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背景下的精致与和谐
——浅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校园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2019-11-07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300073

安徽建筑 2019年10期
关键词:建筑创作逸夫财经大学

许 婷 (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 300073)

1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让我看看你的城市建筑,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

——沙里宁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总和,建筑是文化的存在形式之一。文化无形的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中,融会在人们的生活中。自然环境、地形特征、材料技术、社会组织结构、核心价值观等文化结构层次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建筑是各种文化因子的载体。

建筑设计大师崔恺先生曾在一次“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坛”的会议中指出了建筑创作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文化是一种创作态度,观念和意识,它应该深深根植于建筑师创作的每个阶段。”建筑创作的文化属性,是中国传统建筑最突出的特征。

在当下的建筑创作中所出现的建筑文化缺失、地方文化趋同甚至一味西化等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对建筑的文化属性重视不足或者挖掘不够,建筑设计仅仅停留在对建筑材料、技术、符号等的追求上,而缺少应有的文化意义和人文关怀。如何用城市的观点理解建筑,如何把握建筑组群的整体性,如何正确对待人、自然、建筑的关系,如何用底蕴深厚的建筑文化去结合建筑创作中的理念,都是每一个建筑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2 校园建筑的文化特质

校园作为育人的重要场所,是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地方。校园建筑由于承载了一份特殊的情感而变得不再“冷冰冰”,而是饱含着人性、精神和温暖。与教育相关,使得校园建筑相比住宅建筑、商业建筑来说,多了很多特性,设计师应该从文化背景出发,寻找切入点,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3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校园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3.1 “天人和谐”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

所谓“天人和谐”是指一种既肯定人类的价值,又尊重大自然的价值,从人我兼顾、天人兼顾的立场出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强调建筑是从地上长出来的。这种以天地人和为出发点的追求和认识,闪烁着中国先圣们的真知灼见。这种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础上的理念,贯穿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造就了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城市面貌、建筑景观和文化。

“天人和谐”的理念体现在具体的实践当中主要是尊重自然环境,强调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天津财经大学综合教学楼

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

南开大学MBA大楼

南开大学省身楼

天津财经大学逸夫图书馆

天津财经大学东校区的总体布局具有严整的构图、清晰的轴线关系。平面设计中,赋予建筑不同的使用功能和多样的空间形式,并通过几何体加以划分和组织。它的整体的协调美所构成的“秩序的真谛”,正是在将建筑有机的融入自然环境之中,在用实践的努力呼唤着建筑文化的回归。

逸夫图书馆的立面设计运用了几何板块的衔接与穿插,并利用建筑构件来创造丰富的光影,集简洁细致、清丽明快于一身。南面的主入口及外檐采用了透空、半透空的格架作为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以其富有人情味的生动造型与影像,在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营造了一种柔化的连接。图书馆四周绿化环绕,与南面大片水池相配合,创造了与图书馆功能性格相一致的宁静幽雅的室外空间。

天津财经大学逸夫图书馆南入口1

天津财经大学逸夫图书馆南入口2

“天人和谐”的理念同时也体现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的设计当中。研究院结合校园环境,用一个方形的院落将主体建筑及保留大树围建其中,人们先进入庭院,再沿着水池边的小径步入建筑,通过环境的设计强调了建筑与人、自然的交融,体现了“天人和谐”,深化了建筑的文化内涵。

3.2 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的运用

庭院是中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根植于深厚的传统文化。院落空间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城市肌理和文脉的塑造,而且有利于形成一种领域感和归属感。

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书院”的意境被营造得恰到好处。穿插的体量、大面积的水体,结合粗犷的建筑材质与丰富的光影效果,将整个院落空间的品质提升,传递出一种超然的文学艺术气质。

类似的“书院”意境还体现在南开大学的MBA大楼中,室外楼梯从大楼前院一直通到报告厅上部的屋顶花园,设计师试图“闹中取静”,通过庭院的设计来丰富有限的空间,增强趣味性。

3.3 中国古典园林手法——“框景”的借鉴

“框景”作为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常用手法之一,就是将景框在“镜框”中,如同一幅画,所谓“镜框”就是指建筑的门窗等因开洞而形成的不同形状。

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很多地方都采用了这一手法,并且开洞的方式更加灵活自由。通过在建筑外立面、建筑构件上挖出不同形状的洞口,为游览者提供了多个观赏的角度。

“框景”这一手法在南开大学的省身楼设计中也有所体现。主楼入口前布置了翠竹假山,这一组小品从方形景框中透出,让人忍不住走到后面去看,这时看到的不只是竹子、山石,还有一池清水环绕其中,更增趣味。

4 结语

建筑设计大师周恺说:“建筑品质不仅仅出自高档的材质,更重要的来自建筑师本人对该项目所包含着的文化品位及精神的把握。”在当今建筑界,不论是校园建筑还是商业建筑、纪念性建筑等等,都应该摈弃浮华的风潮,用平和的心态去引导建筑,用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去打动使用者。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悠岁月,演绎的绝不是简单的生命轮回,那些珍贵的,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的记忆符号是永远都不能被摧毁的。作为建筑师,应该培养健全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抵制民族虚无主义,从而创作出更多表现中国思想,代表中国文化的建筑作品。

猜你喜欢

建筑创作逸夫财经大学
阳光下的冰雪运动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小学特色教育
不寻常的“石头”——探访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
夏雨
寻找最美校园 吉林财经大学
设计手稿在建筑设计创作中的运用探讨
浅论建筑创作思维的培养
浅析阿里巴巴总部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应用
废旧材料在建筑创作中的再利用研究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全年总目录
还剩下几个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