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倡导“心理扶贫”的教育

2019-11-07梅汝莉

基础教育参考 2019年20期
关键词:宏志金海育人

梅汝莉

党的十八大后,“精准扶贫”成为战略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仅要“富口袋”还要“富脑袋”。“富口袋”是指应当从经济上扶贫,这诚然十分重要。而“富脑袋”,是指要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脱贫”思想,养成自主、勤劳脱贫的心理素养。二者缺一不可。对教育界而言,不仅需要学校创建吸纳贫寒子弟入学的机会,即“富口袋”;更应当帮助他们“富脑袋”,建设“心理扶贫”的教育。以下试就后者略加评议。

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宏志班。前十三届宏志生高中毕业后,全部考入大学,其中90%以上的学生进入全国重点大学学习。宏志班的创建,的确为国家“抢救”了一大批可造就的人才,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业绩,而更令人感佩的是,宏志班还打开了一扇“心理扶贫”教育的大门。

一、对寒门子弟的心理分析

很多人都熟悉的巴尔扎克认为,对有些人来说,苦难是一笔财富,它可以催人奋进。这一观点得到了一些典型事例的佐证,比如:曾经落入社会底层的高尔基,正是苦难的经历使他得以登上文学创作的巅峰。但是,大多数人似乎忽略了灾难、贫困、社会底层的处境会使人产生异常的心态,这种异常的心态也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甚至会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幸和灾难。因为这种苦难的处境会让人强烈地感受到社会偏离了公平和正义,周围的人群缺少良知。这样的处境会放大社会的种种劣迹和人性的丑恶,难免使深陷其中的人产生心理上的“贫困”,它比物质的贫困危害更大,甚至会使这一群体中的极端分子演变成反社会的力量,给社会造成恐慌和动乱。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宏志班的创始人李金海校长,曾经对宏志班学生的家庭进行过详尽的调查分析。他发现这些学生的父母或亲属大多为诚实本分的劳动者,对子女大多要求严格,期望值很高,甚至把家庭脱贫致富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子女身上。他也发现,由于长期拮据的家庭生活环境,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表现出一些城乡贫民的通病:思想相对狭隘,对社会冷漠,甚至有些人对社会存在偏见,对生活和前途充满焦虑。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寒门子弟”,自然不免受到影响。贫困的家庭环境和坎坷的生活经历,使这些学生长期处于一种消极的心境,往往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那些不屈中的自卑、压抑中的矜持,使他们当中为数不少的人存在心理隐患,可能会导致他们形成抑郁、孤僻或愤懑的性格。第一届宏志班就曾经有过这样一名学生:他从小生活在一个离异的家庭中,初中毕业前神志不清的母亲又走失了,小小年纪就饱尝生活的艰辛,严重扭曲了他的心理。教师发现他的笔盒中长期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切都是虚伪的”。李金海校长认为,面对宏志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首先需要帮助他们增强心理耐挫力,学会正视现实,形成豁达的心境,教育他们正确地看待社会,正确地看待人生。这就必须着力提高宏志生的人格素养,使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这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

二、“育人先育心”的理念

李金海校长从教育者的眼光审视“贫困”,深刻地认识到了“贫困”给学生可能带来的心理问题。他没有将帮助贫困生的工作停留在金钱资助的层面上,而是敏锐地发现了贫困与人身心发展的关系及其对育人的特殊要求,将宏志教育提升到“育人先育心”的高度。

近年来,我国打响了“精准扶贫”的攻坚战,心理扶贫的问题开始突显。在《精准扶贫与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一文中提到:

贫困环境往往使农村贫困人口产生焦虑、自卑、孤独、愤怒等心理,致使其心理健康水平不高,这反过来又造成其贫困的加剧与延续。另一方面,农村贫困人口存在着精神贫困问题。受地理位置、社会变迁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农村贫困人口中“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缺乏竞争意识,惧怕风险。同时,由于以往“输血式”的扶贫模式,一些农村贫困人口对扶贫产生依赖,萌生“等靠要”等思想,甚至以穷为荣,缺乏脱贫的内生动力[1]。

文章揭示了贫困与健康的密切联系,不仅体现在身体健康方面,也体现在心理健康方面,且心理健康方面更为复杂、隐蔽、不易被关注与应对。我国农村地区幅员辽阔、条件特殊,贫困与心理健康问题的恶性循环表现更为突出,这正是造成扶贫政策式微、返贫、贫困延续与代际传递的重要原因。李金海校长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二十几年前就发现了宏志生“复杂、隐蔽、不易被关注与应对”的心理问题,他的观察判断与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的调查判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为了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培养一批具有脱贫致富志向和能力的人才,他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心理扶贫”教育。

三、特殊的班训

宏志班的学生,在生活困境中自发地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但是,李金海校长认为仅有素朴的思想习惯是不够的,必须让宏志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以成就他们有尊严且有益于国家民族的人生。他为宏志班制订了独具特色的班训:特别有礼貌,特别守纪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并将其作为宏志精神的核心,鼓励宏志班的每一个学生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班训的前两句是做一个现代文明人的起码要求;第三、四句特指宏志班学生立足于社会所应具备的特殊品质,即不但要具备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美德,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善于排除干扰,战胜自我,努力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最后两句是对学生理想信念方面的期望,即有志气才能有作为,有作为必须有志气,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形成学习、工作的动力。学校试图通过这六句班训,塑造学生“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精神。重视对宏志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极有远见的举措。当下,面对一小撮“一富即腐”的“人渣”,人们深深感到,扶贫教育不能只关注如何使学生具有脱贫致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应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拥有高尚的理想信念,知道“致富有道”。

四、在社會实践活动中培育健康心理

宏志班的学生是经过筛选的,他们同时存在明显的优点和不足。李金海校长引领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的同仁,根据宏志班学生的特点,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教育内容和措施,坚持对宏志生开展爱党、爱国教育,开展自强、自尊的人格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宏志班的很多学生曾坚定地表示:现在我们不和别的孩子比吃穿,因为现在比,比的是父母,这一点我们不行,但十年后,当靠自己的力量立足社会时,我们一定不比别人差。

更重要的是,学校引导这些学生在接受别人无私奉献的同时,也把自己的一份爱心献给他人。在1998年的抗洪救灾中,宏志班的学生把自己在酷暑中勤工俭学挣来的近万元钱捐给了中华慈善总会,并选派代表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抗洪赈灾晚会,向全国中学生发出了“為灾区的同学们献爱心”的倡议。非典时期,宏志班的学生为白衣天使捐款;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宏志班的学生又带头将他们捡废品换来的钱、勤工俭学挣来的钱全部捐给了国际红十字会……学校使宏志生由被社会关怀的受益者,逐渐演变成能提供社会关怀的施予者。这种社会角色的转换,可以自然而有效地促进人心理的转换,比单纯实施“感恩”与“回馈社会”的教育更积极。人固然应当学会感恩,但是简单的感恩教育有时会使感恩者产生更加自卑的心理。教育本来就是从爱出发的,让宏志生在奉献爱心的活动中获得“助人为快乐之本”的愉悦,这种教育举措完全符合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值得继承和弘扬。

五、启迪

宏志班的班训,以及北京市广渠门中学针对宏志生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都体现了“扶贫先扶志”“育人先育心”的思想,有助于宏志生们产生“脱贫的内生动力”。这种教育,不仅有助于解决贫困生的一时之难,更重要的是为他们奠定了一生健康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造福其人,同时也能造福他们的家庭和一方民众。如果这一思想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就有可能更有效地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当初创办宏志班的指导思想,在贫富差距初现端倪的时期就能达到如此深刻的水平,实属难能可贵。这使人不禁想到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箴言:“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李金海校长和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的教师们能有如此超前的认识,在于他们对教育使命的领悟。现在,高中阶段教育虽然未列入义务教育,但从体制层面而言,宏志班的使命已经完成。创建宏志班所蕴含的教育精神,将成为教育者宝贵的思想财富。

然而,也不能不看到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被扭曲的“宏志班”。有些学校以创建“宏志班”为名,实则进行的是“掐尖”活动,即借机搜罗尖子学生,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这不仅违背了创建宏志班的初衷,也亵渎了教育事业的公益性和神圣性。今天,我们重温宏志班创建的历史,志在捍卫教育事业的公平与正义精神。须知,历史因珍惜而辉煌!

李金海校长忧民众之所忧、急民众之所急的教育情怀,及其“育人先育心”的智慧,是值得教育工作者珍惜的宝贵的办学思想。

参考文献

[1]孟可强.精准扶贫与农村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4-03.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宏志金海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故纸情怀
叹世艰
争当排雷兵
百花绽放
百花绽放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Special Classes in Chenghe Middle Sch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