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处理分析
2019-11-07赵志
赵志
(山东省烟台市北海医院,山东 烟台 265701)
0 引言
颅脑损伤主要指患者的脑部受到直接或是间接的冲击而引起的脑内部组织受到损伤。而当患者在颅脑损伤昏迷后6 h 或以上都尚未苏醒,则被认定为重型颅脑损伤[1]。通过对患者进行去骨瓣减压术,能够有效降低其颅内压。但此种手术结束后可引起患者出现多种的并发症,包括硬膜下积液等,因此并非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首选治疗方法[2]。而对于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处理目前阶段有手术处理与保守处理两种,对于何种患者选用何种处理方式,目前尚无较为系统性的指导,因此本次研究就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临床处理方式进行了分析,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 年9 月至2019 年8 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实施了去骨瓣减压术的患者25 例,将其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13 例,男8 例,女5 例,平均年龄为(51.81±4.93)岁,颅脑损伤原因:车祸7 例,受打击3 例,坠落3 例;对照组患者12 例,男6 例,女6 例,平均年龄为(50.94±3.56)岁,颅脑损伤原因:车祸6 例,受打击2 例,坠落4 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后,其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此次研究知情,签署有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此次研究开展。
1.2 方法
为观察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将患者的颅内血肿进行穿刺,并清除患者颅内淤血,联合使用腰大池穿刺置管,对患者硬膜下积液进行分流处理,以减少患者积液程度。为对照组患者采取保守处理,通过调整患者休养体位,使患者尽量侧卧休息,并鼓励患者在身体允许情况下,尽量下地进行缓慢活动。同时给予患者呋塞米注射液(江苏悦兴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2020064)进行利尿处理,将注射液200 mg 溶于100 mL 氯化钠注射液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2 mg/min,并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适当加药或停药。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处理后的效果进行比较,通过使用我院自制的治疗效果调查表调查,该表分为有效:治疗后患者好转明显;一般:治疗后患者有一定的好转;无效:治疗后患者几乎无好转。治疗有效率=(有效+一般)/患者数×100 %。
1.4 统计学分析
将此次研究中所有收集到的数据输入SPSS 14.0 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χ2检验,以P<0.05 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进行处理后,均收到一定的效果,并且两组的治疗有效率相差无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治疗有效率比较[n(%)]
3 结论
颅脑损伤在临床上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外伤病症。其主要是由于患者脑部受到巨大冲击或打击而导致,造成的原因有多种,较为常见的即是由车祸等交通事故、高处不慎坠落、失足滑倒以及工伤等,此种病症主要可根据患者的伤情轻重分为四类,轻型、中型、重型以及特重型[3]。此时患者将受到较为严重的生命威胁,包括出现有头痛、恶心、肢体瘫痪以及意识出现障碍等。而临床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为主,通过手术治疗以对患者进行抢救,并恢复患者受到影响的神经系统[4]。目前临床可采用的手术治疗方式有去骨瓣减压术、开颅血肿清除术以及颅骨缺损修补术等[5]。
去骨瓣减压术在临床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由于可导致患者的硬膜间隙的产生,因此可能在术后并发患者硬膜下积液,影响治疗的效果以及患者的恢复[6]。硬膜下积液将会影响患者的神经系统,使患者出现有头晕、恶心、呕吐、抑郁等症状。在临床治疗硬膜下积液时,可选用两种治疗方式,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7-8]。前者主要是采用药物方式,通过药物对患者的脑脊液分泌进行抑制或是使用利尿剂增加患者体内液体的排出,以此来达到治疗硬膜下积液的目的[9-10]。而手术治疗则主要是选用患者自身条件可承受的手术方式,对患者的积液进行分流,从而减轻患者症状。此两种方式在临床均可收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使用何种方式进行治疗更为有效尚无明确指导。
通过此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可知,在对病情较重的患者使用手术方式进行处理治疗,对病情较轻的患者使用保守方式进行处理治疗后,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均较高且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病情较轻的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患者选择使用保守治疗方式,对病情较重的患者选用手术治疗方式,均能够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可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恢复。
综上所述,对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患者进行处理时,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保守处理与手术处理均可收到较好治疗效果,可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