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CT增强中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风险管理体会

2019-11-07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22期
关键词:依从性小儿我院

任 玲

(绵阳市中心医院儿科 四川 绵阳 621000)

CT增强扫描可实现多种疾病的鉴别,为诊疗工作提供参考。小儿接受CT增强扫描、检出疾病,可通过静脉留置针的方式持续给药,避免反复穿刺带来的疼痛困扰。但静脉留置针存在风险,可导致堵管、静脉炎等并发症,也可能因小儿依从性不足导致非计划性拔管,常规护理管理对此作用有限,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上述问题应对。我院研究结果和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CT增强扫描静脉留置针患儿中,选取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2~9岁,平均(5.3±1.6)岁。观察组:男27例,女28例,年龄2~8岁,平均年龄(5.1±1.7)岁。两组对比(P>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CT增强扫描。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重视信息、用药和护理规范性管理。了解患儿临床特点以及体征信息,是否存在凝血障碍、血管疾病等,测试药物过敏反应,无异常即着手进行造影扫描诊断。观察组行护理风险管理,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行风险分析、针对性处理、知识宣讲。

①风险分析。收集此前学者研究成果、我院工作信息,了解小儿增强CT扫描以及静脉留置针的多见护理风险,作为管理依托。分析结果表明,非计划性拔管、凝血障碍、管道堵塞、静脉炎、感染、多次穿刺等,是静脉留置针的主要风险。药物外泄、过敏反应、患儿依从性差,是CT增强扫描的主要风险。②针对性处理。结合风险分析结果,加强护理管理,采用品管圈模式,对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护理规范性,控制药物外泄、多次穿刺等问题。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风险防范意识,提升对凝血障碍、药物过敏等问题的检查效果。要求所有护理人员掌握各项管道堵塞、感染等情况的临床表现,每d给予观察和记录,及时进行导管疏通和用药护理。就不同年龄患儿多见的置管风险进行整合,生成规范文件,发送给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如低龄儿依从性差导致导管连接松动、无法自述病情等等,提升人员针对相关风险的处理能力。③知识宣讲。将CT增强扫描、静脉留置针的常见风险进行整理,向患儿家属和护理人员进行传递,发挥家属的辅助作用,提升护理人员预防和控制护理风险的能力。家属可监督患儿避免拉拽导管,也可进行疏导,提升患儿进行CT增强扫描时的依从性等。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各类风险要求与CT增强扫描和静脉留置针存在直接关联,排除院外因素、其他因素导致的风险。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21.0。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以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护理风险发生率较低,见表。

表 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例)

3 讨论

CT增强扫描是一种多见造影诊断技术,借助对比剂提升不同组织、病变区域在影像资料中的特异性,以实现疾病检出和鉴别。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与扫描诊断相关的技术,也得到普遍重视,该技术强调借助患儿静脉通道,持续进行液体药物的输注,进行疾病控制和治疗。小儿群体存在特殊性,依从性较低,且面临更多的并发症、护理风险困扰,则对护理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要求。此前学者分析发现,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下,患儿出现护理风险的可能性较高,达到30%以上[1]。给予护理风险管理,可将各类风险发生率降低10%左右[2]。我院研究结果与此相似,观察组患儿护理风险发生率为23.64%,低于对照组的36.36%。

思路上看,各类护理风险发生率、发生情况存在差异,常规护理管理偏重于运用基础性措施,对不同风险的防范作用有限。我院在保留常规护理管理措施的基础上,引入了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包括风险分析、针对性处理、知识宣讲三个方面。风险分析使管理工作获取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针对性处理则以风险分析结果作为基础,有助于直接控制风险因素、处理已经出现的实际问题,改善护理成效。知识宣讲面向患儿家属和护理人员同步开展,可提升护理工作的覆盖面和延续性,对应对风险具有长期性的积极作用。从结果上看,观察组管理成果也更理想,后续工作中可借此进一步加强CT增强扫描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综上所述,小儿行CT增强扫描静脉留置针,给予护理风险管理能够降低各类风险发生率,可推广。

猜你喜欢

依从性小儿我院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小儿涵之三事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Ⅱ~Ⅲ期NSCLC患者术后辅助化疗依从性分析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
辨证论治小儿慢性咳嗽40例
什么是手卫生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