作的努力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士所做的贡献联系在一起,从而突出警察的正面形象。

从多模态层面看,Hart大多数研究的开展仍有赖于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将相关理论应用到政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过程中,分析语篇中多种模态的关系,进而阐述语篇背后的意图。此外,Hart重新审视图像与文本间的关系,创造性地概括了多模态语篇中图像的三种作用并给出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对后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四、认知语言学层面

近年来,批评性语篇分析呈现认知趋势,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语篇的批评性研究过程中。认知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关注语篇中的語言结构与语篇参与者脑海中的概念结构间的关系,探讨两者间的认知对等。Hart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和意象图式应用到有关“政治抗议”的语篇分析过程中,逐渐形成兼具认知语言学和批评性语篇分析特点的融合性理论。

1.概念隐喻

在政治语篇中,多使用隐喻建构意义,将语篇中的政治事件与读者的经验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地理解语篇背后的意识形态。许多语言学家(如Hart等)通过建构“水”“火”“战争”等隐喻框架,对语篇中的政治或社会事件进行分析,从而阐释隐喻框架在语篇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Hart(2008:95-99)指出概念隐喻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均可以用到语篇的批评性分析过程中,具体使用情况由语篇分析视角决定。概念隐喻通过将源域和目标域进行比较,将源域的意象图示映射到目标域上,从而更好地理解后者。概念整合理论则通过建构隐喻框架激发读者原有的社会经验,从而更好地理解语篇中的事件。概念整合理论下的隐喻需要两个输入空间,通过分析两个空间内子集的对应关系,概括出可应用到该语篇的认知隐喻框架。

Hart在分析过程中多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语篇中的隐喻进行分析。Hart(2014:145-151)利用概念整合理论构建不同的隐喻框架,对有关“8·6英国伦敦骚乱”系列新闻报道进行分析,从而阐述隐喻的深层意义。在骚乱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多家媒体不约而同地将“火”这一隐喻框架应用到新闻报道中,这一做法直观反映了骚乱带给群众的感受,如烈火一般带给人的不安全感。在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有关此次事件的电视讲话中,则运用“政治体”隐喻框架,将国家比作人的身体,将此次事件形容为公民面对的可治愈的疾病。通过运用这一隐喻框架,卡梅伦使民众进一步认识到骚乱是所有民众共同面对的问题,号召民众行动起来,抵制骚乱。此外,Hart(2017:3-30)将战争隐喻框架应用到1984年—1985年英国矿工大罢工相关报道的多模态语篇分析过程中,指出“战争”隐喻思维既存在于语言层面,又存在于视觉层面。媒体运用多种模态将罢工这一政治事件描述为英国矿工联合会与政府间的战争。

2.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是批评性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认知语法关注心理过程并为其建构心理模型,从而阐述语篇中语法的交际功能。根据认知语法,其他语法手段的运用都离不开概念导入过程。其中,意象图式分析不仅探讨语篇中及物性结构的概念映射,还提供更多的可用来分析和描述物质过程类型的语义手段。意象图式是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构成的知识结构,提取于认知发展过程中不断重复的经验模型。意象图式产生于基本的经验域,如动作、力道、空间、位移,使我们可利用有限的、不相关的模型认识和理解世界。Hart(2014: 114) 从批评性视角指出,通过为给定情景构建解释性的抽象图式,进一步分析该语篇的真正意图。

为了进一步阐释如何通过构建意象图式反映语篇的真实意图,Hart(2013:167-171)从批评认知语言学视角,对2010年“伦敦学费游行”相关新闻报道进行分析。在事件发生后,两家媒体从不同角度对该事件进行报道。The Times对本事件的描述可用动作图式进行分析。这一类型的事件包含能量传递过程。报道将警察作为小句的受事,使能量由游行者传递给警察,突出警察在此次事件中损伤惨重。力道图示可用来分析The Independent的相关报道。用力道图示分析事件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该过程的强度,从而维持某种“平衡性”。通过构建该事件力道图示可知,The Independent的表述既表现出游行者所采取的行动,又表现出游行者在此次行动中的服从地位,彰显了警察行为的合法化,暗示这场游行将会以失败告终。两家媒体从不同认知角度向读者传递不同的信息,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

Hart在认知语言学领域造诣颇深,将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与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相结合,形成兼具认知与批评的融合性理论。同时,Hart将融合性理论应用到政治语篇的分析过程中,丰富政治语篇的分析视角,为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的发展指明方向。

五、结语

Hart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有以下三个理论来源:功能语法、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及认知语言学。在功能语法层面,Hart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相关语篇分析仍依赖Halliday的功能语法,创新点在于将功能语法成功应用到语篇的批评性分析过程中,为后续研究提供范本。在多模态层面,Hart借鉴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和Machin的多模态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并创新性地概括语篇中图像和文本间的关系,对后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认知语言学层面,Hart凭借对概念隐喻和认知语法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拓展相关认知理论,形成兼具认知和批评的融合性理论,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Hart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理论的主要问题在于理论体系尚未完备,不能应用到各种类型政治语篇的分析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研究者应进一步思考语言学中的哪些概念、研究方法可应用到语篇的批评性分析过程中,从而建立完备的理论框架,并在分析过程中融入语料库、定量研究等更客观的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Hart, C..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metaphor: Toward a theoretical framework[J].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2008(2):91-106.

[2]Hart, C.. Critical discourse and cognitive science: New perspectives on immigration discourse[M].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3]Hart, C.. Constructing contexts through grammar: Cognitive models and conceptualisation in British newspaper reports of political protests[A]. In J. Flowerdew (ed.), Discourse in Context[C]. London: Bloomsbury,2013:159-184.

[4]Hart, C.. Discourse, grammar and ideology: Functional and cognitive perspectives[M]. London: Bloomsbury, 2014.

[5]Hart, C.. The visual basis of linguistic mean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tegrating cognitive linguistic and multimodal methods[J]. Discourse & Society, 2016 (3):335-350.

[6]Hart, C.. Metaphor and intertextuality in media framings of the (1984-1985) British Miners Strike: A multimodal analysis[J]. Discourse & Communication, 2017(1):3-30.

[7]Machin, D. and Mayr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 multimodal approach[M]. London: Sage, 2012.

[8]Young, L. and Harrison C.. Introduction[A]. In L. Young and C. Harrison (ed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 London: Continuum, 2004: 1-14.

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BBC关于中国环境问题报道中的隐喻和互文性:多模态分析”(101832018C12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及其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探索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构式语法与句法浅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词汇的文化语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