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力衰竭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与B型脑钠肽及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2019-11-07成爱琴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22期
关键词:心动图分级心功能

成爱琴

(宜兴市人民医院超声科 江苏 宜兴 214200)

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发病机制就是心脏有效收缩能力下降,每搏心输出量减少[1]。经临床总结分析可知,部分心力衰竭患者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所以临床早期诊断与评估对提高诊断率、提高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临床心功能分级中,主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血浆标志物检测、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室造影检查等进行评估。对于心室造影检查而言,因为具有一定的创伤性,检查风险较大,不易被患者接受;对于超声心动图检查而言,可对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测定,从而判定左心室收缩能力,诊断准确性较高[2]。同时,随着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程度的不断加重,血清B型脑钠肽(BNP)水平随之升高,是评估心功能分级的重要指标,应予以高度重视。因此,本文现将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3例心力衰竭患者选为研究对象,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与BNP水平、NYHA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总结报道如下。

表1 两组患者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s)

组别 n LVEF(%) LAD(cm) A(cm/s) E(cm/s) E/A慢性组 31 41.22±3.24 40.78±3.06 72.36±4.54 61.35±4.12 0.51±0.11急性组 32 36.75±3.35 41.05±3.11 63.05±4.37 45.34±4.27 0.50±0.10 t-5.68 1.21 6.49 8.66 0.91 P-<0.05 >0.05 <0.05 <0.05 >0.0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3例心力衰竭患者选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类型不同分为两组,即慢性组(n=31,慢性心力衰竭)与急性组(n=32,急性心力衰竭)。慢性组患者中,女性15例,男性16例;年龄范围在39~76岁之间,平均为(59.63±5.26)岁;体质量指数在22~29kg/m2之间,平均为(24.12±1.01)kg/m2;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20例,Ⅳ级11例。急性组患者中,女性15例,男性17例;年龄范围在38~76岁之间,平均为(59.14±5.33)岁;体质量指数在22~29kg/m2之间,平均为(24.25±1.02)kg/m2;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21例,Ⅳ级11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NYHA心功能分级数据,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本次研究获得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自愿参加研究,且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即采用iE-Elite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患者进行检查,探头频率在2.5~3.0MHz之间,取患者左侧卧位,以标准胸骨旁左心室长轴为切面,测定相关指标水平;同时,采用荧光免疫干片法测定BNP水平,设备为XS-500i全自动血液生化仪器。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LVEF、左心房内径(LAD)、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E)、E/A、BNP水平、NYHA心功能分级,并总结分析LVEF与BNP水平、NYHA心功能分级的相关性。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专业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别用百分率与(±s)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给予χ2与t值检验,并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

在LVEF、E、A数据方面,慢性组明显高于急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LAD、E/A数据方面,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BN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

慢性组患者BNP水平、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低于急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BN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BNP水平与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s)

组别 n BNP水平(mg/L) NYHA心功能分级(级)慢性组 31 288.67±26.13 3.12±0.15急性组 32 1275.36±36.27 3.52±0.16 t-8.91 5.64 P-<0.05 <0.05

2.3 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NYHA心功能分级与LVEF的相关性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NYHA心功能分级与LVEF呈负相关(r=-0.96、-0.85,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习惯的不断改变,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日益提高,且呈现严重化、年轻化趋势,诱导了心力衰竭的发生,严重危及了人们的生命健康[3]。心力衰竭早期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入院治疗时已经进展至中晚期,临床症状有呼吸困难、肺部啰音、端坐呼吸等,此时患者心功能衰弱,治疗难度极大,且预后不佳,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缓急,主要分为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指的就是持续存在的心力衰竭状态,可稳定、恶化、失代偿。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临床综合征,是各种病因导致的心脏疾病的终末期,临床症状主要有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经临床分析可知,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是诱发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4]。急性心力衰竭指的就是因急性心肌损害或者心脏负荷加重,导致急性心排血量降低、周围循环阻力加大、肺循环压力增加,进而造成肺循环充血,引起急性肺水肿、肺淤血,并伴有器官、组织灌注不足与心源性休克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中最为常见的是急性左心衰竭[5]。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状况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心功能正常或者代偿期心脏突然发病;二是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多数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病前经常合并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常见疾病有心肌梗死、急性心肌炎等[6]。

在心力衰竭诊断中,方法多种多样,如血浆标志物检测、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室造影等[7]。在超声心动图检查中,能够清晰显示心脏结构与功能、心瓣膜状况、室壁运动失调、左室射血分数,同时观察是否伴有心包病变、急性心肌梗死机械并发症。近些年来,临床研究表明,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为心肌重构,本质就是多种因素导致心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改变,促使神经内分泌与释放多种活性细胞因子,实现心肌重构,造成心肌细胞与心功能损伤,且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8-9]。因为神经内分泌与释放多种活性细胞因子,导致心室容量与压力负荷增大,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从而提高了BNP水平。BNP一般是由心室肌细胞分泌,能够对心室功能予以体现。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当神经内分泌与释放多种活性细胞因子时,血浆中BNP水平就会随之提高,心功能也会随之减弱[10-11]。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NYHA心功能分级与LVEF呈负相关(P<0.05)。此研究结果与吕宝红[12]的研究报道基本一致,结果如下: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NYHA心功能分级与LVEF呈负相关(P<0.0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慢性组患者LVEF、LAD、A、E、E/A分 别 为(41.22±3.24)%、(40.78±3.06)cm、(72.36±4.54)cm/s、(61.35±4.12)cm/s、(0.51±0.11),急性组患者分别为(36.75±3.35)%、(41.05±3.11)cm、(63.05±4.37)cm/s、(45.34±4.27)cm/s、(0.50±0.10),慢性组LVEF、E、A明显高于急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LAD、E/A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慢性组患者BNP水平、NYHA心功能分级分别为(288.67±26.13)mg/L、(3.12±0.15)级,急性组患者分别为(1275.36±36.27)mg/L、(3.52±0.16)级,慢性组明显低于急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吕宝红[12]的研究报道基本一致,结果数据如下:对照组患者LVEF、LAD、A、E、E/A分别为(41.3±2.8)%、(40.9±2.0)cm、(72.5±0.8)cm/s、(61.2±4.6)cm/s、(0.50±0.15),观察组患者分别为(36.8±2.1)%、(41.1±2.1)cm、(62.3±1.3)cm/s、(44.6±3.8)cm/s、(0.49±0.15),对照组LVEF、E、A明显高于观察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两组LAD、E/A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BNP水平、NYHA心功能分级分别为(289.5±25.6)mg/L、(3.1±0.1)级,观察组患者分别为(1286.5±35.8)mg/L、(3.5±0.2)级,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由此说明,随着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的不断加重,BNP水平逐渐提高。通常情况下,当外周血BNP水平不足100pg/ml时,可排除心力衰竭;随着BNP水平的升高,诊断心力衰竭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当BNP水平超过300pg/ml时,基本可确诊为心力衰竭[13]。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来说,因为交感神经系统、循环内分泌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被激活,致使水钠潴留,心肌受损与重构,导致钙离子数量减少,钙离子通道活性降低,心肌收缩功能与顺应功能减弱,进而改变了心脏解剖结构,引起LVEF水平降低[14-15]。

综上所述,经临床分析可知,LVEF降低者易发生心力衰竭,特别是对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来说,一定要予以及时干预,从而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心动图分级心功能
超声心动图诊断Fabry病1例
王新房:中国超声心动图之父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早孕期超声心动图在胎儿严重先心病中的应用
超声心动图诊断Loffler心内膜炎1例
分级诊疗路难行?
分级诊疗的“分”与“整”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分级诊疗的强、引、合
“水到渠成”的分级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