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民健身下的居住区体育健身场所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2019-11-07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69

安徽建筑 2019年10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场所

薛 云 (金陵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近年来国人超重肥胖率逐步升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不良生活方式是导致肥胖指数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高脂肪含量的膳食摄入远远大于日常消耗的原因。《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调查结果》(国家体育总局2013年)显示:“群众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明显增加,经常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呈增长趋势,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参与度提高。”根据《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国务院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要完善体育设施,完善相关健身场所的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

1 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现状

自1995年我国实施全民健身战略以来,分别于1996、2001、2007和2013年进行了4次全国范围内的全民健身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全民健身观念已渐渐深入人心,健身运动的人群比例逐年上升。但截止目前,我国可供开展全民健身的专业场地依旧不足,室外公共绿化、广场是人民群众的主要健身场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群众健身的观念、方式及需求也出现诸多变化,一方面群众健身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群众对于健身的内容和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在专业活动场地进行健身的人群比例总体呈现不断增加趋势,现有体育场地从数量和结构上都无法满足全民健身对场地的需求,大部分健身人群只能依靠非正规体育场地进行健身活动。

2 加快居住区体育设施建设势在必行

社区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目前大部分公共服务设施都是以社区为中心进行建设,人们应该在社区中享有各项公共服务包括公共体育服务。我国居民习惯于选择家庭或工作单位附近锻炼场所进行健身,但2007~2013年相关统计调查显示,我国现有锻炼场地距离居民居住地超过1 km的占到了40%以上,社区附近相关体育场地明显不足,与居民的生活习惯不符合,为健身活动造成了障碍。

目前体育场所的规划重点依然放在场馆建设,社区公共体育场所历史建设内容严重不足。跟据全国第5次体育场地普查显示:从总量上看2003年,全国体育场地共有81万多个,较1996年增加约20万个;但从结构上来看布局尚不合理,其中城市居民需求度最高、利用率最大的社区体育场地仅占全国体育场地的5%。因此在城市详细规划中要强调体育场地的规划,特别是居住区规划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设计。

美国于1979年开始连续推出以10年为一周期的“健康公民”计划,每一期的计划包括总目标、分项目、子项目和健康指标等内容,对国民健康发展制定了十分具体的目标和详尽的监测任务。在“健康公民2000年”计划中,规定“每个地区社区每10000人要建1英里的野营、健身路径,每25000人要建一个公共游泳池,每1000人要建4英亩开放式休闲公园,这些设施指标在1996年已经实现”。美国Taylor(2004)将“好”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特征归纳为距离相关人群较近、低价格和开展针对特定人群的优惠项目。

3 居住区体育设施建设目标

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并不强调体育健身场地的布置,统计时又常常将学校所属体育场所纳入数据中,然而在实际使用中,中小学的体育场所开放得不到保证。根据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共计55万8000多个学校体育设施,占我国体育场地总数的65.6%,但其开放率仅为29.2%。学校体育设施的数量与布局,开放率、利用率等距离全民健身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即便是已经开放的体育场地,其利用率也相当低。所以全民体育健身场地的布置不能将希望寄托于社区学校的体育场所,中小学的体育场所只能作为基本满足要求之外的补充。

居住区体育设施建设目标实施重点,一是面积,二是用地。根据原有《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2005)》四十四条规定,城市社区体育设施人均室外用地面积 0.3~0.65m2,人均室内建筑面积0.1~0.26m2,社区人均体育设施面积约为 0.4~0.9m2。而实际设计中居住区内体育健身场所面积压缩的更多,一般新建小区建设中考虑有一处儿童游戏场、一处体育健身设施场地,规模较小,服务人群较为狭窄。

在现行《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中规定,人均体育设施规划用地在0.5~0.8m2之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意见明确,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要达到2m2。

体育设施规划用地指标

取平均值计算,在城市公共设施中人均已有体育设施0.65m2,在社区规划中体育设施用地补足标准尚需1.35m2。

参照南京工业大学施梁的城市居住用地发展研究数据,小区的人均道路用地面积是2.07m2,在人均居住用地中所占比重为10.97%,小区体育设施规划用地应占6.89%。同时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差异,小区体育健身场地面积在5%~7%,最低应不少于5%,即人均面积约0.95m2。

但是在目前的建设条件下,开发商难以拿出这么高比例的用地作为公共体育健身场所,因此体育健身场所用地在用地平衡控制外单独计算。

4 居住区体育健身场地建设条件分析

目前居住区规划手法相对于80,90年代有了更为合理的变化,居住区规划向生态化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体育健身场所的设计更加灵活也更有保障。主要表现为:

①居住区规划变低层住宅为多层住宅,加大了建筑密度,小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节约土地资源的同时也减少了建筑用地,使绿化用地大大增加,极大程度上改变了小区面貌,也有了设置体育健身场所的基本条件。

②小区规划结构的突破。高档住宅小区规划突破了组团规模的限制,将邻里空间的形成放在首要位置。在建筑布局、绿地配置、功能空间及辅助设施等都十分自由,在结合小区用地条件,打造特色规划布局,营造邻里生活单位意趣等方面也就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③道路交通基本规划“人车分流”或部分“分流”设计,居住区周边设置环形机动车道,不仅减少外来人员对居住区的穿行干扰,也尽量减少机动车在社区内部行驶的可能性,以减少机动车对居住区的噪声及空气环境的干扰。居住区中心场所作到人车分流,而且距离车道要有一定的距离,居民的活动场所有了基本的安全和环境保障。

5 居住区体育健身场地建设政策建议

开展全民健身、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此外也需要各类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共同推进,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

①加强规范制定

住宅开发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缺乏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在居住区规划规范制定中体育场地面积要求是重要保证,目前执行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已相对陈旧,大大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有必要在现行的居住区规划规范中专门强调体育健身场所的面积比例,人均健身面积,保证体育健身场所的基本数量。

②调节场所健身内容以适应各年龄段的需求

据调查,城乡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动因主要包括“消遣娱乐”、“增加体力活动”、“防病治病”、“减肥”和“减轻压力及调节情绪”等。目前居民锻炼形式以“健步走”为主,其次是跑步、乒乓球、羽毛球、广场舞、足球和篮球。其中乒乓球、羽毛球、足球和篮球对场地的要求较高,缺少场地的辅助,相关健身活动难以进行。根据上述需求,建议在居住区规划中需要强调慢跑道的建设,辅助建设一些小型的球场,例如3人篮球场等,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活动需求。

③体育健身场所的具体布置建议

居住区规划时要注意体育健身场所与绿化用地结合。将“以人为本”,创造舒适、安全、便捷、健康的居住环境,与强调“科学运动,健康生活”的设计理念注入到居住区景观设计中来。但目前居住区景观设计目标不明确,过于强调总图的图案化,在居住区设置大面积开阔中心绿地和广场。绿化用地设计过多的讲究绿化率,追求视觉美感,缺乏对居民的游乐性的关注。居住区景观规划应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将体育健身场所融入到居住区整体景观规划中来。因地制宜设置一些坡地景观,一方面减少工程土方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活动场所的多样性。

居住区规划时还要注意体育健身场所与交通用地结合。随着居住区容积密度的提高,高层小高层建筑在居住区中越来越多,在高层建筑防火规划中一般要求在高层建筑的周围,应设环形消防车道。当设环形车道有困难时,可沿高层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这样围绕高层建筑会出现多条同类道路,结合消防车道设立慢跑道,与普通通行道路在材质铺底上进行区分。道路上设专门的健康步道标记,每隔一段路有提醒居民步行多少步的指示牌,以及关于步行锻炼的一些宣传知识。在居住区中还要求尽头式消防车道应设有一定的场地设置回车道或回车场,回车场面积不宜小于15×15m。大型消防车的回车场不宜小于18×18m。大小适合设置三人篮球场14×15m在居住区规划时可以注意选择合适的位置设置,平时作为球场、跳绳、踢毽等活动场所,既不干扰到居民生活也可以提高居民的活动热情。

规划居住区体育健身场所建设还要为社区的适老化打下基础。通过增加体育健身场所提供更多室外的交流和活动空间,吸引更多的人走到室外参加体育锻炼,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增加邻里关系的营造,以社区中的老年人为例,虽然大多数老年人在居住场所、社区搬迁的过程中已经逐步从原先的社会关系中脱离出来,但他们仍然希望能够融入新的社区,与社区中的同龄老人、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群有更多的互动。因此,希望通过体育锻炼活动不仅提供更多体育养生的知识,还能够给老年人提供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和空间。

6 结论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进程的不断推进,势必会形成多元化体育健身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只有依靠社区才能完成体育健身场所的基本覆盖。因此,居住区规划,应做好体育健身场所的设计工作,做到每个居住区均配建一定比例的体育健身场所,为社区体育健身提供空间可能。加强和改善居住区体育健身场所的建设是社区生存环境改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议我国的体育设施建设体统必将更加科学化、完善化。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场所
数读
听的场所
远离不良场所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恋爱场所的变化
住宅小区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研究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原经济区农村体育设施专项资金的审计思考
石狮市城市发展与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
我国第六次与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结果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