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耕作方式对旱地黄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2019-11-07何腾兵曾庆庆林署云韦小了李坦东王立国

贵州农业科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耕作深层表层

滕 浪, 何腾兵,2*, 曾庆庆, 林署云, 韦小了, 张 佩, 李坦东, 王立国

(1.贵州大学 农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2.贵州大学 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3.贵州省山地农业机械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50025)

土壤耕作过程中,耕作器械直接作用于土壤,改变了土壤结构,为作物生长需要的水、肥、气、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成为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1]。长期以来,旱地作物耕作方式单一,使土壤耕层变浅、土壤容重变大、土壤有机质在表层富集,作物因无法更好地吸收营养而减产。因此,以减少土壤扰动和增加秸秆还田的保护性耕作,具有保土、增肥、节水、增产和增效的作用,成为目前减肥增效的研究热点[2-4]。基于玉米生产因土壤水分与土壤肥力利用效率差而导致的减产问题[5],不少学者研究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提高玉米产量已初见成效[6-7]。贵州西部地区因海拔较高,地势陡峭坡度较大,玉米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该区域是黄壤与石灰土分布交措地区,耕地以具有粘性较大的黄壤为主[8-9],长期单一的耕作方式使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降。而贵州开展保护性耕作的研究鲜有报道[10-11],适宜贵州西部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尚不成熟。因此,以黔西县长期种植玉米的旱地黄壤为例,采用原位定点采样,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贵州西部地区提升土壤肥力及实施保护性耕作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黔西县林泉镇东南部,试验地块长期栽种玉米,冬闲旱地,面积0.43 hm2,长75 m,宽60 m,地块间高差6 m,呈西南高东北低,土壤类型为砂页岩风化形成的黄壤。

1.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进行。玉米种植设传统耕作、免耕、松耕3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小区面积420 m2,每小区之间设0.5 m的人行横道,地块四周设0.5 m保护行。土壤耕作措施技术流程:1) 传统耕作:播前除草→翻耕(铧式犁)→旋耕(旋耕机)→耙平→播种(玉米播种机)和施肥→苗期除草、补苗→田间管理→收获(收获机)→秸秆还田→11月翻耕过冬;2) 免耕:播前除草→播种(玉米播种机)和施肥→苗期除草、补苗→田间管理→收获(收获机)→秸秆还田; 3) 松耕:播前除草→深松土壤(松耕机,三铧深松犁)→浅旋耕(旋耕机)→耙平→播种(玉米播种机)和施肥→苗期除草、补苗→田间管理→收获(收获机)→秸秆还田→11月翻耕过冬,3个耕作处理小区的施肥、作物品种及其他管理措施均相同,种植规格为行距70 cm,株距25 cm。

于试验前后对每个小区相同位置进行土壤取样。每小区按照均等长度选取3个点,在选取的点周围取0~20 cm土层的环刀样,每个点取0~20 cm(表层土壤)、20~40 cm(深层土壤)的土壤约2 kg带回实验室分析测试。用卡尺选取试验区中心点,在距中心点15 m和25 m处用土壤坚实度测定仪测量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处的土壤坚实度。

1.3测定指标及方法

土壤容重、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及土壤养分均采用土壤农化常规分析方法测定[12]。土壤容重用环刀法,土壤总孔度=(1-容重/密度),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用环刀吸水法,非毛管孔度=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土壤pH用电位法(1∶2.5土水质量比法),土壤有机质用油浴加热重铬酸钾氧化法,土壤全氮用开氏法,土壤碱解氮用碱解扩散法,土壤速效磷用氟化铵浸提-钼锑抗比色法,土壤有效钾用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计法测定。

试验数据采用Excel与SPSS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

由表1可知,试验区耕地土壤pH呈酸性,pH表层土壤(0~20 cm)<深层土壤(20~40 cm);传统耕作表层土壤pH比试验前下降0.05,免耕深层土壤下降0.01,松耕深层土壤下降0.04,不同耕作方式间土壤pH无差异,因此短期耕作方式转换不会影响土壤的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均以表层土壤>深层土壤,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松耕>免耕>传统耕作,较试验前分别降低4.74 g/kg、0.62 g/kg和4.36 g/kg;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传统耕作和松耕均升高,表现为松耕>传统耕作,上升幅度分别为3.18 g/kg和1.35 g/kg,免耕深层耕作土壤有机质下降1.06 g/kg。

表1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的pH值和有机质含量

注:不同小写字母代表同土层处理间P<0.05水平下差异显著,下同。

Note: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5% levels. The same below.

2.2土壤养分含量

由表2可知,试验区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均为表层土壤>深层土壤。试验前后各耕作方式间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的全氮含量相差不显著;说明短期更换旱地耕作方式不会影响土壤的全氮含量。表层土壤碱解氮含量为松耕>免耕>传统耕作,碱解氮含量相差不大;深层土壤松耕和免耕的碱解氮显著高于传统耕作,以松耕的含量最高,且高于试验前,说明,松耕可使表层土壤碱解氮向深层土壤转移,防止土壤碱解氮流失。各耕作方式表层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均下降,降幅以传统耕作的较高,差异显著;深层土壤速效磷含量除免耕外,含量均上升,升高幅度为松耕>传统耕作,说明传统耕作与松耕使深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升高,可以保护速效磷的流失。表层土壤的有效钾含量各耕作方式均下降;深层土壤有效钾含量除免耕略有下降外,传统耕作与松耕均上升,上升幅度为松耕>传统耕作,说明松耕与传统耕作均可使表层土壤养分向深层转移,防止有效钾的流失。

2.3土壤容重及孔隙度

由表3可知,不同耕作方式试验前后土壤容重变化差异不大,其中传统耕作土壤容重增加0.05 g/cm3,免耕与松耕土壤容重均降低0.05 g/cm3,可知免耕与松耕可以使土壤质地变得疏松,防止土壤板结。试验前后土壤总孔隙度差异较大,传统耕作土壤总孔隙度降低3.66%,免耕与松耕土壤总孔隙分别上升3.03%和3.30%,说明传统耕作可使土壤总孔隙降低,免耕与松耕可使土壤孔隙度增加,使得土壤质地变得越来越疏松。试验后土壤毛管持水量均有所上升,上升幅度为免耕(44.59%)>松耕(11.92%)>传统耕作(11.00%),可知,免耕与松耕更加容易使土壤毛管孔隙中保持水分,使得土壤水分不易流失。试验后土壤非毛管孔度均下降,传统耕作降低26.10%、免耕降低56.47%,松耕降低7.35%,说明免耕使土壤大孔隙减小,土壤通气能力减弱,松耕使得土壤大孔隙增加,透气性能良好。

表2不同耕作方式间土壤的养分含量

表3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及毛管持水量

2.4不同土层的坚实度

由表4可知,土层0~10 cm与10~20 cm免耕与传统耕作、松耕间土壤坚实度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免耕>松耕>传统耕作;20~30 cm与30~40 cm免耕试验区由于土壤坚实度过大,仪器无法探测到该深度土壤坚实度。传统耕作方式10~20 cm土层和20~30 cm土壤坚实度分别升高157.50%、462.91%,免耕0~20 cm土壤坚实度升高105.74%,松耕0~40 cm每层土壤坚实度分别升高258.00%、82.39%和45.93%。说明,松耕可以使土壤耕作层加深,使得土壤变得疏松,改善土壤板结。

表4不同耕作方式不同土层的土壤坚实度

Table 4 Soil firmness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耕作方式Farming methods土壤深度/cm Depth of soil0~1010~2020~3030~40传统耕作 Traditional tillage31.41 b80.88 b455.28 a-免耕 No-till167.54 a344.67 a--松耕 Loose tillage43.69 b156.41 b285.87 b417.18

注:表中“-”为土壤太硬,仪器无法进行该深度数据测试。

Note: The “-” in the table indicated that the soil was too hard for the instrument to test the depth data.

2.5土壤水分含量

由图1可知,玉米地土壤含水量垄沟>垄上,3种耕作方式下垄上土壤含水量为免耕(3.96%)>松耕(1.21%)>传统耕作(0.96%),垄沟为松耕(8.53%)>免耕(7.95%)>传统耕作(7.74%),即垄上土壤水分易向垄沟流动,以松耕垄上土壤水分转移量最大,能够防止玉米旱地土壤水分流失。

图1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的含水量

2.6玉米产量

从图2可知,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产量为松耕>传统耕作>免耕,其中,松耕是传统耕作的1.01倍,是免耕的1.08倍,可知松耕能够使玉米更好的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保障玉米更好地生长,提高玉米产量。

图2不同耕作方式玉米的产量

3结论与讨论

3.1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的化学性质

采用不同耕作方式可以改善土壤肥力,尤其松耕改善土壤养分最为明显,这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10,13-14]。松耕由于耕作土层较深,使得表层腐化土壤与深层土壤发生交换,表层土壤有机质下降4.74 g/kg,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3.18 g/kg,与张云贵[3]、潘雅文[15]等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松耕地上生物量增多,耕作时生物质埋在深层土壤中,导致有机质含量增加;免耕试验区有机质含量均下降,这可能是免耕0~40 cm土壤结构基本基本无变化,导致表层生物量无法向下转移,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略有下降,与黄界颍[16]的研究结果一致,也有可能是满足作物生长需要的碳源,土壤中有机质发生矿化,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下降;试验区中传统耕作下表层土壤有机质显著下降4.36 g/kg,深层土壤有机质增加1.35 g/kg,这可能是传统耕作深度在0~30 cm内,导致表层生物质较多的土壤填埋在底层中,土壤耕作层有机含量变化较大,与何腾兵[10]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要保护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使土壤碳含量不易流失,可以加深土壤耕层深度,使表层生物质能填埋在深层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使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加,为植物生长提供碳源。

不同耕作试验区土壤全氮含量以免耕变化幅度最大,与崔思远等[17]、VARVEL G E等[18]研究免耕方式下对稻麦土壤中全氮含量变化规律研究一致,是因为免耕使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碳氮比降低,导致土壤全氮流失。HUANG M等[19]研究发现,免耕过程中表层土壤全氮含量增加,可能是由于免耕未扰动土壤,主根生长受到抑制,侧根生长加强,使根系向水平方向延伸,土壤中表层土壤养分被根系吸收利用,导致表层土壤养分含量略有下降,而深层土壤养分向表层土壤迁移,导致深层土壤全氮含量降低。松耕与传统耕作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与胡春胜利等[20]不同耕作方式下秸秆还田研究结果一致,松耕使表层土壤全氮含量下降趋势大于深层土壤,可能是由于耕作过程中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发生置换,致使土壤中全氮含量降低。

速效养分是是决定作物生长农田稳定输出和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21]。研究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含量均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与何腾兵等[10,22]的研究结果一致。3种耕作方式表层土壤速效养分均呈降低趋势,与杨艳[23-24]等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玉米侧根较为发达,且主要分布在表层土壤中,因吸收表层土壤的养分而导致速效养分降低。传统耕作与松耕表层土壤中速效养分降低,可能是耕作原因使土壤养分向下迁移,与深层土壤养分有所上升相对应;3种耕作方式中松耕对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含量影响最大,与何润兵[25]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是松耕过程中土壤结构严重改变,使土壤水分与通气性增加,导致土壤中养分活化率增加,进而导致速效养分含量增加,也可能是因为松耕过程中易使深层土壤与表层土壤发生交换,使得表层土壤养分降低,深层土壤养分增加。免耕不同深度土壤的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含量均呈降低趋势,与张仁陟[26-27]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试验时间较短,土壤中N、P、K不能活化增加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同样也可能是由于玉米根系吸收养分导致速效养分降低。传统耕作方式下深层土壤碱解氮流失19.15%,速效磷增长22.46%,有效钾增长13.58%,传统耕作方式下速效养分变化无明显规律,影响因素较难确定。总之,在3种不同的耕作方式下,松耕能使表层土壤速效养分向深层土壤移动,有助于增长土壤肥力。

3.2不同耕作方式土壤的物理性质

已有研究表明,合理的耕作措施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容重、孔隙以及毛管孔隙,从而保障土壤的透气性及保水率,减少水土侵蚀[7,28-29]。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前后土壤容重及总孔隙发生了显著差异,传统耕作方式下土壤容重上升了0.05 g/cm3,总孔隙下降3.66%,与郑洪兵等[30]长期定位研究传统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变化趋势一致,可能是因为长期耕作方式单一,导致土壤硬度有增加的趋势,使得土壤总孔隙占比下降;免耕方式下土壤容重降低0.05 g/cm3,总孔隙增加3.03%,与雷金银[31]的研究结果一致,与冯跃华等[32]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土层未松动,玉米主根无法垂直延伸,进而侧根较发达,向水平方向生长,从而导致表层土壤疏松,增加了表层土壤孔隙占比;也有学者认为,长期免耕会导致土壤板结而影响作物生长[33-34]。松耕土壤容重降低0.05 g/cm3,土壤总孔隙增加3.30%,与张丽娜等[34]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由于松耕过程中,土壤基本结构发生了改变,使得表层土壤变得疏松,导致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增加;也有可能是松耕条件下玉米根系发达,导致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增加。

保护性耕作作为一项节水增效的重要措施,能够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蓄水能力[35],缓解我国水资源匮乏和提高农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36-37]。不同耕作方式之间毛管持水量与非毛管持孔度有显著差异,3种耕作方式中毛管持水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免耕>松耕>传统耕作,与张国盛等[38-39]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免耕方式下,仅作物生长根系及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结构造成影响,致使土壤非毛管孔隙较小,导致土壤水分不易流失,因而保水能力较好,使得免耕条件下毛管持水量较大;传统耕作与松耕条件下,容易使土壤结构发生变化,造成非毛管孔隙增大,增强土壤透气性,但是不易保护土壤水分流失,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40-41]。总之,松耕与免耕能够使表层土壤变得疏松,增加孔隙度及田间持水量,是改善旱地土壤结构与含水量的有效措施。

猜你喜欢

耕作深层表层
半潜式平台表层卡套管处理与认识
水体表层沉积物对磷的吸收及释放研究进展
考虑各向异性渗流的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分析
SAM系统对TDCS数据的优化处理与深层应用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耕作是玉米高产稳产的重要途径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对“医患失去信任”的深层忧虑
西洞庭湖区免耕耕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
电视节目低俗化的深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